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冬的延安,毛泽东亲自主持编纂的《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悄然印发。
![]()
这部被称为“党书”的文献集,收录1928年至1941年的562篇文献,共计280万字,既非简单的史料堆砌,更不是抽象的理论阐释,而是用原始文献“说话”,在梳理党史脉络中厘清路线是非,为延安整风提供了最坚实的思想武器。
它所承载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史为鉴”的清醒,更是“统一思想”的智慧。
一、编纂之因:在历史迷雾中锚定方向
《六大以来》的诞生,源于延安时期党内亟待破解的思想困境。
1935年遵义会议虽结束了军事上的“左”倾错误,但对十年内战后期的路线分歧始终缺乏系统梳理。
毛泽东在审核文献时发现,不少高级干部对王明“左”倾路线的危害认识模糊,甚至有人否认其存在。
1940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尖锐指出:“不了解过去的错误,就会重复错误”,而纠正错误的前提,是“用文献说话,让历史作证”。
![]()
编纂工作最初为七大准备材料,后因意义重大转为专题汇编。
毛泽东亲自把关每一篇文献,从中央决议到电报指示,从领导人文章到党报社论,甚至从国民党当年的“反动文件汇编”中甄别抢救史料。
他特别强调:
“不是为编书而编书,是要让同志们从对比中看出哪条路走得通,哪条路是死胡同。”
这种以史铸魂的编纂初衷,让这部书从诞生起就承载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使命。
二、核心内容:两条路线的鲜明对撞
全书以“专题+时间”体例分为八大类,核心脉络是清晰呈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条路线斗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路线。
在政治路线上,文献完整还原了“左”倾错误的演变与危害。
1927年瞿秋白盲动主义时期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1931年王明主持的《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宣言》等文献被收录,其“城市中心论”“打倒一切中间派”的主张,与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形成鲜明对比。
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的一系列指令,与遵义会议《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列,让“左”倾路线导致的军事惨败一目了然。
军事与组织路线的对撞同样深刻。
一方面,错误路线文献充斥着“阵地战”“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教条主张;
另一方面,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相关指示、朱德关于游击战争的论述,以及红军“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战术总结,展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智慧。
![]()
组织问题部分,既收录了“左”倾时期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文件,也包含了毛泽东强调“任人唯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讲话,凸显了正确组织路线的生命力。
这些文献并非孤立存在,毛泽东通过编排让历史自我发声。
胡乔木回忆:“此前没人敢说四中全会后有‘左’倾路线,编完这些文件,对照一摆,反对者就哑口无言了。”
三、历史作用:整风运动的“思想手术刀”
《六大以来》印发后,成为延安高级干部的必修读本,其最直接的作用是为整风运动提供了“思想手术刀”。
1942年3月,毛泽东在中央高级学习组讲话中指出:
“同志们读了之后恍然大悟,原来苏维埃后期有这么多‘左’的训令,错误路线是实实在在的。”
不少曾持不同意见的干部,在文献对比中转变了认识,比如博古在研读后承认“过去的路线确实脱离中国实际”。
这部书更为七大召开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奠定了基础。
1945年七大上,代表们以《六大以来》的文献为依据,系统总结了六大以来的历史经验,彻底清算了“左”右倾错误。书中收录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演进文献,如《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等,为大会确立“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方针提供了直接支撑。
![]()
从文献传承角度看,它开创了党的文献编纂新范式。
毛泽东亲自修改文献标题,如将《请看!!!反日战争如何能够取得胜利?》改为《中央关于一二八事变的决议》,并为遵义会议决议加注解,让文献更易读、更具针对性。
这种“史论结合、以史证论”的方法,成为后来党史研究的重要传统。
四、当代启示:以史为鉴的永恒价值
今天重读《六大以来》,其价值早已超越历史文献本身。
毛泽东在编纂中强调的“研究历史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仍具强烈现实意义。
书中展现的“用事实说话、靠证据立论”的严谨态度,启示我们在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中,必须立足实际、尊重规律。
它所彰显的“直面错误、修正偏差”的勇气,更是党的宝贵财富。
如同当年通过文献厘清路线是非,今天我们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样需要以历史为镜,从过往经验中汲取智慧。
毛泽东曾说:“一年看不通看两年,十年看五遍就看出味道了”,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与钻研,正是当代党员干部应有的素养。
![]()
这部诞生于延安窑洞的“党书”,用280万字的文献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仅在于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更在于能通过自我反思、以史铸魂实现自我超越。
《六大以来》讲的是党史,更是“如何不忘初心、校准航向”的根本道理——这正是它跨越八十年依然能给我们带来启示的核心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