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暂时隐忍,但绝不能一辈子退缩。
关于窝囊,日前网上有这么一句话很有意思,叫“中国不是输在不够强,而是输在了太多胡适之,太少郭心刚。”
![]()
很客观吧,但也确实道出了不少人心里的疑问,咱们到底是国力不够,还是骨气不够?这事儿得从几个具体的国际事件说起,才能看清楚。
2018年的华为事件,就是一个典型开端,华为在海外市场的拓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在欧洲、东南亚和非洲,很多国家的通讯网络都开始使用华为的设备。
这时候美国开始坐不住了,2018年12月,加拿大应美国要求扣押了华为高管孟晚舟,当时美国给出的理由是违反对伊朗的制裁令,但这其中掺杂的政治意味,谁都看得出来。
![]()
当时很多人都在关注中国政府会怎么做,外交部第一时间发声,抗议这个行为是非法的,要求立刻放人,而在国内,不少人开始呼吁抵制加拿大商品,甚至有企业暂停了和加拿大的合作。
这场风波持续了将近三年,直到2021年孟晚舟安全回到中国,这件事里,华为并没有退缩,哪怕面对的是全球最强的国家,它没有选择妥协,而是继续推动自研芯片、完善系统生态,甚至推出了自己的操作系统鸿蒙。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站出来说话,有人行动,有人沉默,你会发现,真正能扛住压力的,是那些愿意硬着头皮往前冲的人,而不是只会在背后讲“理性”“文明”的人。
![]()
另一个不能忽略的事件是2023年荷兰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光刻机的决定,这台机器是制造高端芯片的核心设备,而荷兰的阿斯麦公司几乎垄断了这一领域,美国多次施压荷兰,要求不要把最先进的设备卖给中国,荷兰政府最终做出决定,限制出口,理由是“符合国家安全利益”。
面对这样的限制,中国没有坐等别人松口,也没有在外交场合用温和的说辞来换取所谓的“理解”,而是直接加快国产替代的步伐,中芯国际、华虹集团这些企业开始集中资源搞突破。
2023年年底,中国自主研发的光刻机取得了关键进展,虽然还不能完全替代阿斯麦的高端设备,但至少说明了这个方向是走得通的。
![]()
这就是一个现实问题,你跟别人讲道理,他不一定听,甚至还会觉得你是因为没能力才讲理,你越是退让,他越是认为你没底气,可一旦你真动手干起来,哪怕没完全追上,别人反倒开始重新评估你了。
再看最近的菲律宾南海问题,从2023年到2024年,菲律宾不断在仁爱礁问题上挑衅,派船强行补给,甚至让媒体全程直播,营造舆论声势,咱中国一开始是劝说、警告,但菲律宾明显是有备而来,背后也有力量在支持。
咱随后加强了海警力量,采取了驱离、拦截等措施,这时候你会发现,舆论场里又出现了两种声音,有人做得太强硬,怕影响国际形象,也有声音觉得我们还不够硬,应该更直接地行动。
![]()
这里面,其实就是两种思维在博弈,一种觉得要“理性克制”,一种觉得要“寸步不让”。
但现实是,如果一味的只说不做,对方只会得寸进尺,菲律宾那边接连几次挑衅之后,中国海警的执法动作变得更有力度,他们才开始收敛一些。
这就很能说明一个问题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光讲文明、讲规则,是不够的,得要有实力,也要敢于动用这种实力。
![]()
2023年,很多外企因为中美关系紧张开始调整供应链,把一些制造业务从中国迁往东南亚,有人开始唱衰中国制造,说中国“红利期”过去了。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像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企业,不但没有被打压垮,反而在技术上不断突破,比亚迪的电动车出口到了欧洲,甚至在日本也开始销售,而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被越来越多国际品牌采纳。
这些企业能走出去靠的是什么?不是靠妥协,也不是靠说服别国政府“相信我们是和平发展的”,而是靠技术、靠产品、靠市场上的竞争力,别人可以不喜欢我们,但他们无法忽视我们。
![]()
就像2024年初美国再次对中国新能源车企加征关税,理由是“保护本国产业”,但关税挡不住的是产业升级的趋势,不让我们进来,我们自己搞生态,封锁设备,我们自己研发,硬碰硬可能不是最省力的办法,但至少是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可以随便欺负的。
国内也有一些声音在说,我们是不是太激进了?是不是应该多些“胡适之”的风度,少些“郭心刚”的直接?但这些说法往往忽略了一点,在国际舞台上,风度从来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你争来的。
讲理是建立在你有实力的基础上,没有实力还讲理,那就容易变成求饶,你说得再动听,对方也只是听个乐子,不会真把你当回事。
![]()
当然,不是说“胡适之”式的人物就毫无价值,在和平年代,多一些知识分子思辨、文化建设、制度设计,是好事。,在面对外部压力、国家利益受损的时候,如果大家都只想着“克制”“文明”,那问题就不是能不能解决,而是没人敢去面对。
郭心刚是五四时期的北大教授,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当年不是靠文章出名,而是带着学生上街游行,抗议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他不是只讲学问的书生,而是愿意为国家站出来的人。
当时不少人觉得激进,觉得不理性,但如果没有这些激进行动,五四运动就不会爆发,中国的舆论环境、思想格局也不会那么快地发生转变。
![]()
从那时候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早就不是当年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但在很多关键时刻,你还是能看到那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思维在作祟,不是说退让不行,而是你得清楚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必须顶上去。
不光是历史事件,其实我们身边就在上演类似的场面,有些企业在国外被无理打压,有些人觉得“别声张,忍忍就过去了”,可越是忍,对方越是觉得你软,等真发声了,对方才开始衡量代价。
所以,我们可以有暂时忍让的策略,但必须有应对的手段,不能只靠一张嘴,国际博弈不是辩论赛,是比谁更能扛事、比谁更有底气。
![]()
再比如中东问题,2023年底巴以冲突爆发,局势迅速升级,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多次呼吁停火和人道援助,立场一直是推动和平。
与此同时,咱们也加强了在中东的战略布局,包括与沙特、伊朗等国的合作,我们不仅讲和平,也让世人看到了我们有能力参与解决问题,否则说得再多,只是背景音。
说到底,国家之间的较量,归根到底是实力的较量,但光有实力还不够,你还得敢于用这实力去维护你的利益,这时候就需要有“郭心刚”式的态度,而不是“胡适之”式的退让。
![]()
不是说讲理不好,而是不能只讲理,不是说妥协没必要,而是不能一味妥协,过去几十年,咱中国一步步走到今天,靠的是实干、是拼搏、是顶住了无数外部压力。
如果今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选择退缩,只怕不是别人让我们窝囊,而是我们自己窝囊了自己。
![]()
最后想引用艾跃进先生的一句话:“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