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写过一篇GATE M 西岸梦中心可能是上海市场最适合做快闪盒子的商业项目之一,聊了“快闪盒子”这种置于街区的快闪/慢闪形式,与商业项目的适配逻辑,文中也提到了这方面的先锋案例深圳万象天地。
本文主角则与后者同出一门,杭州万象城,在项目15周年庆之际,用类似的方式玩起了空间运营——将民心路两侧化身为“掀潮大街”,打造了10个“慢闪盒子”,给了我不少独特的感受和启发。
![]()
最直白的一点是,杭州万象城作为一个云集奢侈品的高端定位项目,玩起这种花活有种举重若轻的轻巧感。但深入思考的话,有不少看点可以聊一下。
![]()
从招商来看,杭州万象城可谓同类中定位弹性很大的商业项目之一,尤其体现在B1层的年轻潮流以及位于街区的时尚餐饮两个氛围区域,这让项目足以覆盖到全客层。
![]()
在上海市场,我曾在聊iapm时写到:
很喜欢iapm的一点就在于该项目在定位方面有很强的弹性和包容度,大牌能出形象,也不拒绝网红品牌及相对比较平价的业态组合,LG2的潮流氛围打造也是方向明确。
这一个感受对于杭州万象城同样适用,后者甚至覆盖范围更大。
简而言之,此次引入的10个慢闪盒子,更像是B1层和外街西侧的延续。
![]()
最直观的缩影,来自红楼暂弃了办公楼外围的“盒子”搬到了外街,项目长期以来积累的品牌资源,让这一策略得以很好地践行。
![]()
从空间来看,我在GATE M 西岸梦中心可能是上海市场最适合做快闪盒子的商业项目之一一文中着重分析了空间因素。杭州万象城并不如GATE M 西岸梦中心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依旧有底层基础,即贯穿项目的一条街道,虽然通车,但颇像内街。
![]()
这为进一步延展商业内容、丰富消费体验提供了宽容度,比独栋购物中心仅能在某个单侧做类似的空间运营更有氛围,我在杭州亚奥万象天地探班,探讨项目“里巷”街区的“本我、自我、超我”一文中刚分析了不同位置关系的“盒子和街区”可能会营造出资源倾斜迥异的微妙关系。
杭州万象城的慢闪盒子提升了外街商业内容的密度。
![]()
使商业界面更具层次感。
![]()
且更具公共性,与路人的距离尺度更紧密。
![]()
品牌的诚意也是重要保障,能看到项目对这些盒子做了基装,框定好结构和布局且错落有致,即使品牌“拎包入住”,也能体现出灵动感。
![]()
但有些品牌若能二创,也能打造出极具辨识度的风格。个人认为,对品牌而言毕竟是与杭州顶奢项目的合作机会,自然需呈现出高标准。
![]()
这就需要再聊聊此类合作的内在逻辑。
空间运营,归根结底是商业内容的活化,它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本身的定位以及资源基础。
若商场品牌储备足够,那正好提供了更多合作试水的好机会,招商规划会显游刃有余,当然如果仅仅是一次没有强目的性的“尝鲜”对双方来说也无妨。
能看出第一次尝试的杭州万象城更多还是以延续B1层品牌的定位为主,而已经运营多年的深圳万象天地则呈现出了几乎等同于内场核心定位的状态。
![]()
当然这与后者街区属性占据更大权重且整体定位潮流先锋的特征有关,GATE M 西岸梦中心异曲同工,彰显出即使初衷、理念类似,合作层面依旧会催生出不同的内在逻辑。
若商业项目自身尚未达到商铺供不应求的状态,那此类策略则会增加额外的负担,说白了需量力而行。
最后想说,翻看杭州万象城的周年庆活动宣传,除了“掀潮大街”、SP活动外,竟然还有K-POP街舞快闪等活动,不得不说杭州真是一个网红城市,潮流动感不挑场子。你很难想象上海恒隆广场、ifc等定位弹性更低的奢侈品商场会做类似的活动。
项目基于自身的差异化优势引发的选择有各自的考量,甚至可能是决策者的偏好使然,但都为奢侈品商场带来了更多运营的可能性和调性观感。简而言之,商业需要多元化的项目;同类级别的项目,有了多元化的运营策略,行业也会更精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