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日在国际市场上完成又一轮大宗采购,在兑现此前的大豆承诺之外,再订购了两船合计约12万吨美国小麦,并且有国企在进博会现场,签下了超5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大单。
众所周知,在中美会晤中,双方达成了诸多共识,其中就有承诺购买美国大豆。为了配合,中方不仅取消美国农产品部分关税,同时海关总署11月7日发布公告:基于对美方整改措施的评估结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恢复美国3家企业大豆输华资质。
但就在中美兑现会晤共识时,特朗普却突然在公开场合,以“美国拥有比其他任何国家更多的核武”为筹码,宣称愿意与中俄讨论无核化方案,也就是邀请中俄与美一起削核。但这显然不公平,而且美国此举也并不是真心实意。
![]()
对此,外交部就作出回应称,中国的核力量与美俄根本不在同一量级,要求中国以“等量”参与核军控既不公平也不可行,美国应当承担首要和特殊的裁军责任。也就是美国先削核,在中美双方核武库数量一致后,再讨论削核。
事实之外要看动机。特朗普把“买买买”的市场画面和“无核化”的高调表述同时摆上桌,这不是无意识的偶合,而极可能是一种策略性组合。先用经贸交换稳住短期市场与社会预期,农产品订单可以缓解美国农场与供应链的压力,也能为白宫在国内制造政绩与“缓和信号”。
同时在战略话题上抛出“中俄无核化”的口号性倡议,表面上做“世界和平的倡议者”,实则在重塑议题设定,把核军控讨论转为“三方都该减”的对等框架,从而把原本应该由核大国承担的裁军优先责任以“形式对等”转嫁到中方身上。
![]()
这个“鸿门宴”有3个陷阱。第一,它混淆了平等与同负责任的概念。中方核力量与美俄在规模与历史责任上根本不对等,若按特朗普所提的“大家一起削减”来操作,结果是把减轻最大核库国责任的重担强加给核较小国,既不公平,也不可能在技术与验证层面达成可执行协议。
第二,它可能把经贸互惠绑成政治筹码。以市场准入和订单为“善意证明”,同时对中方提出不对等的战略要求,企图用粮食、订单换取地缘政治上的让步。
第三,这类口头倡议往往伴随隐性条件。先做表面文章,再在规则、监督、透明度、查验标准上设卡,最终把对方的战略裁量权进一步收窄。
因此,外交部的回应既是原则上的拒绝,也是策略上的防守。中国不会在不公平的框架下接受简单的“大家同减”,更不会用粮食订单作为交换条件放弃自身的战略自主。
![]()
与此同时,中国的采购行为本身也含有清晰的双重意义:一是稳定供应链、保障国内市场与产业链运转,这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盘;二是在经贸层面兑现承诺,以市场化、合同化的手段把互信落到实处,为更复杂的政治议题争取时间与谈判空间。
再看特朗普的内外逻辑。对内,他需要经济与安全两手抓,用农产品订单、就业与价格稳定赢得相关选区的支持;在安全议题上,以强硬姿态迎合其选民中的强硬派和军工复合体。
对外,他需要在大国竞争中维持话语权与议题设定权,制造一个看似“主动倡议”的形象,从而有机会把谈判引到对己对手更有利的轨道上。
问题是,这一套操作在战略实务上漏洞百出。真正的核军控不靠口号,而靠透明度、可验证的减库机制与历史责任的承担。
![]()
最后要指出的是,这场“买粮与鸿门宴”的局,并不是仅仅关于中美两国的“你来我往”,而是关于如何在复杂多极世界里守住国家利益与战略自主。中国的选择既要体现大国的胸怀,也要保持战略的清醒,在市场上以合同与检验保证民生物资流动,在外交上以原则与理性维护国家安全底线,在战略上以能力建设回应不公平的国际压力。
正如外交部所言,真正的核裁军应由拥有最大核库的国家承担优先责任,在那之前,任何以对等名义掩盖不对等现实的“好意”都需要警惕。
这是一盘复杂的棋,面对看似甜美的盘中菜,中国既要能吃得下,也要看清有没有下毒。买粮是为了民生和产业稳定,拒绝不对等的核裁军邀请则是为了战略自主和长远安全。在大国博弈的舞台上,既不能为短期的订单放弃原则,也不能把原则僵化成无视现实的教条。把握好这两点,才能在台面上把“鸿门宴”变为自己掌控的棋局,而非被动入局的陷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