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HIV 感染者来说,“终身服药” 曾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 抗逆转录疗法(ART)虽能将病毒压制到检测下限,避免机会性感染和死亡,却无法彻底清除体内的 HIV 储存库。一旦停药,病毒往往在 2 周内反弹,长期服药还可能带来副作用和耐药风险。
但最近《Nature Medicine》(影响因子50.0)发表的一项重磅研究,为 HIV “功能性治愈”(即停药后仍能长期控制病毒)带来好消息。更令人振奋的是,基于这一方向的国内临床试验已正式启动,正为符合条件的感染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
为什么治愈如此之难?
关键在于“HIV病毒储存库”。病毒会将其基因整合到人体免疫细胞的基因组中,进入“沉睡”状态。这些细胞不产生病毒,因此既能躲过抗病毒药物的追杀,也能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一旦停药,这些“沉睡”的病毒就会被重新激活,导致病情复发。
抗 PD-1 药物 Budigalimab:唤醒免疫细胞,延迟病毒反弹
这项发表于 2025 年的 1b期 研究,聚焦于一款名为Budigalimab的抗 PD-1 单克隆抗体 —— 它的核心作用,是 “唤醒” 被 HIV “累垮” 的免疫细胞。
1
核心机制:
在慢性HIV感染中,特异性的T细胞(如CD8+ T细胞)会因为长期战斗而“耗竭”,其表面会高表达PD-1等“刹车”蛋白,抑制免疫反应,让 HIV 储存库(潜伏在记忆 T 细胞中的病毒)躲避免疫清除。而PD-1抑制剂的作用就是松开这个“刹车”,重新激活并增强T细胞攻击病毒的能力。
2
研究设计: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41名接受稳定ART治疗的感染者参与;
分两阶段测试Budigalimab的安全性与有效性——Stage 1:测试 2mg、10mg(每 4 周 1 次,共 2 次)和安慰剂;Stage 2:聚焦 10mg 剂量
研究中设有停药观察期ATI(分析性治疗中断),观察病毒是否反弹。
3
振奋人心的结果:
- 安全性良好:低剂量方案安全性良好,仅出现少量轻微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 精准激活免疫:10mg 每 2 周 1 次的方案,能让药物在血清中轻微蓄积,使 CD8+ T 细胞表面的 PD-1 受体饱和率 > 95%,且这一状态能维持约 10 周 —— 这是激活免疫的关键浓度。
- 延迟病毒反弹:在接受10mg剂量治疗的11名参与者中,有6人出现了病毒反弹延迟、病毒峰值较低或停药后病毒 < 200 拷贝 /mL 的时间持续≥6 周的情况。
- 长期控制案例:其中2名参与者在中断ART后,病毒持续被抑制长达204天和252天。
这项研究首次在随机对照试验中证明,有限疗程的低剂量PD-1抑制剂,足以在停药后帮助部分感染者控制病毒,为“功能性治愈”提供了概念验证。
4
国内进展:免疫联合疗法,瞄准 “功能性治愈”
Budigalimab 的研究证明了 PD-1 抑制剂在 HIV 治疗中的潜力,而国内科研团队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陈军教授团队在2021年已经开展了PD-L1抑制剂ASC22联合西达本胺在HIV感染者中以期达到病毒学控制的临床研究,但当时并未让受试者停用抗病毒药物,结果发表于2024年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影响因子52.7)。
在这一基础上,团队正开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西达本胺用于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临床研究”,将 “唤醒免疫” 与 “激活储存库” 结合,这是全球首个采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潜伏激活剂”并通过ATI评估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
5
为什么要 “联合用药”?
如果说PD-1抑制剂是“武装”免疫细胞,那么还需要一个“向导”来指出敌人在哪里。而这项国内试验采用的策略是: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 潜伏激活剂(西达本胺)。
西达本胺: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能 “唤醒” 潜伏的 HIV病毒,让被感染的细胞表达出病毒抗原,暴露目标(即 “Shock”);
信迪利单抗:像 Budigalimab 一样,激活免疫细胞,精准杀伤被 “唤醒” 的病毒感染细胞(即“Kill”)。
这种 “Shock and Kill”(激活并杀灭)策略,正是当前 HIV 功能性治愈研究的核心方向。
志愿者招募
目前该试验正在招募患者,如果您满足以下基本条件,欢迎您的参与
- 年龄≥18 岁,HIV病毒经 ART 抑制(病毒 < 50 拷贝 /mL)≥12 个月;
- CD4+ T 细胞计数≥350 个/μL,体重指数 18.0-35.0 kg/m²;
- 总体健康状况良好,无严重基础疾病(如活动性肝炎、恶性肿瘤史等);
- 未接受过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 PD-1/PD-L1 抗体)治疗。
![]()
从国际研究到国内临床试验,对于 HIV 感染者而言, “不用每天吃药,也能好好生活” 的未来正逐渐清晰;对整个领域而言,这些研究正在改写 HIV 治疗的范式 —— 从 “终身控制” 向 “有限治疗 + 长期缓解” 迈进。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每一步突破都意义非凡。
来源:沪上感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