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深铁砸了307亿“救命钱”,一边是半个月在5个城市悄悄拿地——万科最近的动作,像极了在ICU里刚稳住体征,就琢磨着怎么下床走路。但这“输血”能撑多久?“造血”又能不能真的成?
深铁307亿“续命”:钱怎么给,又要怎么花?
11月11号,万科又发了个公告:深铁再借16.66亿。算到这儿,今年深铁给万科的钱已经破300亿了,准确说是307.96亿。
这笔钱不算贵,利率2.34%,比市面上贷款低不少,而且用途很明确——专门还公开市场的债券。说白了,就是怕万科违约,先把最急的窟窿堵上。
![]()
图源:万科A公告
再往前看,深铁今年对万科那是“按月打钱”:从2月开始,前后给了11次,光6月底之后新增的、还有展期的钱就超145亿。有些借款甚至还拿到了深交所的“特殊豁免”,不用每次都走关联交易流程,效率拉满。
截至11月2号,深铁跟万科签的无担保借款合同已经有203.73亿,实际提了197.1亿,另外还有220亿的框架额度没动。这么算下来,深铁手里还攥着近430亿的“备用金”,就怕万科断了现金流。
为啥要这么救?看万科三季报就懂了:前三季度营收1613.9亿,比去年少了26.61%;净亏损280.2亿,光三季度就亏了160.7亿,比上半年加起来还多。手里的740亿现金,根本不够还短期债务。深铁这钱,就是“续命针”。
半月拿5块地:万科是胆子大,还是在“抄底”?
这边刚拿到“救命钱”,那边万科就在土地市场动了。10月底到11月初,半个月时间,在重庆、成都、徐州、西安、合肥各拿了一块地,总共花了10多亿。
但你仔细看就会发现,万科这次拿地特别“怂”:
重庆那块地,3.21亿底价成交,楼面价比2023年旁边的项目低了22.3%,等于捡了个便宜;
成都、徐州的地,都挨着自己在售的项目,比如徐州那块就在“檐语间”旁边,熟门熟路,风险小;
合肥更狠,连拿三块城市更新地,加起来货值超200亿,等于提前锁定了未来的销售。
再看全年数据,万科今年拿地其实很保守:前三季度新增的项目面积57.1万㎡,只够去年的68.5%;花的钱28.1亿,还不到去年的一半,而且每块地基本就几亿,不敢多拿。
就像上海镜鉴智合的张宏伟说的:“万科这不是在‘跑’,是在‘小步挪’,先把手里的存量盘活,不敢冒大风险。”
拆了“区域诸侯”:万科为啥要搞“大裁员式”改革?
拿地、要钱的背后,万科还在偷偷“做手术”——今年9月,把用了近20年的“集团—区域—城市”三级架构给拆了。五大区域公司、开发经营本部全撤了,改成16个地区公司,直接归集团管。
这事儿说通俗点,就是以前各个区域“各自为政”,你搞你的项目,我花我的钱,浪费不少还慢。现在集团直接管,就是要“把钱攥在自己手里,把效率提上去”。
为啥现在改?行业不好的时候,浪费就是等死。集权之后,资源能在全国调,成本能压到最低,才能腾出钱来还债务。
但改革归改革,卖房子的压力还在:上半年万科只卖了691.1亿,比去年少了45.7%。虽说在15个城市还能排前三,但整体卖得还是不行。
不过也有亮点,比如上海的“理想之地”项目,搞了个15分钟生活圈,2023年直接成了上海新房销冠。这说明只要产品好,还是有人买的,这或许是万科未来的出路。
关键问题:靠“输血”活下来,能靠“造血”一直活吗?
现在万科的处境很矛盾:
一方面,307亿输血占了前三季度营收的19.1%,等于每赚5块钱,就有1块是借的,离了“输血”根本活不了;
另一方面,拿地、做旧改确实能带来新货值,但问题是,万科现在拿的地大多是存量旧改,公开市场基本没动作。
张宏伟点出了核心:“旧改能救急,但想真的‘造血’,还是得在公开市场拿地。不然光靠盘活存量,撑不了多久。”这也是万科新管理层最头疼的事儿。
其实万科的情况,就是现在房企的一个缩影:政策喊着“高质量发展”,但企业到底怎么从“保命”转到“赚钱”,谁都没标准答案。万科这“输血+造血+改革”的组合拳,成了就是样本,败了就是教训。
可以说的是,300亿“输血”给了万科喘气的时间,5城拿地是它试着“造血”的信号。但能不能真的活过来,还得看它能不能把改革的劲儿、做产品的本事,变成真金白银的销售额。毕竟,ICU里的病人想出院,光靠输液可不够。
(内容参考来源:万科A公告、中国经济网、界面新闻、新京报及公开新闻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