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余剑峰
ⓒ 供图: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受访人物
![]()
余剑峰,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城市与乡村艺术研究院院长、现代设计产业学院院长。系景德镇创意设计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景德镇市创意设计协会副会长、江西省赣鄱俊才文化领军人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理事、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创意产业分会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会设计人类学专委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在装饰、美术与设计、艺术评论等艺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5本学术专著,作品获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中国陶瓷艺术大展、红点奖、德国iF奖等国内外奖项。
观点提纯
“我们认为‘新工匠精神’是一种融合技术洞察与人文反思的现代创造力,它并非与高科技相对立,而是指向在高度参数化与自动化环境中仍保持材料意识、感知力与创造力。”
《设计》:“形生无界”作为2025届产品设计系毕业设计主题,如何体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传统材料+现代设计”的学科特色,以及呼应您提出的“陶瓷艺术需完成战略性当代转换”理念?
余剑峰:在全球化与智能化浪潮交织的时代语境中,设计艺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人类的审美经验与生活方式。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025届毕业展以“形生无界”为主题,既是对设计本体语言的深刻回溯,也是对未来设计边界的积极拓展。
“形”不仅关乎视觉与结构,更承载着文化记忆与形式逻辑;“生”不仅指生命的律动与创造的活力,更象征思维的生长与观念的更新;“无界”则代表了新一代设计者对固有范式的超越,对跨领域、跨媒介、跨文化实践的主动拥抱。在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公共艺术、陶瓷艺术设计、动画、数字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等多元专业语境中,2025届毕业生以多样的材料语言与实验性手法,回应当下社会的复杂命题,探索形式与意义、物质与精神、个体与公共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次毕业展不仅呈现了学子们在专业学习中积淀的知识与技能,更展现了其在艺术与设计思维中逐步形成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在“形”中生发,于“生”中破界,以“无界”之姿,走向未来的广阔空间。
本次“形生无界”毕业展延续着我校设计学“传统材料+现代设计”的学科特色,这一融合路径不仅是对材料文化根源的回溯,更是对当代表达可能性的探索。在陶瓷、竹木、纸浆等传统媒介的基础上,毕业生们通过数字建模、参数化设计、3D打印、互动媒体等新技术手段,拓展了传统材料的语言边界。这种跨媒介、跨语境的创作方式不仅延续了中华美学传统的物质基础,也体现了青年设计者将“文化记忆”转译为“未来语言”的主动姿态与方法探索。
在“形生无界”毕业展中,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尤为突出地展现了“陶瓷艺术需完成战略性当代转换”的理念,不仅对景德镇千年陶瓷传统进行文化回应,更把陶瓷作为当代媒介,在艺术设计与社会语境中开展重塑价值的深度实践。通过引入系统设计思维与当代性表达,将陶瓷从静态陈设物转化为动态叙事载体与交互体验媒介。学生们的这种创新转换,不是对传统的消解,而是基于理解开展的重构与创新。
![]()
![]()
![]()
![]()
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025届毕业展
《设计》:AI工具(如Midjourney、ChatGPT)是否已成为学生创作的重要辅助?它们如何改变设计流程与思维模式?学生是否在作品中主动探讨设计伦理(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学院是否设立伦理审查机制避免文化误读面对技术滥用风险?学院如何定义“新工匠精神”?使用参数化设计工具时,如何保持对材料特性的敏感度?
余剑峰:从StableDiffsion到DeepSeek,这些工具不仅拓展了视觉生成与文本构思的边界,更重要的是,它们正重塑设计流程——从“人设工具”到“人机共创”,人工智能时代下,学生必须逐渐从单一执行者转变为思维的策划者与协作者。这种变化也激发了新的思维范式:更快的迭代速度、更复杂的系统构建,以及对跨领域知识的敏锐整合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部分毕业作品已将算法偏见、数据透明性、文化挪用等问题纳入创作主题之中,提出设计不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价值判断与社会参与的方式。学院也要求各系部建立基础的设计伦理审查机制,特别是在涉及地域文化、价值观念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时,要求学生在方案中明确其文化定位与AI使用情况,力求避免误读与滥用。
至于“新工匠精神”,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融合技术洞察与人文反思的现代创造力,它并非与高科技相对立,而是指向在高度参数化与自动化环境中仍保持材料意识、感知力与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们强调工具的可逆性与批判性训练,例如在使用参数化设计工具时,我们引导学生回归材料的物理逻辑与触觉反馈,将材料性能与形态逻辑作为生成算法的参数输入,而不是事后的装饰手段。
总之,我们希望学生在快速发展的设计生态中,既能驾驭技术、拓展边界,也始终保有一份对人、社会与文化的深度体认。这正是“形生无界”所期望展现的未来设计者形象。
![]()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作品《第五立面手册:基于屋顶激活计划所作的未来社区设计》
《设计》:您强调“大国形象,陶艺先行”,青年设计师如何在技术狂潮中坚守文化根性?“形生无界”是否警示“无界之界”?
