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长江之头,一艘名为“宜宾文旅号”的电动游船正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瞩目焦点。从院士到车企和电池巨头掌门人,一群掌舵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关键人物齐聚宜宾,共同展开一场事关动力电池产业新视野、新生态、新机遇的高端对话。
![]()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高端对话
“新能源汽车最最重要的是动力电池,哪家企业掌握了先进的动力电池,就掌握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副理事长吴志新看来,下一代电池技术突破是关键,宜宾人才济济、装备精良,“有这样一个好环境,我觉得充满了希望。”
安全无隐患、性能无短板、成本无压力,是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对于未来动力电池的期待。作为宜宾走出的行业领军人物,他已将老家生产的动力电池带往世界各地,这令他无比自豪。对于宜宾动力电池产业的蓬勃发展,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红新亦印象深刻,他将眼光放向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提出技术向善不能只盯当下,也要前瞻性布局,“我们既要做好当下,也要谋划好未来。”
这场长江之上的高端对话,清晰地传递出宜宾这座“动力电池之都”面向世界、锚定未来的雄心。
就在这场对话的前一天,一家研发、生产、销售固态锂离子电池和固态电解质材料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已在宜宾正式投产。四川赛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科动力)副总经理谭铁宁站在宜宾市长江工业园的产线旁,指着自动化设备感慨道:“从今年2月开工到投产仅用9个月,速度在行业里都少见,这得益于政府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作为四川省首条高安全电池自动量产线,赛科动力生产的电池将主要应运于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小动力场景。未来,随着技术的迭代以及电池安全性的提升,还将向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场景拓展,预计年产值将达30亿元以上。“投产即迅速拉满产能。”谭铁宁笃定地说。
新项目的迅速落地投产且订单量爆满背后,不仅意味着攻坚下一代电池技术有了更多助力,更凸显出宜宾这座城市在全球动力电池行业中崭露头角的坚定决心,和其对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强力支撑。
自2019年行业龙头宁德时代正式落户宜宾揭开转型大幕,这座“中国酒都”用六年时间完成华丽转身,以“中国动力电池之都”的姿态领跑行业前端。如今,全球每10块动力电池中就有1块产自宜宾,而这座“长江首城”的产业故事早已超越了“跨界”的想象。
![]()
11月12日,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宜宾开幕
从白酒飘香到动力澎湃,宜宾用短短数年时间,构建起覆盖材料、电芯、回收的动力电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吸引120余个动力电池及配套项目落地,协议投资超2200亿元。
如今,宜宾动力电池规划产能达300GWh,已建成210GWh。作为动力电池行业的全球“领军大会”,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已连续4年在宜宾举行,这也意味着宜宾的显示度和竞争力早已成为行业高地。到2030年,宜宾的动力电池产业目标更将直指400GWh、3000亿元产业链产值,一幅新能源时代下的《长江万里图》,正从这座“万里长江第一城”徐徐展开。
企业为何扎堆奔赴宜宾?除了完善的产业集群以外,这座城市的“招商密码”还藏在“让政府服务跑在企业需求前”的细节里,藏在“产业链+创新链+生态圈”的布局中,更藏在把企业当“家人”的诚意里。
![]()
从“招企业”到“造集群”
“选择宜宾,首先是看中了这里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四川赛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科检测)副总裁祝成的话道出了众多企业负责人的心声。
当赛科检测首次落地三江新区时,这里已是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300GWh的动力电池产能规划中,三江新区就规划了295GWh,全球每生产10块动力电池中,就有1块来自这里。
彼时,三江新区已成功引进动力电池产业项目40余个,总投资额超1100亿元,其中不乏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时代长安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时代吉利(四川)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等全球动力电池领军企业的身影。行业龙头的落地,不仅成为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关键起点,也成为吸引产业链条上众多配套企业来宜发展的重要参考系。
