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河南,小小年纪的刘玉玲攥着衣角站在白木云家院外,心里五味杂陈。
自父亲失踪后,家里快揭不开锅,母亲让她来借粮时,她臊得脸颊发烫 ——
平时受木云接济已够难为情,如今还要借玉米面,实在很难开口。
她深吸一口气,硬着头皮推开院门,对着木云妈妈欲言又止:
“阿姨,能不能……借点玉米面?月底一定还 20 斤大米!”
还没等她说完,木云妈妈便转了个身。
1951年,刘玉玲跟着爸爸转学到河南郑州上小学二年级。
她的爸爸原本是北京石油公司的一名司机,因为北京要城市改造,就被分配到郑州石油公司。
有一次爸爸出差快一个月了,也没有回来。
没有信,也没有电话,音讯全无。
玉玲妈妈去丈夫单位打听情况,却被告知出差地的人根本没见过他。
![]()
这下子,刘家的天塌了。
原本家中有8个孩子,靠着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勉强过活。
如今父亲失联,生活一下子就陷入绝境。
母亲没有工作,为了让孩子吃饱,她每天早上拿着一个碗去邻居家借点面。
那时各家口粮紧张,每次出去都要很长时间才能借到一碗面。
有时借不到,孩子们一整天都得挨饿。
母亲就用碗和点盐水,让他们每人喝一口。
这天早上,母亲出去想办法借粮食,很久都没回来。
弟弟妹妹们一直吵着说饿,刘玉玲看到家门口的槐树灵机一动。
摘了满满两兜槐叶,然后用水煮给弟弟妹妹们吃。
![]()
弟弟妹妹们很听话,吃完就睡着了。
如今想来,玉玲仍心有余悸,当时她年纪小根本不知道槐树叶有毒。
幸好弟弟妹妹们没出什么事。
挨饿的日子还在持续,刘玉玲每天都饿着肚子去上学。
她当时的同桌叫白木云,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子。
“她就像一个洋娃娃一样——圆圆的脸、圆圆的眼睛、圆圆的鼻子和嘴巴。”
![]()
那天白木云拿着一个东西在啃,“就像一个砖头,黑乎乎的,好像还很硬。”
她说这是花生饼,可香了,然后给了刘玉玲一块。
饿极了的刘玉玲张开嘴直接咬,差点没把牙给磕坏。
白木云忍不住发笑:“你傻不傻,不是那样吃的,用牙一点一点啃!”
![]()
尝到花生饼滋味的刘玉玲,舍不得独食。
于是把啃了几口的花生饼小心翼翼地放到包里,打算带回家给弟弟妹妹吃。
白木云知道后,又给了她两块。
那天晚上,刘家迎来了久违的欢声笑语。
自那以后,白木云隔三岔五给同桌带吃的,黄窝头、月饼等等。
![]()
那时候公司员工的粮食定量发放,3岁以上的人每月只有18斤粮食。
但白木云家不是石油公司的,而是当地的庄稼人。
她家有块地,平时种着粮食和蔬菜,日子比刘玉玲家宽裕些,吃食也更充足。
![]()
有了白木云时不时的接济,刘家的日子算好过了一点。
但家中人口多,母亲还是得出去借粮度日。
一段时间后,周边邻居都已经被借了个遍,当时大家都不富裕,就算有心也无力。
走投无路之下,母亲只好让玉玲向白木云借玉米面,承诺月底还 20 斤大米。
![]()
当木云妈妈听完玉玲的请求后,什么话也没说,转身就走进了一个小房子里。
玉玲以为他们是不愿意借,正尴尬不已。
抬头发现这竟然是一个磨房,而且木云父母已经开始忙活用石墨磨面了。
![]()
粮食磨好时天已黑,木云妈妈一刻不敢耽误,带着两个孩子,将粮食和蔬菜送过去。
玉玲远远望见母亲的焦急等候的身影,激动呼喊“妈!妈!我回来了。”
待她们走近,玉玲妈妈看到整整一车的蔬菜和粮食,“扑通”一声就朝着木云妈妈跪了下来:
”姐呀,我不知道该咋感谢你啊!”
