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医院相继调整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引发了公众对放射检查收费标准的广泛关注。许多患者发现,曾经默认提供的实体胶片现在需要额外付费,而云影像服务则成为常规选择。
这些变化源于国家医保局推动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整合。截至2025年,全国多省份已陆续出台政策,明确放射检查类项目的收费标准,核心原则是减轻患者负担、规范服务内容、推动数字医疗转型。
图文报告禁止单独收费
最近,不少医院同仁询问:“出了图文报告,能不能多收一笔费?”对此,国家医保局明确表示:绝对不行!
放射检查类项目的价格构成中,已包含出具报告所需的全部成本。无论是医生撰写报告的人力资源投入,还是设备运转、基本物质资源的消耗,都已涵盖在项目本身的收费里。
不存在“单独收取图文报告费”的合规空间。这一规定杜绝了任何形式的重复收费,确保了收费透明度。
实体胶片不再默认提供
许多患者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观念:“做了放射检查,肯定给实体胶片”。然而,新的政策规范明确了“常规给的影像资料”只包括两样:云影像(数字文件)和诊断报告。
实体胶片并不在“常规提供”的范畴内,其费用需按照具体规则单独计算,不能直接计入放射检查项目的基础费用中。
这一变化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了不必要的耗材浪费。
云影像与实体胶片的费用规则
对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医疗机构,政策也作了细致规定。对于暂时没有条件提供数字影像存储的基层医院,给患者实体胶片需满足两个前提:
一是患者自愿——不得强制患者选择实体胶片;
二是知情同意——需明确告知患者相关费用规则。
满足这两个条件后,医院才能按 “零差率”收取胶片费用,这意味着仅能收取胶片的成本价,不得加价盈利。
未提供云影像服务将减收
为推动医疗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政策还设置了一项重要规定:对于不能提供符合要求的云影像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医保部门在和医院结算时将减少支付5元钱。
这一减收逻辑是按“单个放射检查项目”计算,与部位、体位数量无关。
例如,做一次腹部超声检查(含肝胆胰脾四个部位)若未提供云影像服务,医保部门将少支付5元,而非5×4=20元。这一设计推动了检查结果互认,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床旁检查加收标准明确
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床旁检查是一项重要服务。政策明确了床旁检查的计费方式:以医护人员携带设备到床旁,完成患者本次所需的全部完整检查流程为“一次”,即使检查涉及多个部位,也只算一次床旁检查。
床旁检查可在项目基础价上加收10%——而且现在范围比以前更宽,不只是病危病重患者,只要患者不能移动(比如术后、ICU里、诊断说不能移动),都能按床旁检查计算。
例如,某医院X线摄影成像的基础价格为38元,若开展床旁检查,加收10%后费用为38×(1+10%)=41.8元。
检查项目分开收费的原则
对于复杂的检查组合,如颅脑CT平扫+颅内动脉造影,能否分开收费?政策指出,这分为两种情况,核心标准是“服务产出是否不同”。
不可分别计费的情况:若颅内动脉造影成像(CT血管造影)的检查中,已包含颅脑CT平扫的操作(即平扫是造影成像的“前置步骤”,服务产出是为了辅助造影诊断),则不可单独收取颅脑CT平扫费用。
可以分别计费的情况:若颅脑CT平扫是独立开展的检查(目的是评估颅脑组织结构),与颅内动脉造影成像(目的是评估血管情况)的“服务产出完全不同”,两者属于独立的检查项目,则可分别收取费用。
从陕西、贵州、湖南等地的实践来看,放射检查类项目价格调整后,患者整体负担有所降低。例如,陕西省三级医院的磁共振平扫从原来的600多元降至488元,PET/CT由原来的4200元降至2450元。
这些调整代表着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正向纵深推进,其核心是让医疗服务价格更透明、更合理,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患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