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朋友小弥找我聊天,哭诉自己和男友的感情快走到头了。
事情本身不大:
小弥的外婆突然生病住院,她请假去陪护了两天,整个人状态不是很好。
回家那天,她跟男友倾诉:“看到外婆难受的时候,我好怕……”
话没说完,男友就递来一杯热水,说了句:“累了吧,赶紧睡会儿。”
小弥的委屈和气愤瞬间涌了上来,红了眼睛。
男友一脸茫然和无辜:“你又怎么了?我不是在关心你吗?”
小弥的情绪就像一拳打到棉花上,只有深深的无力和孤独感。
“他永远都get不到我的情绪。明明就在眼前,却好像和我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小弥抹着泪说,“我有时候觉得,他根本不爱我……”
或许,小弥的男友不是不爱,而是“情绪盲”——就像色盲分不清颜色一样,他也看不清他人以及自己的情绪。
这个关系里隐形的“破坏者”,心理学上叫“述情障碍”。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或者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不妨继续往下看。
今天,壹心理将和你一起搞懂这个“看不清的情绪隔阂”。
![]()
什么是述情障碍?
述情障碍(Alexithymia),又称“情感表达不能”或“情感难言症”,是一种情感认知和表达缺陷的心理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它并不是一种精神疾病,而是一种人格特质。
拥有这种特质的人,并非冷漠无情,而是“情绪盲”。
简单来说就是,TA们也有情绪,但就像色盲分辨不出颜色一样,TA们分辨不出自己心里到底是“委屈”还是“愤怒”,是“失落”还是“焦虑”。
连自己的情绪都难以分辨的TA们,自然也很难识别和处理他人的情绪。
可以想象成,TA们体内的“情绪处理系统”出了点小故障:
1、无法将自己的身体信号,“翻译”成情绪语言
对大多数人来说,当我们感到难过时,大脑的“情绪警报器”,比如杏仁核会迅速激活。
同时,负责语言和逻辑的前额叶会立刻识别出这个信号,并把它翻译成“难过”。
我们随之就能说出“我很难过”。
但对有述情障碍的人来说,这个环节出故障了。
TA们能感受到身体的不适,比如喉咙发紧、胸口发闷,但TA们的大脑却无法将这个身体信号翻译成对应的情绪词汇。
TA们被困在了一种莫名的身体痛苦里,却不知道这痛苦的来源和名字。
![]()
2、共情力缺失,难以接住对方的情绪信号
连自己的情绪都难以分辨的人,自然也很难准确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感需求。
再者,TA们的思维更偏向于逻辑和事实,而非情感和感受。
所以,当TA们看到伴侣的眼泪时,体验往往是:“我知道TA哭了应该很难过,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说‘别哭了’。”
TA们不是冷漠无情,而是无法本能地站在对方的情绪立场上去感同身受,常常会给出一些“解决方案”或“事实分析”。
而这,在伴侣看来,就是冷漠和不关心。
![]()
TA们的情绪是怎么“消失”的?
述情障碍是怎么形成的?
研究表明,述情障碍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存在一定的先天影响。
也存在如早期母婴关系、家庭情绪表达氛围等后天环境塑造的影响,如:
1、家庭教养方式
如果父母本身情感表达匮乏,比如很少说“我爱你”“你真棒”“你真可爱”,或者过度强调“坚强”“独立”。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就逐渐学会了压抑情绪。
![]()
2、成长创伤经历
童年时期遭受了较多的情感忽视,比如父母只关注成绩,不关心感受,或是否定孩子表达的情绪,比如“不准哭”……
这些都可能导致一个人的情绪表达能力受损。
3、社会文化影响
比如“男儿有泪不轻弹”“哭就是脆弱”等固有观念,也可能会加剧述情障碍的形成。
![]()
TA们是“触不到的恋人”
在亲密关系中,述情障碍是一个较为致命的“隐形杀手”。
它会逐渐耗尽两个人的心力和热情,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痛苦。
对述情障碍者来说,TA们就像被困在了情绪迷宫里:
你明明能感受到情绪带来的困扰,却找不到表达的出口。
而且,那些说不出来的情绪不会消失,反而会攻击身体,久而久之,可能会让你出现头疼、胃痛等躯体化症状。
再者,你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拼命付出,却还是会因无法共情被伴侣指责“冷漠无情”,从而倍感委屈。
这种委屈,还会出现在人际关系中。
你可能常常会因为“反应迟钝”或“不解风情”被误解,很难交到真心的朋友。
![]()
而对于述情障碍者的伴侣来说,会感觉自己好像在谈一场“一个人的恋爱”:
你对述情障碍者表达和付出的爱,都像石沉大海——
你表达爱意,TA说“知道了”;
你倾诉烦恼,TA让你独自解决;
你需要安慰,他沉默以对。
长期得不到情感回应,你会在关系里慢慢枯萎,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TA到底爱不爱我?”“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你们的争吵,也总是“鸡同鸭讲”——你吵的是感情,TA却在辩逻辑。
你声泪俱下地说“你这样我很受伤”,TA却在辩驳“我的选择更合适,你的受伤感是不合理的。”
对话永远不在一个频道,问题从未被真正解决,还会层层叠加委屈和怨恨。
对你来说,明明爱人就在身边,你却感觉孤身一人。
你没办法和TA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因为TA理解不了。
这种“在场却不在场”的陪伴,堪称亲密关系中最残酷的折磨。
![]()
让情绪发生,是变好的开始
可能有人觉得,述情障碍是“天生的”,改不了。
实则不然。
述情障碍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练习来改善的。
这就像是学习一门新的外语——情绪语言,只是需要双方共同的耐心和努力:
如果你是述情障碍者,或怀疑自己有这方面倾向,可以试试这2个小练习:
1、书写“情绪日记”
当你再次感觉到莫名的烦躁、胸闷时,别急着压下它。
先停下来,问自己:
“我身体哪里不舒服?”“如果给这种不舒服的程度打分,1-10分是几分?”
