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群山如黛叠翠,溪涧穿林流响,竹叶清香漫过青石板路——走进旌德县蔡家桥镇,这幅“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画卷,是全国林长制改革策源地十余年坚守的生动注脚。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核心区,这里正以护绿、兴产、聚人、富民的组合拳,让生态颜值持续转化为发展价值。
护绿:从“山长”到“林长”的守护传承
“现在用‘林掌’App巡林,发现问题拍照就能上报,48小时内准能解决。”华川村党支部书记王宏明点开手机界面,巡林轨迹与处置记录清晰可查。这个被誉为“林长制改革策源地第一村”的村落,森林覆盖率达81.95%,早在1952年就发行林权股票明确权益,2013年推行的“分片包山”制度更是孕育了林长制度的雏形。
![]()
林长制会就“绿富同兴”新画卷。
如今,蔡家桥镇构建起“镇级林长统筹、村级林长主责、护林员巡查”的三级管护网,今年以来镇级林长已开展巡林120次,解决林地保护问题8个。村规民约中“禁火种进山、禁盗挖植物”的硬性规定,与“林掌”App智能监测形成“人防+技防”合力,让“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从承诺变为现实。
兴产:林下经济撑起“绿色钱袋”
“以前守着青山没饭吃,现在护着林子能致富。”在华川村林下种植基地,村民正忙着采收黄精。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蔡家桥镇培育出“中药材+生态养殖+精深加工”的林下经济体系,灵芝、白芨等道地药材种植面积突破千亩,衍生的灵芝酒、中药饮片等产品溢价超3倍。
生态优势更催生出“美丽经济”。返乡大学生陈北春创办的格瑞农业,将千亩山地打造成菊花种植基地,干花年产值达数百万元;朱旺景区深挖“九井十三桥”文化底蕴,对接研学旅行与农耕体验项目,去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文旅收入达24.75万元。“每亩林地综合效益较十年前提升3倍以上,生态‘高颜值’真正变成了发展‘高价值’。”镇农业负责人杨光介绍。
![]()
林长制会就“绿富同兴”新画卷。
聚人:新老村民共筑振兴热土
“村里环境好了,产业旺了,回来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看着村口新开的“村咖”,王宏明感慨不已。蔡家桥镇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产业培育,已吸引多名返乡青年扎根,有的改造老宅做精品民宿,有的依托古道开发户外研学,有的引入自动化设备升级制茶工艺。
人才回归更激活了民生福祉。全镇设立22个生态公益岗位,年均发放管护补偿资金超11万元,让村民实现“护林有薪酬、入股有分红”。“‘不砍树能致富’的理念深入人心,现在村民主动参与造林,连小孩都知道要保护映山红。”王宏明的话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从林长制改革的“先行一步”到生态共富的“走在前列”,蔡家桥镇正以实际行动诠释“两山”理论的深刻内涵。正如山间的溪流奔涌向前,这片土地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正向着更广阔的未来徐徐铺展。(伍雅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