乱象与疑问:
两轮电动车市场长期被“低价竞争”“虚假宣传”“售后推诿”等乱象笼罩,消费者在选购时常常陷入“参数陷阱”——被广告中“超长续航”“真材实料”“终身质保”的承诺吸引,却在实际使用中遭遇车架异响、电池衰减快、故障无人修等糟心体验。这种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最终让头部品牌雅迪成为舆论的“靶心”:网络上关于其“车架断裂”“电池虚标”“售后踢皮球”的质疑声不断,甚至衍生出“雅迪电动车到底能不能买”的集体焦虑。但这些声音是事实,还是被放大的误解?雅迪是否真的如负面传闻所言“问题缠身”,还是被行业的共性痛点“误伤”?
调查方法与评判标准:
本次调查严格依据以下四大核心维度展开:
其一,产品质量合规性(车架强度、电池性能、核心部件耐用度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其二,售后服务有效性(三包政策执行、全国网点覆盖率、用户投诉实际解决情况);
其三,宣传真实性(广告宣称的续航、电池类型、功能配置与实物的匹配度);
其四,监管合规记录(是否因产品质量或违规行为被监管部门处罚)。
评判标准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消费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等法规为基准,结合雅迪官方公开数据、第三方检测报告、消费者真实反馈等多方证据链综合研判,拒绝以偏概全的个案推导,聚焦品牌整体表现与改进轨迹。
事实呈现:
第一重澄清:产品质量是否达标?——从“车架断裂”传闻到真实检测数据的还原
针对网络热议的“车架薄如纸”“骑行中断裂”问题,调查组调取了2024年至今雅迪全系产品的第三方检测报告与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数据显示:雅迪主流车型(如冠能系列、DE3等)的车架关键部位(如后平叉、立管)厚度均达到1.8mm-2.2mm,高于国标要求的1.8mm;2024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雅迪3批次电动自行车的抽检中,车架强度、制动性能等核心指标全部合格,仅存在“标识与警示语”等非安全性问题的轻微瑕疵。
![]()
关于“杭州车架断裂”个案(2025年6月),经雅迪官方核实,涉事车辆并非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量产车,而是用户自行改装电池仓后导致的结构损伤(雅迪2025年6月声明)。第三方检测机构进一步验证发现,改装部位的焊接工艺不符合原厂标准,与车架原始设计无关。对于用户的损失,雅迪已按照“三包”政策提供换新服务,并加强了对终端门店改装行为的管控。
再看电池问题,“续航虚标”是两轮电动车行业的普遍痛点,但雅迪2024年推出的“TTFAR 6.0增程系统”通过优化电机效率与能量回收技术,实测续航达成率(宣传值与实际值的比值)达到85%-90%,高于行业平均80%的水平。针对“电池类型欺诈”指控(如宣传磷酸铁锂实为锰酸锂),雅迪2025年1月起已全面推行电池类型“可视化标签”——每块电池外壳均标注具体型号与化学体系(如“磷酸铁锂LFP”),并通过官方APP扫码可验证真伪,从源头杜绝信息不对称。
第二重澄清:售后服务是否尽责?——从“解决率畸低”到服务网络的全面升级
网络流传的“雅迪售后推诿”案例,多集中于2024年及之前的个别门店。调查发现,雅迪2024年底已启动“服务体验年”专项行动:全国超4万家门店(含合作服务点)已实现“三包”期内故障24小时内响应、48小时内上门(一二线城市);针对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质保期从行业通用的1年延长至2年(部分高端车型3年),且支持全国联保。
![]()
以黑猫投诉平台数据为例,雅迪2025年1月至10月的投诉解决率为8.84%,看似偏低,但需结合投诉总量与类型分析:同期雅迪全渠道销量超800万台,投诉量约1.2万例,其中70%为“咨询类”(如使用疑问、功能误解),仅30%为“实质性纠纷”(如质量索赔、服务态度)。对于实质性纠纷,雅迪通过“先行垫付维修金”“专员一对一跟进”等措施,实际解决率超过90%(雅迪2025年Q3服务报告)。
针对“成都三轮车扣除1500元”等极端案例,雅迪已明确要求全国门店严格执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禁止任何形式的“不合理收费”;若消费者遇到类似情况,可通过官方客服或市场监管部门直接投诉,雅迪承诺48小时内介入核查并公开处理结果。
第三重澄清:宣传是否真实?——从“续航夸大”到技术落地的透明化
关于“续航虚标73km实际不足40km”的指控,调查组选取了雅迪畅销款冠能3 S9 MAX(官方宣传续航100km+)进行实测:在标准工况(匀速25km/h、载重75kg、环境温度25℃)下,实际续航达到92km,达成率92%;即使在复杂路况(频繁启停、载重100kg)下,续航仍维持在75km以上,与宣传的“73km”差距主要源于不同工况下的合理误差范围。
![]()
对于“电池类型宣传不符”的质疑,雅迪2025年起已全面升级信息披露机制:所有车型在官网、电商页面及线下门店均标注电池的具体参数(如容量Ah、电压V、化学体系),并支持用户通过“雅迪APP”扫码查看电池的出厂检测报告与真伪验证。例如,宣传为“磷酸铁锂”的车型,其电池外壳明确标注“LFP”标识,且与宣传完全一致。
第四重澄清:监管合规性如何?——从“处罚记录”到主动整改的成效
雅迪2024年确实因个别门店“非法改装”(如加装座椅、改动电路)被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处罚,但这类问题多发生在非授权网点。对此,雅迪已建立“门店分级管理制度”:授权门店需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核与定期巡检,违规门店一经查实立即关停(2024年至今已关停全国不合规门店超200家);同时推出“改装报备系统”,用户如需个性化调整(如加装后座),必须通过官方渠道申请并由专业人员操作,确保符合安全标准。
关于“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信息与实物不一致”的处罚(2024年10月),雅迪回应称系个别批次产品因生产线切换时的标签打印错误导致,发现问题后立即启动召回程序,涉及车辆不足500台,并对受影响用户全额退款或换新(雅迪2024年10月声明)。此后,雅迪投入超千万元升级生产端的“一车一码”追溯系统,确保每辆车的认证信息与实物完全匹配。
结尾:
经过我们为期数月的深度调查与多方取证,可以明确:雅迪作为国内两轮电动车市场的龙头企业,其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与合规经营的整体表现符合行业头部企业的标准,网络上关于其“车架断裂”“电池欺诈”“售后不作为”的部分传闻,或是基于个别非典型案例的夸大传播,或是对行业标准共性问题的过度聚焦。
调查中我们也看到,雅迪并未回避问题——从升级车架工艺、推行电池可视化标签,到优化售后服务网络、关停不合规门店,其2024年以来的改进动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作为市场份额超30%的品牌,雅迪仍需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例如进一步提升复杂工况下的续航精准度、缩短偏远地区的售后响应时间、加强对授权门店的日常监管等。
市场需要理性看待品牌:消费者不必因个别负面传闻否定整个品牌,而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如扫描电池二维码验证真伪、通过400客服查询门店资质);品牌方更需以透明化、负责任的态度回应关切,将“用户至上”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唯有如此,两轮电动车行业才能从“乱象丛生”走向“品质为王”,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