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道玉先生与世长辞,网络上悼文如潮,追忆与评述几乎穷尽各个角度。而最值得铭记的,却是他在改革中所体现出的非凡勇气与不屈精神。
正如易中天所说:“我们肯定刘道玉,其实是肯定改革,怀念刘道玉,其实是呼唤改革。”
但改革精神又意味着什么?
▋恢复高考的“幕后推手”
刘道玉原本在武汉大学化学系与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学习。后为顺应改革的需要,时代的召唤,1977年后,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任命为教育部高教司司长,从此踏上了一条更加波澜壮阔的全国教育“改革”之路。
![]()
在高教司期间,刘道玉直接参与了“拨乱反正”和“恢复高考”工作。恢复高考是当时武汉大学查全性院士向邓小平首倡,邓小平在会上直接拍板决定:今年就改!而“幕后推手”正是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刘道玉。
1981年8月21日,刘道玉任武汉大学校长。此前,中组部本想让他做某书记、教育部部长、某市长,都被他用各种理由婉拒。
并且当时的武大,在全国重点大学中排名十分落后,并不如今日之耀眼。但他只想留在武汉大学,这里盛载过他的青春,他还想把以后所有的日子都留给它。
这个矢志不渝的年轻校长,让当时问题成堆的武汉大学成为改革开放的象征之一,被誉为“高教领域的深圳”。
▋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者
刘道玉时期的武汉大学,是80年代改革的先驱,也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一一国家有希望,社会有活力,青年人相信公平奋斗。
只因在刘道玉主政武大的时期,学校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思想自由、民主学风。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人为设置一道道的门槛和禁区,磨灭学生们求知的冲动,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减少限制,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敬畏和渴求。
即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刘道玉当时的远见和改革魄力,依然令人感慨。
![]()
⚫制度突破,奠定新局
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他率先废除了政治辅导员制度,实行导师负责制;多次进京恳求、克服重重困难,率先摸索出学分制、双学位、转学制等一系列先进制度。
1981年武汉大学全面推行学分制,到1983年,第一批共有28名学生提前毕业,大多数只提前了半年到一年。
但一个名叫张瀚涛的学生足足提前了一年半,成为“中国当代学分制的第一个受益者”。很多武大学生都立志向张瀚涛学习,争取早日毕业。
⚫坚持以人为本
为了推进教育开放,刘道玉独创插班生制度和学术假制度。插班生制度可以让社会青年通过考试,直接到武大念大三,毕业后享受同等待遇。很多青年因此获得走出深山、人生洗牌的机会。
学术假制度则是让那些完成学术任务的学生劳逸结合,有假可休。按照学分,修完即可毕业。
⚫学风自由,氛围宽松
学生可以不上课,可以提前毕业,可以转系甚至转校。
可以自由创办社团;组织的赛诗会、电影节、话剧社,青年教师的学术沙龙;还可以组成讨论会,探讨各个学科最前沿的问题。
经济困难的可以贷款,毕业后若自愿奔赴边远,或者5年内若有重大成就,由学校还贷。“师生拼命钻研,连走路都是跑步前进,图书馆、实验室灯火通明,教授自觉加班。”
有学生因为在校谈恋爱遭到打压,刘道玉认为他没有违法犯罪,拒绝做出惩罚。
他还规定学生宿舍到晚上不熄灯。此前,武大是晚上10点统一拉闸关灯。刘道玉认为,要把选择的权力还给学生,由他们自己决定何时复习功课,何时上床睡觉。
⚫首开中美联合办学之风
1980年代,刘道玉率先开中美联合办学之风,引进了很多世界级学术资源,对留学生态度开放,目光光长远。
在推行这些新制度的时候,他从不向主管部门打报告。刘道玉认为这些都是校长的职责和权力,无须向领导请示汇报。
在他的开创下,武汉大学一系列新制度瞬间传递至全国,成为80年代大学改革的领航与标杆。然而,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1988年2月10日,正值春节前一周,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刘道玉突然收到“罢免他校长一职”的通知。
![]()
大家都愤愤不平,但刘道玉自始自终都很淡然。在被罢免前夕,他还在着手制定“武汉大学第二个五年教育改革规划”,第一阶段的改革成效非常好,而第二阶段更加深化的改革还未开头,便已夭折。这是刘道玉个人的遗憾,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以及整个教育改革的遗憾?
2013年3月,武汉大学新任党委书记韩进来看望已经80岁高龄的老校长,向他询问当年的第二个改革规划是什么,韩进听后直呼:“道玉校长,如果您的那些改革措施实现了,其影响不仅仅是在国内,而且是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其命维新”:被罢免后,仍心系改革
被免职后,刘道玉心心念念的仍然是教育。在长达100多万字的著作和无数次的演讲中,他对中国的教育之积弊提出了大量真知灼见。
他抨击错误的基础教育是“戕害人性”,对功利化、官僚化、排斥现代文明的办学方式深恶痛绝,无一不指向中国教育的病根所在。
![]()
一个合格的教育改革家,他的骨子里是个理想主义者,但做事的方式却更像实干家和冒险家,能将空中楼阁般的教育理想,落实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刘道玉没有气馁,而是开始攀登他人生的第二个高峰——教育研究和演讲,并留下长达100多万字的著作和无数次的演讲。
在《其命维新:刘道玉口述史》一书中,刘道玉将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问题的思考,归结为十条意见,无一不指向中国高等教育的病根所在。
刘道玉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也正是因为他的国际视野和触及教育灵魂的改革理念:思想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
在武大的校友里,无人不知刘道玉。关注中国改革教育史的,同样无人不知刘道玉,但在相关的资料与档案中,他却被有意无意的隐去了。 中国有刘道玉,乃天下学子之幸;史书无刘道玉,乃世道人心之哀。
在改革举步维艰、温饱都没解决、互联网尚未出现的80年代,刘道玉校长就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教育奇迹,提携了无数青年才俊。尽管中途受阻、壮志未酬,然而他的成就和影响,早已超出校园和时代,至今无人望其项背。
![]()
刘道玉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与中国40年的教育改革画上了等号,尽管武大至今没有刘道玉一个题字,也没有一座建筑、一条道路冠上他的名字。然而世所公认:他的生命历程、改革历程,早已与武大、与中国教育血脉相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