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网络
1946年11月初,刚结束涟水之战的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意志很消沉。因为这一仗,整编74师的老兵又损失了近4000人。
如果把在淮阴之战的损失加进去,只两仗,整编74师老兵的损失就高达6000余人。
这可都是经历过抗战的老兵,属于“老骨头”,打掉一个就少一个,根本就没地儿补充去。
张灵甫有点理解他的老同学加同乡胡琏了。
难怪这个家伙被中野打掉了个把团就急得火急火燎,上蹿下跳。这个滋味,不好受啊!
既然感同身受,那就互相安慰一下吧。想到这里,张灵甫给胡琏发了一封电报:
对手无论战略战役战斗皆优于我,本军北调援鲁,南调援两淮,伤亡过半,决战不能。再过年余,死无葬身之地。吾公以为如何?
事后证明,张灵甫很有“远见”。
在这封电报发出后没过年余,只过了半年余,他就被华野击毙在孟良崮上。
但张灵甫没想到的是,我军并没有让他死无葬身之地,而是看在他抗战有功的份上,花了500块大洋,给他置了一副楠木棺材。
仅损失了6000余人,为何就让张灵甫意志如此消沉呢?
毕竟整74师的前身74军在全盛时期,可是拥有5万余人的庞然大物。这个损失,能承受得起吧?
1946年2月上旬,驻守南京的新6军调到东北作战,第74军3个师在南京集结,成为南京卫戍部队。军长施中诚升任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副军长张灵甫升任军长。
74军能成为南京卫戍部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第57师。
因为之所以派新6军到南京受降,而不是就近派第三战区的部队到南京受降,是因为日本虽然投降,但日军不服。把新6军派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震慑日军。
但仅有新6军,兵力稍显不足。因此,时任陆军总司令的何应钦大笔一挥,点了第57师的将。
何应钦之所以对57师印象这么深,是因为在湘西会战时,何应钦亲赴前线视察过57师阵地前日军尸横遍地的战场。为此,何应钦特意表扬了57师:这个师素质不错。
因此,当派部队到南京接受日军投降的时候,何应钦才会点了57师的将。
当然,以57师在抗战中的功绩,也当得起这份荣誉。
既然57师已经在南京了,那就索性把74军全部派去。
当然,以74军在抗战中的功绩,同样当得起这份荣誉。
![]()
图片来自网络
1946年5月~6月,74军整编为74师。
这一次整编,对74军来说绝非好事。
因为在整编前,74军共有14个团(74军3个师各有一个野补团,军部有两个野补团)。而整编后,仅有3旅6团,兵力也由5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如果与其他整编师对比,一个拥有3万余人的整编师已经是庞然大物了,没见有些整编师才一万多人吗?
可蒋氏给整74师的定位是不一样的,是要把74师当做“快刀”来使用的。在大战即将开始时,自废核心力量的武功,真的是明智的选择吗?
反正老蒋的操作一般人是看不懂的,负责直接操作的陈诚,手法更是让人看不懂,仅有的且合理的解释就是:老蒋和陈诚害怕王耀武会成为新军阀,才故意削弱王耀武的实力。
用一句现在的话来说,把74军由14个团整编成6个团,就是裁员裁到大动脉上去了。
1946年7月,蒋军集中了58个旅约30万人的重兵进攻华东解放区,整74师被赋予重任,负责主攻淮阴。
为了确保整74师一战成功,蒋军特意把桂军第7军172师派往泗县掩护整74师侧翼,又把整28师192旅配属整74师作为预备队随后跟进。
没有了后顾之忧和侧翼威胁的张灵甫指挥整74师疯狂突进,用3天时间突破华中野9纵设置的头道防线,又于次日突破了二道防线,前锋直逼9纵设置的3道防线。
见淮阴危急,而华中野主力受困于大雨、道路泥泞和船只,无法立即赶到增援,山野2纵也因道路沿途桥梁都被毁坏无法及时赶到,和9纵一道防守淮阴的“皮旅”只能扒开淮阴城边的大运河堤坝,将蒋军进攻的道路淹成一片泽国。
可即使如此,也未能挡住整74师的攻势。
9月19日拂晓,尤为不利的局面出现了。整74师以两个连的兵力轻装突进,用从被俘的华中野士兵口中撬出的口令诈开了淮阴南门,一个团的兵力随后跟进,进入淮阴城内。
9纵和“皮旅”随即进行反击,可均未奏效。
战至9月19日黄昏,9纵和“皮旅”撤离淮阴,淮阴失守。
9月22日,淮安失守。
两淮的失守,让张灵甫声名大噪,让本来就骄狂的张灵甫更加骄狂。
可张灵甫却忽视了两个问题:
一是,随着两淮的失守,华中野和山野的战术开始逐渐由保卫战、攻防战向运动战转变。
换句话说,与具有装备和火力优势的蒋军打保卫战、攻防战,战争的节奏是掌握在蒋军手中的,也是蒋军非常希望看到的一种战术。
而向运动战转变则不然,战争的节奏是被我军掌握的。
当然,在两淮失守后的一系列战斗中,这种转变并非完全的,而是逐步的。
二是,张灵甫忽视了整74师的损失,因为按照这种打法,整74师虽然会有损失,但在他的承受范围之内。
