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为高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指明方向。如何让社会实践成为思政课堂的延伸补充,让青年在躬身实践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认同,是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重要课题。
社会实践:青年成长的“思政练兵场”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生动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的核心是“铸魂育人”,而社会实践正是阐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念的鲜活例证。
每年,大量高校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服务、企业调研、公益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教学中可结合具体案例,解析“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育逻辑。通过组织学生分享实践经历、研读报告成果、追踪项目后续影响等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辩证关系。这种理实结合的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从教育本质高度认识社会实践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切身体验和情感认同。
时代成就:实践育人的“鲜活教科书”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教材。通过对比不同地区、领域的发展变化,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政课中可依托具体数据案例讲解,部分地区靠特色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居民收入显著提升;一些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突破,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成果,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国家发展脉动。
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成果频出,如何通过相关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拓宽实践渠道、打破传统模式局限、营造良好实践环境等,均可成为思政课堂研讨话题。同时,可采用“情境体验法”强化实践认知,将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区域协同发展等实践作为教学案例,加强高校与地方合作,组织学生调研企业、农村、社区,观察新兴产业发展,让学生近距离触摸时代脉搏。这种“理论+专业+实践”的设计,能让青年在见证“中国之治”中坚定“四个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
融新赋能:深化认知的“理论转化器”
将社会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概念融入思政课堂,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实践的理解深度。实践中,学生接触到的各类新经济概念、民生概念,都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
思政课教师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解析这些概念,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例如,农村电商实践中的直播带货、商业运营,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解读“文化传承与创新”目标时,引入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产业融合的案例,解码“文化富”背后的传承创新内涵;通过讨论实践中的法律问题与道德困境,引导学生思考规范与责任,引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培养辩证思维。
知行合一:培育担当的“青春实践课”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而“讲深、讲透、讲活”需要教育智慧的创新。将社会实践中的新思路、新设计融入课堂,能有效培育学生的实践行动力。
就业创业、社会公平、民生改善等话题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针对就业创业类实践项目,可组织学生调研企业用人需求,撰写分析报告;围绕社会公益,可设计“志愿服务”主题实践,让学生以行动“践行”社会责任。高校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科技竞赛,诠释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意义;学生参与的对外交流、国际志愿服务等项目,彰显了中国青年的全球影响力。在思政课中引入这些案例,呼应“社会大课堂”号召,能让学生心生触动、立报国之志。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及其中涉及的民生、科技、文化等议题,都是思政课堂的重要素材。将社会实践精神有机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在国家发展成就中坚定自信,从新实践中激活思维,在新挑战中锚定担当,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金课”。
(作者为北京工商大学团委副书记)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