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从地理“腹地”到开放“前沿”
宣城构建物流发展新增长点的实践与跨越
在长三角波澜壮阔的一体化发展大潮中,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宣城,正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前瞻性的战略视野,乘风破浪,奋楫争先。紧抓国家战略赋予的历史性机遇,宣城将皖东南的交通禀赋转化为发展胜势,以打造高水平陆港型物流枢纽为目标,进行了一场系统性、深层次、全方位的现代物流体系重构与升级。如今,一幅“铁路如龙驰骋、公路成网密布、水道通江达海”的现代物流宏图已然绘就,一个内联外畅、物畅其流的开放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为长三角中心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磅礴动能。
![]()
“铁路如龙驰骋、公路成网密布、水道通江达海”的现代物流宏图。
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打通高质量发展“大动脉”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也是开放的先行。宣城以超前的布局和巨大的投入,持续优化交通网络格局,一座现代化长三角中心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已巍然成型。
宣城已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节点,而是区域铁路网络中的重要枢纽。两条普速铁路犹如坚实的臂膀,承托起基础物资的流转;五条高速铁路则似迅捷的巨龙,穿梭于江淮大地与长三角核心区之间。总里程达575公里的铁路线,编织成一张密度高达466公里/万平方公里的钢铁网络,不仅历史性地实现了市域范围内的“县县通高铁”,更将宣城与杭州、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紧密相连,构筑起高效的“一小时高铁通勤圈”,极大地压缩了时空距离,重塑了区域经济地理格局。
公路网络的跨越式提升,是宣城打通“毛细血管”、畅通微循环的生动实践。九条高速公路总里程达517公里,密度达4.2公里/百平方公里,“县县通高速”“县城通高速”的目标圆满实现,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尤为重要的是,对外打通了包括沪宁合杭在内的7个方向的高速主通道,其中6条直指苏浙,占全省省际高速通道总量的近三分之一,这不仅是物理通道的突破,更是宣城主动融入长三角、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通道。与此同时,普通国省道建设同步高标准推进,6条国道总里程650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高达98%;24条省道总里程1469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达590公里,形成了与南京、杭州、湖州、常州等周边重要城市无缝对接的快速干线网络,为区域产业协同和要素流动提供了强力支撑。
曾几何时,水运是宣城的短板。如今,以“黄金水道”芜申运河(国家级航道)为脊梁,串联水阳江、汪联河等内河航道,宣城精心打造了“一纵两横”的高等级航道网,实现了从“零的突破”到“成网运行”的历史性跨越。全市已布局10家货运码头,如珍珠般镶嵌在水道沿线,29个千吨级泊位傲然屹立,年综合通过能力突破2600万吨大关。宣城港,这个曾经的地方小港,已正式跻身安徽省重要港口行列,完成了能级的华丽蜕变,成为宣城通江达海、连接全球的蓝色门户。
![]()
“铁路如龙驰骋、公路成网密布、水道通江达海”的现代物流宏图。
创新多式联运模式,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基础设施的完善,最终要服务于物流效率的提升和产业成本的降低。宣城在多式联运通道建设上锐意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物流不再是发展的瓶颈,而是竞争力的源泉。
海铁联运常态化班列降本增效,每周4.2班的海铁联运班列,如同定期的海上快车,将宣城与沿海港口紧密相连。今年以来,到发集装箱量达1.7万标箱,同比激增29.59%,累计到发量已突破7万标箱大关。这条通道已服务超过300家企业,累计节省物流成本超过5000万元,真金白银的实惠,让本地企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竞争优势。
宣城的目光早已投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中欧班列支线的开通,是宣城对外开放史上的里程碑。平均运距1.2万公里,较传统海运模式缩短长达15天时间,这条“宣城—欧洲”的公铁联运新通道,不仅极大提升了物流时效,更使宣城一跃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更为精准的是,宣城紧扣自身“2+3+4”产业布局,创新推出“一产业一专列”的定制化物流产品,实现了物流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和深度融合,为特色产业出海插上了翅膀。
面向长三角龙头上海,宣城至上海洋山港的固定班列采用“周班运行、当日送达”的高效模式,提供“门到门、点到点、到站即到港”的一站式无忧服务。累计到发超6000标箱,为企业节省成本超500万元,降幅高达40%以上。同时,宁国支线同步发力,完成了近百标箱的运输任务,有效覆盖了宁国、旌德等县级区域,成功构建起“主干动脉畅通、支线毛细血管发达”的立体化物流网络,实现了服务范围的深度和广度双重拓展。
![]()