余剑峰:“大国形象,陶艺先行”不仅是我们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地缘优势所凝练的办学特色,更是我们对中国设计,尤其是以陶瓷为重要载体的东方设计走向世界舞台核心的深切期许。它强调的是,在构建新时代国家文化形象的过程中,承载着深厚历史文脉与独特东方美学的艺术设计,应当也必然扮演先锋角色。面对汹涌澎湃的技术狂潮——无论是人工智能生成、数字孪生、虚拟现实,还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青年设计师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空前巨大。如何在拥抱技术浪潮的同时,坚守文化根性?我认为关键在于处理好以下3组关系。
第一,“器”与“道”的关系:技术为“器”,文化为“道”。青年设计师必须成为驾驭新工具的“巧匠”,更要成为深谙文化之“道”的“哲匠”。技术是手段,是表达的媒介,其终极价值在于服务于设计的思想内核与文化表达。我们要鼓励学生深入研习中国传统的造物哲学、美学理念(如“天人合一”“器以载道”“格物致知”“材美工巧”),理解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并将这种理解内化为设计的底层逻辑,以当代最新的设计根据与技术方法进行全新表达。
第二,“破”与“立”的关系:拥抱“无界”的“破”,更要实现文化主体性的“立”。“形生无界”鼓励打破藩篱、跨界融合,这是创新的必然要求。但“破界”不等于“失根”,更不等于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自我。青年设计师需要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这种“坚守”并非故步自封,而是以我为主、兼容并蓄,是在深刻理解自身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转化与创新性地发展。让新技术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东方智慧、传递当代价值的新语言和新载体,而非被技术裹挟,丧失设计的文化主体性。
第三,“技”与“艺”的关系:技术赋能“艺”,人文精神升华“技”。技术的冰冷需要人文精神的温度来融化。青年设计师在掌握前沿技术的同时,更要涵养人文情怀、关注社会现实、关怀人类命运、体察生活细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爱、和谐、诚信、生态智慧等“普世价值”,是设计永恒的灵魂。当技术用于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提升生活品质、传递正向情感、表达深邃哲思时,它才能真正与我们的文化根性相融合,创造出既具时代感又有持久生命力的设计。
关于“形生无界”是否警示“无界之界”,这个解读非常深刻。“无界”绝非意味着绝对的、无原则的消解。它所倡导的“打破界限”,其深层含义是突破思维定式、超越固有范畴、探索融合创新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恰恰需要警惕两种潜在的“界”:首先,迷失之“界”:警惕在无边界的探索中,因缺乏文化定力与核心价值而迷失方向,陷入纯粹形式主义的炫技或对西方潮流的盲目追随,最终丧失设计的文化身份与精神内核。无界探索的终点,应是文化主体性的清晰确立与价值表达的升华。其次,浮躁之“界”:警惕技术便利带来的浅尝辄止与浮躁心态。真正的“无界”创新,需要建立在扎实的传统功底、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技术本质的深刻理解之上。它要求青年设计师沉下心来,像传统匠人一样“格物”,精研技艺,深挖文化,方能实现技术、艺术与人文的有机统一,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因此,“形生无界”的“无界”,其内在要求是在开放包容中坚守文化根脉,在融合创新中彰显主体价值。它鼓励青年设计师以景德镇这片沃土所赋予的陶瓷文化基因为原点,以“大国形象,陶艺先行”的使命感为驱动,勇敢地运用新技术去探索设计的无限疆域,但每一步探索的坐标,都应清晰地指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指向对时代命题的回应,指向对人类美好生活的贡献。
在本届毕业设计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院的陶瓷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等各专业的学子们,正以“形生无界”为指引,进行着大胆而深入的尝试。他们或从传统陶瓷工艺中汲取灵感融入现代产品,或用数字技术演绎东方美学意境,或在环境空间中探索陶瓷材料的叙事性表达,或在动画与媒体艺术中构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些作品,正是青年设计师在技术浪潮中扎根文化、勇于创新的生动实践,也是他们对“大国形象,陶艺先行”理念的当代诠释。我们期待通过“形生无界”的展示,向社会呈现新一代设计力量如何在“破界”与“立界”的辩证中成长,如何在技术的星辰大海里,牢牢锚定文化的灯塔,驶向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设计未来。
![]()
江西景德镇北安村主题系列包装设计《山水北安》
《设计》:本届毕业设计作品有哪些亮点引起您的关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设计青年对社会文化、材料创新、前沿科技、设计伦理等议题的关注在近年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学院如何培养学生从“社会痛点”中提炼设计命题的能力?在虚拟技术主导下,作品如何守护“手作温度”?
