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食戟社
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零糖”“无糖”饮料,早已成为追求健康人群的新选择。它们宣称“零热量、不升糖”,让人们以为找到了享受甜味又无需担责的“健康密码”。但零糖饮料真的能放心畅饮吗?其背后的真相远比包装宣传更为复杂。
![]()
零糖饮料的核心秘密在于“代糖”——这类替代传统蔗糖的甜味剂,分为人工合成与天然提取两大类。人工代糖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安赛蜜,只需极少量就能产生强烈甜味,且几乎无热量;天然代糖如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罗汉果糖苷,多源自植物或天然食材,部分还能辅助调节肠道菌群 。根据国标规定,“零糖”指每100毫升饮料含糖量不超过0.5克,但这并不意味着“零风险”,代糖的潜在影响正被越来越多研究揭示。
![]()
心理补偿效应与肠道菌群紊乱,是零糖饮料的另一重隐患。不少人因饮用零糖饮料产生“健康豁免权”心理,进而在饮食中摄入更多甜食和高热量食物,导致总热量超标 。同时,人工代糖可能破坏肠道有益菌群平衡,而肠道菌群的稳定正是代谢健康与体重控制的关键。
![]()
面对零糖饮料,科学选择才是关键。首先要学会查看配料表,优先选择以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等天然代糖为主要成分的产品,避开配料表靠前的人工代糖组合;其次需控制饮用频率,每周不超过3次,避免长期依赖;对于控糖、减重人群,零糖饮料可作为短期替代,但不能替代白水、淡茶等真正的健康饮品。2027年即将实施的新国标也明确要求,食品标签需真实标注成分,杜绝“0蔗糖≠0糖”的误导性宣传 。
![]()
零糖饮料并非洪水猛兽,但其“健康光环”存在明显局限。它是减糖路上的辅助选择,而非无限制饮用的“免罪金牌”。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依赖加工食品的“技术妥协”,而是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看清零糖饮料的真相,才能在甜蜜与健康之间找到平衡,不让“健康选择”变成新的健康负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