“铁路如龙驰骋、公路成网密布、水道通江达海”的现代物流宏图。
宣城的水运产业基础雄厚,且仍在持续壮大。宣城籍船舶保有量达2616艘,总运力高达516.83万吨,两项指标均稳居全省第三位。今年以来,全市完成水路货运量8724万吨,货物周转量431亿吨公里,港口吞吐量达924.97万吨,同比增长7.5%。这一系列数据彰显了水运在宣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支柱地位,也是其推动“公转水”、优化运输结构的重要成果。
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塑造内陆开放“软实力”
一流的设施需要一流的服务相匹配。宣城在国际陆港建设和服务创新上频出实招、硬招,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提升开放“软实力”。
宣城国际陆港开创先河,成为浙江海港集团首个实现自主代理报关的内陆港。截至目前,已完成430票报关业务,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通关效率提升30%,显著降低了外贸物流的时间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赢得了企业的广泛赞誉。
敏锐把握政策机遇,宣城国际陆港率先享受到安徽省高速差异化收费政策红利,累计享受500余单高速通行费优惠,节省费用超过11万元。此举使其成为浙江省海港集团在省外首个成功落地该政策的内陆港,开创了“政策赋能物流”的新范式,为后续更多优惠政策的争取和落地积累了宝贵经验。
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名录,是对宣城模式的最佳肯定。其构建的“一次委托、一箱到底、一次结算”的多式联运服务模式,彻底避免了传统分段运输中繁琐的单证流转和货物换装带来的损耗与延迟,整体效率提升达40%。目前,该模式已服务企业300家,使宣城正逐步成长为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起运节点。
线上平台的建设是宣城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全市18家道路货运网络平台蓬勃发展,今年以来完成运单超50万单,运费总额突破12.5亿元。特别是重点扶持建设的宣城船邦水运网络平台,累计完成订单总金额已达15亿元,纳税7800万元,实现降本5200余万元,为构建“陆海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区域协同,联合班列共享红利。开放合作是时代的主题,宣城联合黄山、池州两市,共同开通“宣黄池-宁波舟山港”联合班列,每周固定发车2班,重点服务于皖浙交界区域蓬勃发展的建材、卫浴等产业,返程重箱率高达99%,极大地提升了运输效益,成功实践了“港口+内陆腹地”的协同发展新模式,增强了区域整体竞争力。
澎湃区域发展新动能,启航面向未来“新蓝海”
物流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对产业发展的促进和对城市能级的提升上。宣城以开放合作的理念,强力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格局。
长三角(宣城)水运产业服务中心的磁吸效应日益显现,已成功吸引苏州正沧等13家知名水运物流企业入驻,完成营业收入13.66亿元。“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步伐不断加快,宣城正从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向着驱动区域发展的强大经济引擎加速蜕变。
多式联运体系的完善,有效引导了运输结构的优化升级,“公转水”“公转铁”成效显著,为本地企业提供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绿色环保的物流解决方案。据统计,今年以来,通过多式联运方式为各类企业降低的物流成本总额已超过8亿元,这笔巨大的成本节约,直接转化为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宣城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展望“十五五”,绘就智慧绿色新蓝图。面向即将到来的“十五五”,宣城已谋划好新的发展蓝图。计划进一步拓展高等级航道里程至100公里,千吨级泊位增加至40个,港口吞吐量目标锁定2000万吨。同时,宣城将加快智慧物流建设步伐,重点推动“水、陆、港”三位一体的智慧综合运输系统建设,开展近零碳码头试点,积极推广应用冷藏集装箱、智能化载具等先进装备,旨在进一步压降联运成本,提升全链条服务水平,打造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现代化物流体系。
宣城多式联运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显著提升了区域物流的综合效率,降低了社会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它为宣城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战略支撑。展望未来,宣城将继续以开拓者的勇气和实干家的精神,深入推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服务模式的创新突破,加快建设辐射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陆港型物流枢纽,在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贡献更大力量!(李世伟 文/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