余剑峰:在我看来,本届“形生无界”毕业设计既是一场创新实验,更是一次文化宣言。以下结合您的提问,分享我的几点观察与思考。本次毕业设计亮点体现在跨界融合中的文化根性与创新突破,作品在三大维度展现出显著亮点。
首先是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文化基因的再设计体现了当代设计艺术的文化传播使命,关于这一点在我们学院很多毕业设计中有明显的展现,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山水北安》,设计的出发点是围绕江西省景德镇市北安村开展的主题设计,小组成员实地考察调研,以当代设计话语与视觉范式完成了传统视觉文化的当代表达,将地域文化场景、传统非遗工艺、风土人情以图像化的方式进行设计再现,这种“接地气”“暖人心”的视觉设计体现了当代年轻学子的文化自觉性与家国情怀。
其次是材料创新的可持续实践。如陶瓷艺术设计产业陶瓷方向的毕业作品《海沫陶瓷艺术背景墙设计》通过探索不同质感的陶瓷釉料与坯体的结合,对产品肌理、色彩、触感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注入了环境保护的主题与理念。重新思考了产业陶瓷的内涵及外延,同时为建筑陶瓷艺术表达的可能性进行了创新化、可持续性的探索。作者以“海洋泡沫”作为灵感核心,通过对材质、形态与光影的有机结合运用,把海洋泡沫灵动的线条形态进行凝练、抽象与叠加,从而构成独具特色的陶瓷艺术背景墙,以陶瓷材质与自然意象的融合尝试消解工业化产品的机械感,为现代人居空间注入人文温度与生态哲思。这体现了学生观察到当下社会群体与都市生活存在的现实问题,试图通过设计思维与创新理念来解决当下的设计问题。
最后是科技伦理的批判性思考。面对工业化时代以来人们的内心焦虑与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同学们逐渐开始反思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中设计伦理的现实性问题。如何用新的设计方式与技术来应对与改变当代社会人群的生活方式,这些观念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同学们的设计主题中。如环境设计方向的毕业作品《第五立面手册:基于屋顶激活计划所作的未来社区设计》的社区规划设计跳出了传统住宅小区机械式堆叠的思维桎梏,提出“屋顶激活计划”,把零散的屋顶转变为未来社区的一部分,通过建筑空间的立体化组织,试图缔造一种新的空间生活方式,实现居住品质与社区活力的双重提升,在环境设计中试图提出对于当代设计伦理的再思考。
近年来,我院青年设计教师及学生对社会文化、材料创新、前沿科技及设计伦理的关注呈现出显著的趋势转向。在社会文化议题层面,学生已从宏观文化符号的抽象解读转向对本土现实痛点的深耕实践。例如环境设计与公共艺术专业持续3年介入景德镇人文环境改造及乡村振兴课题;而产品设计则聚焦产品安全与社会生活痛点改造等问题,这反映出设计正成为解决社会肌理问题的行动工具。面对前沿技术的狂潮,学生们展现出清醒的辩证思维,这种对艺术与技术的反思意识,折射出青年一代的理性成熟。在设计伦理维度,学院推动其从隐性约束升格为显性框架。我们将“伦理象限评估法”植入毕设全流程,要求学生从文化尊重、生态可持续、技术公平、代际责任等维度预判设计影响。这些理念同样贯穿我们各个方向的毕业设计作品之中。
此外,在虚拟技术席卷设计领域的当下,我院始终将“以手传心,以技载道”作为根本准则,守护设计艺术不可替代的“手作温度”。这些实践印证着“形生无界”的深层哲学:真正的无界创新,从不是用虚拟消解实体,而是让技术成为延伸手作精神的媒介。当青年的指尖同时沾染瓷泥与代码,他们正在虚拟洪流中重建一种新的平衡——用景德镇匠人世代传承的“手温”去驯服技术的冰冷,让每一次数字突破都扎根于文化的厚土。
![]()
陶瓷艺术设计产业陶瓷方向毕业作品《海沫陶瓷艺术背景墙设计》
《设计》:请用一句话概括本届毕业设计的精神内核。您希望本届毕业生以何种姿态进入行业?他们对“设计”的理解是否呈现出代际差异?
余剑峰:本届毕业设计的精神内核,凝练为“在无界探索中锚定文化根性,以破界之姿守护创造之本”——青年学子们以设计艺术为母语,将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工匠精神转化为应对技术狂潮的定力,在虚拟与现实、传统与先锋的碰撞中,让每一次边界突破都成为文化基因的当代生长。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新一代的设计师对“设计”的理解已呈现代际跃迁:他们不再视设计为纯粹的形式创造或商业服务工具,而是“伦理驱动的社会介入过程”。相较于前辈对功能美学的侧重,这代人更强调设计责任的实现,在解构社会痛点的同时,重建人文与技术、个体与文明的共生契约。
毕业设计作品分享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