可在接下来的一战涟水战役中,整74师的损失却让他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切肤之痛。
![]()
张灵甫 图片来自网络
1946年10月19日,整编74师兵分三路北攻涟水。
具体部署是:
中路第51旅由淮阴东北马厂镇,直指涟水;东路第57旅从淮阴出发,包抄涟水的左翼;西路第58从淮阴出发、包抄涟水的右翼。
这是一个分进合击的战术。
之所以要打涟水,是因为涟水独特的地理位置。
涟水城坐落在苏北淤黄河和盐河之间,是连接华中、山东两个解放区的要害之处。若能占领涟水,华中野将被赶出苏北。而蒋军则趁势进入山东,一、二两个绥靖区则可将华中野和山野包围在山东地区,集中两个绥靖区的优势兵力将华中野和山野歼灭。
涟水的重要性华中野和山野的领导都深知,可山野虽然想派兵南下援助,可力有未逮。
山野刚组建不久,总兵力才7万余人,与第2绥靖区王耀武部的5个整编师对战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因此,一战涟水只能由华中野单独负担了。
对于张灵甫来说,淮阴、淮安两仗都取胜了,涟水之战就是整74师例行的一次作战罢了。
可他这么认为,华中野指战员却不这么认为。
由于在淮阴、淮安两仗失利,华中野上下都憋着一股火,见整74师这次又来,更加同仇敌忾。
故而,在涟水城下,整74师遇到了他们自解放战争爆发以来尤其激烈的一次战斗。在付出了近4000人的损失后(不含整28师192旅的损失),却未能拿下涟水,这是自解放战争以来整74师头一次受挫。
面对巨大的损失,张灵甫不由得心惊,他开始盘点自整74师出战以来的损失,得出了一个6000余人的惊人数字。
对于一个拥有3万余人的整编师而言,6000余人的损失只占总兵力的五分之一,似乎不至于接受不了。
可账不是这么算的。
如果在抗战时期,一个师,哪怕是嫡系师(姑且认定满编12000人),战斗兵员都应在9000~10000人左右。
之所以战斗兵员(长枪兵)的比例这么高,是因为部队的装备差,重型装备少。
就以一挺轻机关枪为例,至少也需要有两个人。至于炮兵、重机关枪部队,那需要的人就更多了。
这就意味着,部队的重型装备越少,战斗兵员越多。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数字。在蒋军中,由于吃空额太多,部队普遍不满编,战斗兵员也不多。
对于整编后的74师来说,当然不存在部队不满编的问题。
但整74师却有一个幸福的烦恼,那就是战斗兵员并不多。
在换装全副美式装备后,整74师重型火力增添了不少,但相应的,战斗兵员也减少了不少,只有15000余人。
如果整编后的74师仍然是14个团的编制,这6000多人的损失可以立即补充上。可现在只有6个团,15000余人的战斗兵员,这6000多人缺口就太大了。
如果以后的仗都是这种强度的话,再打两次,恐怕整74师的老兵就打光了。如果遇到更大的仗,恐怕一仗,就能把整74师的老兵打光。
这种仗,在抗战中,74军没少打。
可那时候的74军是14个团的编制,哪怕一仗损失在万人,74军也能很快恢复战斗力。
而如今则不同,只有区区6个团,怎么恢复?
至于新兵,倒也不是不能补充。毕竟,整74师是老蒋的“心头肉”,少了谁的,也不能少了它的。
可一来,新兵得训练,这需要时间;二来,即便新兵训练出来了,也无法与久经沙场的老兵相比。
无奈之下,张灵甫只能把副军长邱维达派回南京训练新兵。而这一批新兵,就是在整74师在孟良崮被全歼后,邱维达重建整74师的基础。
![]()
图片来自网络
1947年2月,整74师调往山东战场。
临行前,张灵甫给蒋氏上书,谈到了整74师的现状,主要内容就是兵员的损耗问题。
那么,整74在两淮,两次进攻涟水的战斗中一共损失了多少兵员呢?
按照张灵甫给蒋氏的报告,整74师共计损失了战斗兵员6581人,且未能得到补充。这就意味着,整74师到山东战场的战斗兵员(老兵)不到万人。
从一战涟水后,张灵甫致电胡琏的话中可以看出,那时候的张灵甫头脑是清醒的。
在1947年2月,整74师调到山东战场前,张灵甫给蒋氏的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张灵甫此时的头脑也是清醒的。
既然头脑清醒,那张灵甫为何还要率部上了孟良崮呢?
简而言之一句话,张灵甫有些利令智昏了。
到了山东战场后,正值整5军军长出缺,张灵甫有意谋求此职。这恐怕是张灵甫担忧整74师在战场上出问题,想要借机脱离王耀武系统的一个应对之策吧。
当时和张灵甫竞争整5军军长的,还有整83师师长李天霞。
可在王耀武等人的帮忙下,李天霞落选。
按理说,张灵甫此时就应立即赴整5军上任。
可张灵甫没有。
恐怕他此时的顾虑是这样的:
整5军不属于王耀武系统,而是杜聿明系统,同样是“五大主力”之一。到这样一支部队任职,若没有拿得出手的战功,恐怕不能服众。
若能在山东战场击破华野主力,恐怕他到整5军上任,围绕着他的将是一圈儿的大拇指。
这恐怕是张灵甫在已经得到整5军军长任命后,仍然率整74师一头扎进孟良崮的原因吧。
1947年5月16日,整74师被华野全歼在孟良崮上。这一天,距离张灵甫给胡琏致电的日子才过了半年。
![]()
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