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艾冰)“近日,医院消化营养科连续收治多名误服管道疏通剂导致严重食管腐蚀伤的幼儿,多集中于1-3岁婴幼儿,误服的产品包括管道疏通剂、厨房清洁剂(去污剂)、玻璃水等,部分患儿出现强碱腐蚀性损伤,病情严重。”11月10日,湖南省儿童医院消化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刘莉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反映,近一个月以来,可能因为当地天气不佳导致幼儿居家时间增多,活动范围受限,于是接触危险品概率上升。
记者采访了武汉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等多家儿童医院相关科室,医生均表示,从接诊情况来看,儿童误服家用化学品需要高度警惕。目前,各医院每个月都会有3-5例化学品伤害患儿就诊,虽然没有爆发式增长,但每年节假日或寒暑期都会出现一个小的波峰。
![]()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东院区消化内科副主任孙波团队抢救一名误服管道疏通剂的患儿。医院供图
3岁以下幼儿为口腔探索期,容易被颜色鲜亮的物品吸引
1岁的乐乐(化名)就是其中一例。“刚学会走路的乐乐趁奶奶不备,颤颤巍巍走到厨房,被地上颜色鲜艳的疏通剂瓶子吸引。他误以为是食物,竟用嘴巴咬开瓶盖喝下,随即因剧烈疼痛哇哇大哭。经诊断,乐乐为食管腐蚀伤二度。”刘莉告诉记者,3岁以下幼儿常处于口腔探索期,缺乏危险意识,很容易被包装鲜艳(类似果泥瓶)、存放位置低矮(如厨房地面、开放橱柜)、分装至饮料瓶的物品吸引,从而有可能误食用。
“误服强碱性管道疏通剂的案例虽然总数不是最多,但因其造成的后果最严重,需重点关注和预防,最常见婴幼儿误服危险品主要包括:腐蚀类,如强碱性管道疏通剂、强酸性洁厕剂、84消毒液;有机溶剂类,包括汽油、煤油、香水、指甲油等;还有日常化学品,洗衣凝珠、香皂、洗发水等。”武汉儿童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马耀玲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误食这些物品,除了造成食管腐蚀伤,更严重的是造成胃肠道穿孔、气道损伤、系统性中毒、代谢紊乱等,甚至留下长期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而就在近段时间,河南省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收治了一名年仅一岁多的小患者,孩子误服了管道疏通剂,送到医院时,嘴唇肿胀如香肠,哭声在整个科室回荡。“孩子误服后,家长第一时间用清水为其漱口,没想到这一看似正确的操作,反而导致孩子口部迅速肿胀,伤势加重。”
孩子误食,家长“四要、四不要”
马耀玲提醒,一旦孩子发生误食腐蚀性物质,记住“四要、四不要”。首先,迅速移开孩子身边的残余化学品容器;第二,用湿毛巾擦净孩子脸上和口腔内残留的化学品;第三,务必带上误服物质的容器和说明书,第一时间去医院;第四,立即前往有儿童消化内镜和重症监护能力的医院急诊科。
不要催吐,催吐会使腐蚀性物质第二次灼伤食管和咽喉,加重损伤;不要洗胃,洗胃管的摩擦可能造成食管穿孔;不要盲目中和,用小苏打进行酸碱中和会产热,造成二次热灼伤,且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导致胃肠道穿孔;不要强行灌水或牛奶,大量液体可能诱发呕吐,同样导致二次灼伤。
除此之外,预防误食发生应为重中之重。“有婴幼儿的家庭,要牢记安全收纳原则,高危物品如管道疏通剂、清洁剂等,应存放于儿童无法触及的加锁柜子,保持原包装,禁止分装至饮料瓶。一些小物品如纽扣电池、磁珠、尖锐物品,也要置于幼儿不可及处。”刘莉提醒,厨房、卫生间等区域的危险物品一定要做到和婴幼儿隔离,避免将其放置于矮柜或地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