![]()
四川时代是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 王宇 摄
宜宾的产业招商并非零敲碎打,而是以四川时代为“链主”,实施精准“链式招商”,如同编织一张精密的产业网络,网罗进核心材料、电芯、结构件、循环利用等关键环节。
赛科检测就是这样来到了宜宾。
走进赛科检测中心的实验室,看不到传统检测场景里忙碌的人影,取而代之的是无人化场景——这里是被业内称为动力电池“全科医院”的第三方检测平台,能为电池提供从“体检”到“诊断”再到“治疗”的全流程服务。
“我们这儿就像给电池看病的三甲医院,15000个检测通道相当于15000张‘病床’,能同时给2万块电池做性能测试和安全评估。”祝成介绍说。赛科检测主要聚焦动力电池安全领域中的检测认证、失效分析、调查鉴定以及安全评估等方面。
上游生产,下游检测,这不仅保证了动力电池的发展质量,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协作的成本。
“面对行业竞争,我们通过‘补链、延链、聚链’系统施策,增强产业链韧性。”据宜宾三江新区动力电池局动力电池处处长朱明华介绍,三江新区正依托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等顶尖科研力量攻关前沿技术,同时布局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并借助开放平台推动“三江造”电池出海,全方位增强产业链韧性。
![]()
三江新区 张华 摄
目前,宜宾动力电池规划产能300GWh,已建成210GWh。围绕龙头四川时代,宜宾已构建了从材料、电芯到回收的绿色闭环全产业链,成为全国产业链最全、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同时,储能产业异军突起,签约项目26个,投资超百亿元。宜宾正以其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开放的创新姿态,加速构建全球领先的产业生态。
以前,招商靠“拍胸脯”,而现在靠“比实力”。
“从产业发展来看,我们累计引进动力电池及上下游配套项目120余个、协议投资超2200亿元,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闭环’的能级跃迁。”宜宾市经合和新产业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陈正说。
![]()
破解“选对项目、聚齐人才”难题
高精尖、小巨人企业为何扎堆奔赴宜宾?除了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外,宜宾更藏着一套让行业惊叹的“精准招商方法论”,用一套“组合拳”,破解了新能源产业前沿招商“选不准、聚不优、留不住”的普遍难题。
聚人才,是宜宾决策者们迈出的关键一步,但这一步起初走得并不容易。
“最开始联系团队时,很长一段时间实际上是对接不上的。”回忆起引进南开大学陈军院士团队的经历,宜宾市相关负责人笑着说。起初宜宾的决策者们注意到陈军的研究领域与当地的产业相契合,是他在2024年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上接受采访时的一幕,恰好被当地相关负责人注意到。彼时,陈军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他带领一支新能源材料化学领域的国际领先研究团队,研发出了400瓦时/公斤的新型固态电池样品,并计划继续攻坚,抢占动力电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陈军最初对宜宾的邀请并不“感冒”,但宜宾的决策者们没放弃,几番邀请后,陈军首先来到了宜宾考察。
“这么高层次的团队,光靠给钱不一定能实现。”宜宾相关负责人如是说。事实上,宜宾的独具优势除了完整的产业链、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外,还有能够让陈军院士团队的科研成果迅速落地的实力,这些正是宜宾最好的“邀请函”。自此,双方开始了双向奔赴。
这种依据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需求去“精准对接”科技人才的情况并非个例,且还会产生额外的“化学反应”,双向成就。
宜宾智能固态电池创新中心是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团队通过首批“江源行动”引进落地的新型研发机构,主要围绕复合锂负极、固态电池人工智能检测、固态电解质等方向开展研发孵化。创新中心落地半年便取得新成果——以张强教授领衔的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有关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科技期刊《自然》(Nature)上。这项成果也是张强教授团队来到宜宾后,以宜宾研发机构的名义参与发表的第一篇《自然》。
“专家们愿意对这个项目投入他们的声誉进去,也证明他们对宜宾整个生态环境和发展前景的认可。”宜宾市相关负责人恳切地说。这样的双向奔赴,才更长久。
宜宾不搞“漫天撒网”式寻找专家团队,每个专家团队都要经过三层严格筛选:先看技术是否匹配宜宾的产业方向,再看团队是否有产业化意愿,最后再看能否与本地生态互补。
如何避免专家团队研发项目重叠,“错位布局”是宜宾给出的另一个方案。
