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理会的这场辩论,让中美再度硬碰硬,焦点是排放责任与未来路线。
第二段的内容:下面展开。美国代表内格雷亚把“高排放”这顶帽子往中国头上扣时,场内气氛瞬间凝固。耿爽没有客套,直接要求二次发言反击。他把一份厚厚的数据清单摊在桌面:过去十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下降超过34%,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双双突破4亿千瓦,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4。02%。全场安静,有代表开始低声感叹“数字从不说谎”。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剩余1。5℃碳预算不足5000亿吨二氧化碳,美国历史累计排放量占25%,而中国占比约13%。
![]()
第三段只有一句。耿爽把这段话念得格外慢,便于转译,也便于那些习惯模糊账本的代表听明白。
下一段稍长一点。美国代表再次举着“技术领先”这块牌子,夸耀本国甲烷管控方案有多先进,却没提页岩气开采的甲烷泄漏率高达3%-8%,远高于全球平均值。甲烷20年期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84倍,这个细节让场下科学顾问摇头。
中国2022年向全球市场交付的氢燃料电池系统,比五年前效率提升32%,寿命延长至1。5万小时;同年,美国在氢能领域的联邦预算被削减了8%。差距不是口号,而是研发经费的走向。
![]()
再插入短段。安理会主席抬手示意控制发言时长,可辩论已被双方带向“谁更可信”的方向,没人愿意先退一步。
中段扩展。为了说明减排与发展可以并行,耿爽引用了贵州毕节的案例:昔日石漠化严重,如今通过退耕还林与光伏扶贫并举,年均固碳约420万吨,还带动超过六万人脱贫。现场非洲代表点头,因为他们也想复制这条路径。与此巴西学者递上最新数据:中拉绿色基金三年投资额达到110亿美元,其中75%流向新能源基础设施,风场运维成本下降了17%。这笔钱里,有47%来自中国政策性银行。
![]()
美国被反复质疑的,是政策的连续性。 过去十年,他们两次退出《巴黎协定》,三次削减清洁能源税收抵免。科氏工业、西方石油等巨头在国会游说支出高达20亿美元,将碳税法案拖延至今。投资人看在眼里,直接把目光转向欧洲和亚洲的可再生项目。
再来一段短的。从市场层面讲,全球可再生能源设备出口,中国份额已接近55%,美国还停留在个位数。安理会里有人低声议论:如果特朗普2025年再上台,这个数字恐怕会更难看。
![]()
技术细节继续。储能是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的核心瓶颈。中国磷酸铁锂储能电站平均成本已经降到0。7元/Wh,循环次数突破1。2万;美国同类型项目因劳动力与融资成本较高,平均价格仍在1。3元/Wh。差距不仅体现在制造端,还体现在融资利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绿色债券平均利率3。1%,而美国能源部贷款计划办公室给出的平均利率4。8%。
耿爽抓住这一点,强调“气候资金缺口不是资金不足,而是分配失衡”。 他提醒发达国家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气候援助承诺,该承诺已拖欠六年,总缺口逼近4000亿美元。
![]()
阶段性总结。辩论进入白热化后,法国、印度、南非代表陆续发声,呼吁所有常任理事国停止互相指责,拿出“可核查的路线图”。这时会场技术屏上滚动着各国最新NDC进度条,绿色、黄色与灰色交替闪烁,似乎在无声提醒:时间不多了。
再放入短句组。美国代表尝试把话题转向中国的海外煤电项目,却被耿爽截断:所有在建煤电都已制定退役或碳捕获改造时间表,新项目零新增,这是2021年就已宣布的政策。数据再次静默地站在了中方身后。
![]()
又一个关键信息被单独呈现。全球五大全流程碳捕获示范项目,两处在中国,两处在北美,一处在欧洲。然而北美那两处因资金冻结停摆,中国的项目已稳定运行1800小时,并打通了CCUS—化工—建材的串联链条。
进入收尾却不收口。辩论还没结束,舆论已在社交媒体蔓延。推特上出现“气候老赖”与“绿色担当”两条标签,转发量差距悬殊。华盛顿分析师承认:“我们丢了话语权。”北京学者则提醒:“赢得一次辩论不等于赢得未来十年。”
最后一段拉回现实。全球气候治理不是拳击擂台,而是一张时间表。窗口期只有不到七年,而安理会里争论的每一分钟,地球又累积了50万吨二氧化碳。当灯光熄灭、翻译耳机摘下,真正能降低排放的,仍是那一串串冰冷却可靠的数字与正在运转的机组。
气候钟滴答作响,谁在履约、谁在迟疑,历史终会给出清晰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