木云妈妈赶紧出言劝慰:“中了,中了,起来吧,记住,以后有事就找大姐!”
![]()
从那天起,两家人就成了一家人。
木云妈妈给玉玲家里送了好多次粮食,帮他们家度过了难关。
玉玲妈妈感念这份素昧平生的危难援手,一心想报答却苦于当时无力,直到一个久违的人出现。
“你到哪去了!到哪去了!”
“不会给我捎个信吗!”
看着7个月未见的丈夫突然出现在眼前,玉玲妈妈愣了一会儿后,跑上去又是挠又是抓。
玉玲爸爸知道妻子心里有气,就站着一动不动。
原来他出了车祸,被村里的一对老夫妻救了,因为伤势太严重,养了几个月才能下床。
因为太过牵挂家中的妻儿,还没等伤势完全痊愈,他就着急往家赶了。
从妻子口中得知白家在危难中多次接济自家,他立即就要去表达感谢。
![]()
第二天,玉玲随父母带着点心、月饼、果汁、大米等谢礼前往白家。
夫妻俩一到村口,东西往旁边一放,直接跪下来,“咣咣”的磕头,一下一下,很快就磕出血了。
血迹混着黄土,朴实的感恩令人动容。
![]()
村民见状连忙跑去叫白家夫妻。
一见到自家的救命恩人,玉玲爸爸激动地抱住木云爸爸,声泪俱下地喊着 “老哥哥”。
“老哥哥,你这样帮助我家,我不知道说什么,以后你就是我亲哥哥!”
![]()
从那时候开始,两家人变得很亲密。
玉玲爸爸每次出差回来,都会提着礼物先去木云家,和老哥哥一起喝酒。
一年中秋,他从山东带回来一块月饼,切成四份,三份留在家中,一份让刘玉玲带给木云。
此后这便成了惯例,家里有好东西总会给木云留一份。
1961年,刘玉玲家搬到了市区,父母仍每日往来白家。
![]()
直至玉玲爸爸去世,玉玲妈妈腿脚不好,没了丈夫的帮助,她一个人根本去不了木云家。
又恰逢1971年,刘玉玲去外地当工人。
由于距离远了,各自都有事情要忙,两家渐渐才没有联系。
等77年玉玲从外地调回来,妈妈说想去看看老哥哥老姐姐,玉玲便先去了白家。
结果这一去,心凉了。
昔日云家所在的村庄已被高架桥和高楼取代,踪迹全无。
![]()
刘玉玲满心难过,没敢告诉母亲实情,私下里四处向同学朋友打听白木云一家的消息。
多年来她从未停止寻找,却始终没有收获。
每逢过年过节,妈妈就会念叨木云一家过得咋样。
直到母亲临去世前,依然看着玉玲,努力张张嘴:
“玲儿,记住,无论如何要想尽办法……找到咱的恩人,再替我说声谢谢……”
玉玲泪眼婆娑地点头。
她知道,找到白木云既是母亲的遗愿,也是自己的执念。
![]()
进入21世纪后,生活早已摆脱了过去食不果腹的窘迫,但每当看到窝窝头、月饼,刘玉玲总会想起白木云,忍不住红了眼眶。
在家人的建议下,玉玲求助了《等着我》栏目组。
幸运的是,节目组的努力让这份跨越 55 年的牵挂有了归宿 ——她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木云。
几乎是本能般,刘玉玲快步上前紧紧抱住对方,两人相拥而泣。
所有的思念与期盼都化作了滚烫的泪水。
她哽咽着说,往后定会常来看望木云,把两家人中断的情谊重新续上。
![]()
这份相隔半个多世纪的寻找终于画上了句号。
在这个故事中,善良被具象化了。
木云一家的帮助,不仅救下了困境中的王家,更牵起了两家人跨越数十年的情谊。
这是铭记一生的暖,更是往后岁月里彼此扶持的缘分根基。河南1女孩父亲突然失踪,一家9口生活陷入绝境,谁料,同学父母得知后,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