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9年,湖南医院电梯口发生惊人一幕。
一个55岁的女子,声嘶力竭地向哥哥追讨母亲的手术费。
她从未工作过一天,为何如此理直气壮?这场家庭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
编辑:W
94岁母亲的最后一次摔倒,与55岁女儿的第一次求饶
医院消毒水的味道里,混着一丝兄妹间的火药味。
熊丽声嘶力竭地喊着,那声音里有委屈,有愤怒。
唯独没有一丝一毫的愧疚,仿佛她要的不是救命钱,而是理直气壮的确认。
![]()
她的母亲,94岁的李凤玲,就躺在不远处的病床上,刚刚做完骨折手术。
而这场意外的起因,是老人早起去买菜,想给55岁的女儿做一顿热乎饭。
多么荒诞的倒错,年迈的母亲照顾成年的女儿,最终摔倒在菜市场里。
当哥哥姐姐们赶到医院,听说母亲是为买菜给熊丽做饭才摔倒时,积压多年的愤怒终于爆发。
他们拒绝支付手术费,不是不孝,而是想看看妹妹的脸皮究竟能厚到什么程度。
![]()
熊丽,这个已经55岁的“婴儿”,彻底被逼到了墙角,她第一次感到了求饶的必要。
但这声嘶力竭的“求饶”,听上去更像是一种控诉,一种对世界为何不继续供养她的愤怒控诉。
这一幕,是熊丽人生的缩影,也是一场长达55年家庭溺爱悲剧的最终高潮。
![]()
它像一根刺,扎进了每个旁观者的心里,迫使我们去思考一个令人心惊的问题。
父母倾尽所有的爱,为何会养出一个如此脆弱、如此不堪的“巨婴”?
这个问题,不仅仅关乎一个家庭,它拷问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类似“30岁还让妈妈洗袜子”的新闻屡见不鲜,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熊丽的案例,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无数家庭的影子,只是她的故事更加极端,更加触目惊心。
![]()
溺爱是一场以爱为名的心理投射
要理解熊丽的悲剧,必须回到55年前,她的出生时刻。
1967年,李凤玲在40岁高龄生下了熊丽,她是这个家庭的第六个孩子。
更关键的是,在此之前,李凤玲的大儿子英年早逝,这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内在小孩”,每个人潜意识里都住着一个。
李凤玲的内在小孩,因为丧子之痛而变得极度不安全,极度渴望填补。
![]()
小女儿熊丽的到来,恰好成了她填补内心空洞的完美“投射对象”。
她将自己所有的爱、所有的恐惧、所有未竟的期望,一股脑地倾注在这个小生命身上。
这不是健康的母爱,而是一种以爱为名的心理需求满足,一种变相的自私。
![]()
有一次,年幼的熊丽跟哥哥下棋输了,一气之下举起棋盘扔了过去。
李凤玲闻声而来,看到的却是满地棋子和哭喊的小女儿,她没有指责熊丽的蛮横。
反而,她转过身责骂哥哥:“为什么不让着妹妹?”这一幕,就是溺爱的经典缩影。
熊丽在这个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认知:全世界都应该围着我转。
她不需要学习,不需要干活,更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母亲会为她摆平一切。
![]()
这种爱的本质,不是给予,而是剥夺。
它剥夺了熊丽面对挫折的权利,剥夺了她学习技能的机会,剥夺了她建立自信的土壤。
最终,它彻底剥夺了熊丽成长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可能性。
心理学家李松蔚曾说,很多父母的溺爱,是把自己的“内在小孩”投射给孩子,要求孩子来治愈自己。
熊丽,就是母亲内在小孩的“药”,但结果却成了两代人的“毒”。
![]()
被剥夺的成长,如何酿造婚姻三场悲剧
当熊丽离开家庭的温室,步入婚姻的殿堂,这种被剥夺的成长后遗症开始集中爆发。
她以为自己嫁的是丈夫,但实际上,她只是在寻找新的“父母”,新的供养者。
19岁那年,她如愿嫁给了浙江富商,住进了豪宅,过上了梦寐以求的阔太太生活。
![]()
但她从未想过,婚姻是一种需要经营的人际关系,它需要付出,需要妥协,需要共情。
熊丽做的,只是将家庭中的索取模式,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婚姻里。
丈夫的包容被她视作理所当然,挥霍无度成了她的日常。
当丈夫终于无法忍受她的任性提出离婚时,她没有反思,只有愤怒。
![]()
离婚时,她拿到了14万赔偿款,在80年代,这是一笔巨款。
然而,一个从未学过如何管理财富,更不懂得延迟满足的人,会如何对待这笔“天降横财”?
答案毫无悬念,短短两年,14万被她挥霍一空,名下一无所有。
![]()
接着,她找了一个做小生意的男人结婚,这段婚姻依然没有逃脱宿命。
甚至生下孩子后,她依然不愿承担母亲的责任,日夜玩乐,对孩子不闻不问。
第二任丈夫的忍耐也到了极限,这段婚姻仅维持了三年。
![]()
此时的熊丽,已经年过三十,容颜老去,她只能退而求其次,嫁给了一个环卫工人。
但她依然无法忍受“由奢入俭”的落差,最终再次离婚。
三段婚姻,三次失败,模式惊人地一致:她都在寻找一个无条件供养自己的“新父母”。
![]()
但婚姻的本质,是两个独立个体的结合,它不是一个可以无限吸血的宿主。
熊丽所谓的“美貌资本”,也在岁月的流逝中迅速贬值。
当这条路走不通时,她只能退回最后的港湾——那个溺爱她一辈子的家。
![]()
爱是得体的退出,而非沉重的占有
回到娘家,熊丽继续着她的“巨婴”生活,而母亲也继续着她的“溺爱”悲剧。
此时的李凤玲,已经年过七旬,但她依然坚持亲自照顾女儿的衣食起居。
![]()
哥哥姐姐们寄来的钱,母亲几乎都给了熊丽,自己只留下买菜的零钱。
老家拆迁,她更是把补偿款和房子都给了熊丽,只为让她后半生有所依靠。
她以为自己这是在爱女儿,却不知道,这是一种更沉重的枷锁。
著名作家龙应台在《背影》中写道:“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和子女的爱是为了分离。”
![]()
这句话,道出了亲子关系最深刻、也最令人心酸的真理。
真正的爱,不是将孩子永远留在身边,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而是教会他们独立面对世界的勇气和智慧,然后,得体地退出。
![]()
这个“退出”的过程,对父母而言,往往是痛苦的。
它意味着要忍受孩子摔倒时的心疼,要接受孩子犯错时的焦虑,要面对孩子渐行渐远时的失落。
但如果不经历这个过程,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走路。
熊丽的母亲,因为自己内心的创伤,始终无法完成这个“退出”的动作。
![]()
她以爱为名,占有了女儿的人生,最终,两个人都被这份沉重的爱压垮了。
那个在医院电梯口,熊丽声嘶力竭的场景,不仅是她在讨钱,更是她无能为力的控诉。
她在控诉这个世界,为什么不再像母亲那样无条件地供养她。
但这个世界,没有这个义务。
![]()
民法典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义务,而不是父母对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有抚养义务。
经过调解,哥哥姐姐们最终垫付了手术费,但提出了一个条件:熊丽必须出去工作,自食其力。
这个条件,看似残酷,却是救熊丽的唯一良药。
![]()
结语
溺爱不是爱,而是以温柔名义进行的,最残忍的成长剥夺。
真正的父母之爱,是教会孩子独立面对世界的勇气,并为此得体地退出。
今天,你愿意给孩子一个怎样的背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