然后,尝试给自己的情绪命名。
准备一个基础的情绪词汇表(比如高兴、悲伤、羞耻等),像做选择题一样,感受自己现在最接近哪个情绪。
一开始可能很困难。
但哪怕只是模糊地感觉到“我可能有点不开心”,都是一个很好的进步。
最后,写下你的“情绪日记”。
每天花5分钟,记录1件小事,以及它引发的身体感受和可能的情绪。比如:
事件:领导给我增加了工作量;
身体的感受:胃部发紧;
可能的情绪:压力、担忧。
![]()
2、从简单的情感表达开始
在伴侣倾诉时,可以试试“复述+确认”去回应,比如:
伴侣说:“今天被领导甩锅,气死我了!”
你可以回应:“你是因为被领导甩锅,所以感觉很生气,是吗?”
想表达关心时,则试试“表达事实+询问需求”,比如:
“我看到你捂着肚子,脸色不太好(事实),是肚子疼吗?要我给你拿个热水袋或药吗(询问需求)?”
这种表达,把抽象的关心转化成对你来说更容易操作、落地的动作,也更能让伴侣感受到被关心。
而如果你的伴侣是述情障碍者,我想先对你说:“你一定很辛苦吧。”
然后分享给你2个实用的沟通小Tips:
1、用 “选择题” ,代替“开放式提问”
别问“你是什么感觉”“你怎么了”,因为TA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
换成选择题,把可能的情绪列出来,让TA选。
比如TA下班回家脸色不好时,试试问:“你今天是累了吗,还是有点烦?”
2、具体化你的需求,赞赏TA微小的进步
用具体的需求,比如“我今天很累,需要一个拥抱”,替代笼统的“你从来就不关心我!”
对TA来说,清晰的行为指令,比模糊的情感表达更容易被理解和执行。
然后,看到并及时给予TA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正反馈。
比如当TA说出“我有点紧张”时,哪怕有些笨拙,也要肯定TA:“谢谢你能告诉我你的感受。”
积极的行为强化,能鼓励TA继续坚持这条不算容易的路。
![]()
述情障碍,是横亘在许多亲密关系中的一座冰山。
它让我们误解爱,怀疑爱,甚至放弃爱。
但冰山并非不可融化。
融化的工具,不是指责的烈火,而是理解、耐心和科学的方法。
如果你在这篇文章中,看到了自己或伴侣的影子,请不要轻易给出“不爱了”的结论。
感情里最珍贵的,不是“天生就会” ,而是“愿意为了对方,慢慢学会”。
当然,如果你们觉得仅凭自己很难改变,也可以试试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这就像给自己找一个“心理私教”,帮助你更快地学会“情绪语言”,更好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和背后的需求,并克服内心的障碍,顺畅地表达出来。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可以看看这位心理学科班出身,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咨询师——穆占叶
穆占叶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业超7年,积累个案时长2200+小时,擅长以整合取向、沙盘疗法和家庭治疗等帮助来访者应对婚姻危机、关系修复、个人成长等议题。
为鼓励更多人迈出第一步,穆老师在今日开通了3个半价咨询,即原价500元/次的正式咨询,现仅需250元。
给自己一个机会
↓看见更完整的自己↓
如果你也被述情障碍、回避依恋、安全感不足等关系里的问题困扰,想要更好地经营、修复亲密关系,又想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作者:小西
图源:图虫创意、Unsplash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