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做全固态电池及先进电池材料;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崔光磊教授做电极粘结剂、固态电解质聚合物材料;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锋院士团队做高镍正极材料;张强教授做复合锂负极、固态电池人工智能检测。这些顶尖科研团队正好形成动力电池产业的技术闭环,没有一个重叠,专家各司其职赛道不“冲突”。而这些也正是宜宾以“产学研用”协同的加速度,持续夯实“中国动力电池之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
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内,研究人员正开展科研工作 庄歌尔 摄
“我们构建了科技主统、县(区)与公司联动的孵化器招商体系。”宜宾市相关负责人坦言。从去年以来,宜宾市开始实施高质量孵化器培育三年行动,从北上广等地精准对接落地优质孵化器运营团队,新落地投运的中关村信息谷、清智孵化器等8个孵化器呈现出“签约即招商、投运即聚人气”的势头,今年新签约的埃米、种智等5家孵化器加快落地步伐,孵化集群已初具雏形。
除了孵化器,宜宾还创新推出“揭榜挂帅”江源行动——把本地企业的技术需求整理成“榜单”,面向全球招引团队,重点聚焦主导产业创新需求延链补链,同时前瞻布局下一代产业新赛道、技术新风口,推动宜宾动力电池产业良性发展。优秀的团队一定会在这种“赛马制”中脱颖而出。
![]()
宜宾发布“江源行动”第二批榜单发布 罗友莉 摄
这只是宜宾筛选优秀团队的第一步,之后,团队还要经过专家评审团严格筛选。
不仅筛选顶级团队的门槛高,面对创新科技领域的前沿专业技术项目,宜宾如何做到“不走眼”,也是一个极大的风险挑战。宜宾同样会组成一个专家评审团队,人员组成包括技术专家、行业专家,甚至还会邀请在地企业以及知识产权、创投机构的专家组成评审团评估项目。“虽然采取了措施,但也不能保证最后每个都能成功,因为科研本身就可能失败。”宜宾市相关负责人说,“做科研一定要有一种包容的状态去做。”
当人才带动技术和项目相继落地,宜宾的动力电池产业就有了更好的支撑和更前瞻的布局。
![]()
位于三江新区的东部产业园能源港内,不少新能源重卡、汽车在这里进行快速充、换电 庄歌尔 摄
![]()
从“诚意”到“千亿”,
政企合力铸就“宜宾引力”
当被问起“为什么选择来宜宾”,几乎所有人都会提到“诚意”二字。
“像我们这种科技型企业,人工智能的迭代速度是非常快的,其实我们最怕的就是等。”北京深势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深势科技(宜宾)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旭感慨道。但宜宾不一样,从2024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与宜宾“相识”后,项目接触到落地仅用6个月。其间,政府部门频繁往返北京与宜宾,周末加班对接需求,这让王晓旭非常感动,这也是这家立足北京、深圳等超一线城市的小巨人企业选择宜宾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家专注于AI +新能源材料研发的企业,深势科技需要海量的产业数据和专业人才支撑。而在地性,无疑成为最大的便利条件。
“我们要到离产业最近的地方。”王晓旭直言,宜宾就有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能提供丰富的实验场景和数据资源,企业间“串个门”就能互通数据、实现深度合作。与此同时,团队还在宜宾“就地取材”,如宜宾学院、成都工业学院等高校学子都会在公司实习,向他们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去年落地至今,王晓旭团队已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人,其中博士六七人,硕士十余人。
为了让专家团队“留得住”,宜宾推出“VIP服务”,从实验室建设、设备采购到人才招聘、子女入学,全程跟进,解决后顾之忧。而已经留下的,也不断向外“安利”宜宾,为当地动力电池产业朋友圈“扩列”。
![]()
东部产业园
今年,王晓旭的师弟博士毕业后,就从海外归来来到宜宾,“如果我没来宜宾,我的师弟也一定不会来。”这种“自来水”效应,不仅在人才与人才之间产生,良好的口碑更是在行业内得到认可,“企业带动企业”更是成为一种自发的招商新形式。
为什么是宜宾?不是偶然,是“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让政府的服务跑在企业的需求前面,以此打造出营商“新高地”。
11月12日,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已第四次在宜宾举行,足以说明宜宾已成为企业抢滩的新能源热土。
![]()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现场
更为重要的是,对宜宾而言,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不仅是一次行业盛会,更是推动产业和城市融合互动、共生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宜宾乃至四川对外展示产业发展和中国实力的重要窗口。
“从‘白酒之都’到‘动力电池之都’,宜宾持续擦亮产业发展新名片。”陈正坦言,大会连续举办不仅提升了宜宾在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中的显示度和竞争力,更实现了“会、产、城”融合发展的“宜宾模式”。
如今,宜宾动力电池产值已连续两年破千亿,成为当地继白酒之后第二个千亿级产业, 全国16%以上、全球10%的动力电池都带有“宜宾造”的基因,一个“中国动力电池之都”的世界级产业地标正日益崛起。
正是靠着这股“宜宾引力”,这座面向未来的动力电池产业高地,将持续为全球新能源版图注入澎湃动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