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晚八点多,电视刚播完新闻,老两口就准备上床睡觉了。“早点睡身体好”,这句话他们信了一辈子。可最近老张睡得越早,半夜醒得越多,早上天还没亮就睁着眼瞪天花板,越睡越累。
![]()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晚上十点前睡觉,真的是“黄金法则”吗?特别是70岁以后,睡觉的时间点、方式,真的该和年轻时一样吗?
不少老人睡得早,醒得早,还常觉得“没睡够”。有人担心是不是自己失眠了,有人干脆放弃午休,想晚上睡得沉点。这些做法,很可能适得其反。
今天我们就从几个角度讲清楚:入睡时间要不要卡十点?老年人睡眠结构到底有什么变化?饮食、光照、活动节律怎么调整更适合高龄人群?还有,“越睡越累”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生活习惯问题。
![]()
我们不谈虚的,只说实在的建议。希望看完这篇文章,能帮家里的长辈找到适合自己的睡眠节奏。
很多人以为,睡觉就是“越早越好”,但这句话对老年人来说,不一定成立。
年轻人熬夜后补觉还能缓过来,而高龄人群的生物节律已经发生了变化。褪黑素分泌时间提前,入睡和醒来的时间也跟着往前移。
![]()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70岁以上的人,晚上八九点就困了,凌晨三四点却醒了。不是他们睡不好,而是生理节奏在悄悄改变。
但如果人为地“强迫自己早睡”,反而容易造成睡眠割裂,夜里醒来次数增多,睡浅、做梦多,早上反而昏昏沉沉。
70岁之后,睡得早不是错,但不必强求十点前一定要上床。
![]()
关键是顺应自己的自然困意,而不是盯着钟点。你困了再去睡,比定点“熄灯”更靠谱。
除了时间点,睡眠的“质量”才是更核心的指标。
很多老年人觉得自己明明睡了七八个小时,却还是没精神。这背后的一个常见原因是:深睡眠时间变短了。
人上了年纪后,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比例下降,特别是慢波睡眠,就是我们说的“熟睡期”,变得很少。这是正常的生理衰老现象,不是病。
![]()
但如果白天缺乏活动,晚上又太早上床,身体根本“累不够”,大脑就难以进入深睡状态。结果反而睡得浅、醒得快。
有个简单的建议:白天适量活动,比如散步、做伸展运动,别老坐着不动。身体有了“疲劳感”,晚上更容易睡得深。
再来说说一个被忽略的关键因素——午休。
很多老人觉得晚上睡不好,是因为中午睡太久。但适度午休对老年人非常重要。
![]()
午休可以帮助降低下午和晚上的疲劳感,减轻心血管系统负担,还能补上夜里浅睡带来的“亏”。问题出在“怎么睡”。午休超过1小时,容易进入深睡期,醒来反而更困;太短又没感觉。
建议控制在20到30分钟,午饭后1小时左右再小憩,别一吃完就躺。
环境也不能马虎。光线昏暗、通风良好,尽量避免在电视机前眯眼,那种“似睡非睡”反而消耗精神。
再来聊聊饮食。很多老年人晚饭吃得很早、很清淡,以为这样睡得更好。其实太早吃、吃得太少,也可能导致夜间低血糖或半夜肚子饿醒。
![]()
建议晚餐时间控制在晚上6点到7点半之间,主食要有,别只吃菜汤。蛋白质的摄入也别忽略,比如豆制品、鸡蛋、鱼肉等,能帮助稳定夜间血糖。
有研究发现,老年人如果晚餐摄入足量的优质蛋白,更容易进入深睡阶段。也别喝太多水,尤其在临睡前两小时,要减少水的摄入量,以免半夜频繁起夜。
说到这,不能不提一个现代生活中影响睡眠的大问题——光照节律。
![]()
很多70岁以上的老人,白天大多待在室内,接触自然光的时间非常少。结果就是,生物钟调节能力下降,晚上该困的时候不困,早上却醒得早。
自然光是调节褪黑素分泌的重要因素。建议每天至少接触30分钟以上的日光,尤其是上午十点前的光线最适合。
即使不出门,坐在朝阳的窗边晒晒太阳,也比整天拉着窗帘强得多。
电视、手机的蓝光也要注意。睡前一小时尽量减少电子屏幕使用,如果非看不可,可以调成“夜间模式”或戴防蓝光眼镜。
![]()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卧室环境。
睡眠环境对老年人尤其重要。过热、过冷、过亮、过吵,都会影响睡眠连贯性。
室温建议保持在18到22度之间,被褥不过厚,床垫不宜太软。光线方面,最好使用弱光小夜灯,既不影响褪黑素分泌,又方便夜间起身。
尽量保持卧室专用于睡眠,不在床上看电视、吃饭、聊天。让身体形成“上床就休息”的条件反射。
![]()
很多人忽略了心理状态对睡眠的影响。
不少老人退休后,生活节奏变慢,社交减少,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等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入睡时间,尤其是“脑子停不下来”的时候最难睡着。
可以尝试建立规律的作息仪式,比如睡前听舒缓音乐、泡脚、读几页书,帮助大脑“降速”。
千万别把“睡不着”当成负担,越焦虑越睡不着。不妨告诉自己:“没睡着也没关系,躺着休息也是在养身。”
![]()
还有一点很多人忽略了——白天的社交活动也是“天然安眠药”。
白天如果能有规律的社交互动,比如和邻居聊聊天、参加社区活动,情绪更稳定,夜里也更容易安眠。
睡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心理、环境、饮食、运动密切相关。70岁之后,我们更要学会“顺势而为”,而不是“强行控制”。
最后总结一句:十点前睡觉不是错,但不是必须。关键是顺应身体的节律,营造适合自己的睡眠环境和生活方式。
睡得好,不靠早,也不靠多,而是靠“对”。
参考资料: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2.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中国睡眠研究会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