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处遗迹化石保存了被捕食者吞食后未能消化而反刍的全新翼龙物种遗骸。
![]()
古生物学家近日确认了一种名为"巴基里布·瓦里扎"的飞行爬行动物新物种。本次发现最引人注目的细节在于化石来源 —— 它保存于某种未知捕食者留下的反刍物化石(即化石呕吐物)中。令人称奇的是,这处遗迹化石完整保留了被吞食后未能消化而反刍的全新翼龙物种遗骸。
这是热带地区发现的首个滤食性翼龙化石,出土于巴西东北部的阿拉里佩盆地。Bakiribu waridza在当地原住民卡里里族语言中意为"梳子嘴"。翼龙遗骸在反刍物化石中的存在,为白垩纪生态系统的捕食关系提供了罕见的直接证据。
特化滤食者
翼龙是已灭绝的飞行爬行动物种群,曾在中生代(约2.28亿至6600万年前)的天空中翱翔。它们是多样性极高的演化支,与恐龙截然不同,体型和生活方式差异显著。巴基里布·瓦里扎属于梳颌翼龙科,该科物种以特化的摄食适应结构著称。其显著特征在于延长的颌骨与浓密的梳状齿列,这种构造非常适合从水中滤取小型生物,类似现代须鲸或火烈鸟的取食方式。
![]()
尽管巴基里布外形酷著名的滤食性翼龙南方翼龙,但其牙齿结构与排列方式存在差异,表明它走上了独立的演化道路。牙齿的精细分析证实其牙本质与髓腔仍保存完好。
白垩纪捕食关系的直接证据
现有证据表明,棘龙科恐龙最可能是这枚包含翼龙遗骸的化石呕吐物的制造者。由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论文中写道:"综合考虑体型大小、摄食生态及现存翼龙捕食证据,棘龙科应是这处反刍物化石最可能的制造者。"棘龙科是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特化大型双足兽脚类恐龙,以其独特的水陆两栖生活方式闻名。
除翼龙外,这团反刍物还包含未消化的鱼类残骸,证实捕食者具有广食性,会主动捕食翼龙与水生猎物。此外,鱼类与翼龙遗骸的簇状排列方式有力支持了化石呕吐物的判定 —— 若这些残骸是长期沉积形成,其分布应更为分散。这种紧密排列表明猎物被吞食后以凝聚团块形式排出。这处单一遗迹化石为早白垩世捕食关系提供了独特的直接见证。
研究者写道:"该标本在反刍物化石中的异常保存状态,以及与头部对齐的鱼类残骸,为阿拉里佩早白垩世古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相互作用提供了珍贵的直接证据。"这一发现还为了解冈瓦纳古大陆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特征与营养动力学(食物网)提供了丰富信息。
该项研究成果已于11月10日发表于《科学报告》期刊。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