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和生态自2018年承接唐山花海项目的规划设计后,全程参与“规划设计-建设-运维”。2021年助力河北省第五届园博会开园,将“工业伤疤”打造成“城市后花园”,获多项国内外生态大奖。
但正和生态工程干了3年,项目回款进度却进展十分艰难。讨债之路从2021年6月30日开始至今仍在继续,这背后,是企业要钱比干活更艰难的苦涩与无奈。
近日,在接受中国水网专访时,正和生态负责人表示,从巅峰时的近千名员工降至不足三百人,企业仍在等待一个与唐山市政府直接对话、共同面对问题的机会。
来源:中国水网
当唐山花海片区从城市棕地蝶变为“城市后花园”,作为项目核心承建方的正和生态,却在2025年三季报中交出了一份充满压力的答卷——前三季度净亏损2122万元,单三季度亏损额攀升至4536万元,同比降幅超220%。同时,三季报中表明,唐山花海项目回款未按预期在9月底前到位,是导致三季度业绩承压的核心因素。
项目“生态成就”与企业“经营困境”形成鲜明对比。正和生态工程干了3年,讨债之路却从2021年6月30日开始至今仍在继续,这背后,是企业要钱比干活更艰难的苦涩与无奈。
近日,在接受中国水网专访时,正和生态负责人表示,从巅峰时的近千名员工降至不足三百人,企业仍在等待一个与唐山市政府直接对话、共同面对问题的机会。
20年“唐山生态主力军”,4年“追债人”:企业的坚守与无奈
正和生态(股票代码:605069)1997年成立,深耕生态环境领域28年,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其与唐山这座工业城市的合作渊源也已超过20年。
从2006年南湖改造、2016年世园会,到东湖花海、环城水系等项目,正和生态深度参与唐山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唐山从“工业重镇”向“生态新城”转型,是城市生态蜕变的见证者与建设者。
![]()
正和生态在2015年南湖建设中粉煤灰山修复前后对比
唐山花海项目是其近年代表作,旨在整治开平区采煤塌陷区污染。正和生态自2018年承接规划设计后,全程参与“规划设计-建设-运维”,2021年助力河北省第五届园博会开园,将“工业伤疤”打造成“城市后花园”,获多项国内外生态大奖。
![]()
![]()
唐山花海片区建设前后对比
但亮眼成绩背后,项目回款迟滞。截至目前大额欠款一直未收回,给公司经营带来压力。
“财政已落实”,责任主体已明确,承诺却难兑现
在正和生态办公室,企业相关负责人为中国水网展示了一沓厚厚的唐山项目文件,这些材料清晰勾勒出项目从立项到结算的完整过程:
- 2019年6月2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同意唐山市承办河北省第五届园林博览会和第四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的复函》,明确由唐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第五届园林博览会。
- 2020年8月13日,唐山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河北省第五届园林博览会唐山市筹备工作委员会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的通知,明确筹委会主任为市长,资金保障部由唐山市财政局牵头,负责园博园建设运营管理资金筹措和落实工作。
- 2020年8月11日,代建单位唐山市花儿海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发布招标文件,招标文件显示,资金来源为财政资金,并明确已落实。
- 2020年9月4日的中标通知书显示,河北省园博园项目由正和生态等5家单位中标。
- 2023年11月23日,河北省第五届园林博览会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审定书中明确了审定结算金额为15.8亿元。正和生态市场负责人表示,其中正和生态审定结论为5.23亿元。
![]()
明确筹委会资金保障部由唐山市财政局牵头
![]()
当时的招标文件
![]()
竣工结算单
“当初招标文件白纸黑字写着‘财政资金已落实’,项目承办单位是唐山市政府,资金支付的责任主体是唐山市财政局,我们才放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进。可现在,企业却陷入‘干活易、要钱难’的困境,这与政府部门当初的承诺严重不符。”这位负责人无奈感慨。
企业业绩承压盼回款,唐山市政府加速并购忙扩张
10月31日,正和生态发布第三季度报告,业绩远不及预期。关于亏损原因,正和生态在三季报中明确指出:唐山花海项目回款未按预期在9月底前到位,是导致三季度业绩承压的核心因素。
回溯一个月前(10月8日),正和生态首次公开发声、反映欠款困境,此后,唐山市开平区领导先后带队到访并联动唐山市财政局专项协调,实现了小部分欠款落地。但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透露,这笔回款“仅能勉强缓解当前的燃眉之急”,远未解决企业面临的根本资金压力。
正和生态表示,更让企业焦虑的是,截至目前,公司仍未与唐山市政府建立起直接对话的有效机制,双方也尚未签署任何具有约束力的后续还款计划。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项目的大额欠款近5年,资金如果无法按预期回笼,对今年年报业绩的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对投资者也无法交代。”
近日,“唐山国资——唐山工控拟9.47亿拿下共进股份控制权”的新闻被广泛报道。正和生态也关注到这则信息,正和生态相关负责人表示,若交易完成,这将是唐山国资麾下纳入的第五家A股上市公司。他感叹“一边是上市企业深耕本地20年,却因欠款濒临被‘拖垮’的局面;一边是唐山市政府持续加码,在资本市场大力并购上市企业——这样的反差,让企业、从业者与投资者都倍感无奈,也让长期为城市生态建设付出的企业受了伤、寒了心。”
“生态+科技”转型正劲,却被欠款拖了后腿
虽陷回款困境,正和生态在深耕主营业务的同时,仍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在生态型水利基础设施领域的垂直应用。不仅研发并陆续发布“海洋生态修复大模型”“河湖治理大模型”,还重点推进水务巡检机器人的场景落地
![]()
9月10日,正和生态携AI成果亮相2025服贸会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资金。”相关负责人表示,资金短缺导致新业务推进速度远不及预期。同时,项目的欠款还严重分散了管理层精力,无法投入足够时间对接客户需求、参与项目竞标,已因此错失多个潜在市场机会,这对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0年心血盼“直接对话”:企业要的是回款,更是发展信心
“员工要生活,供应商要结款,企业要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资金的及时回笼。随着三季报亏损数据的披露,投资者、媒体及企业员工对唐山回款问题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各方均在等待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
采访中,正和生态表示,作为扎根唐山20 年的企业,不仅倾注了企业的心血,也建立了深厚的政企情谊和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能与市政府针对欠款问题建立对话机制,快速解决近5年大额欠款,更好的助力唐山乃至更多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
“我们不是只想拿回欠款,更想获得稳定的发展预期,避免因资金问题进一步错失发展机遇。”上述负责人说。
写在最后
从曾助力城市绿色转型的“生态主力军”,到如今因欠款深陷经营困境的企业,正和生态的境遇并非个案。据统计,2024年157家A股环保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总额高达2139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应收账款达13.6亿元。大量资金被占用导致企业现金流持续承压,进而形成“越干越亏”的恶性循环。
值得关注的是,财政部债务管理司已于近期正式成立,后续将推动建立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长效监管制度。这一具有制度性意义的举措,有望从根源上改善环保企业长期面临的系统性支付困境,为行业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而正和生态们最关心的是:当政策阳光穿透债务阴霾时,这些长期为生态建设躬身耕耘的企业,何时能真正走出经营困境的阴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