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实冬藏。连日来,青海各地的马铃薯已完成采收。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上新庄镇加牙村的10万吨马铃薯精深加工基地内,来自湟中本地及海东地区的运输车辆排起长队,满载着新鲜马铃薯缓缓驶入,为正式投产的精深加工项目输送“第一波原料”。
![]()
厂区内堆起的“土豆山”。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走进加工车间,现代化生产场景让人眼前一亮。货车驶入原料卸载区后,马铃薯经接料斗、螺旋输送机精准传送至清洗池,历经清洗、破碎、浆渣分离、浓缩沉淀、压滤脱水、气流干燥等多道工序,最终由全自动包装机完成封装,全程实现自动化、标准化运行,高效将“土疙瘩”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淀粉产品。
“项目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营,既解决了当地马铃薯‘丰产不丰收’‘销路难保障’的痛点,又通过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项目负责人哈国琴介绍,目前基地每天可收购马铃薯1000多吨,预计今年可加工3万吨,日产淀粉80多吨,直接带动周边800多家种植户增产增收,为湟中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
马铃薯清洗车间。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产业发展的红利,让周边农户实现了“务工增收不离乡”。在打包车间里,农户张启花和工友们忙碌着。“我就是附近的村民,一个月能拿到5000多元工资,在家门口就业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特别好。”张启花说。据了解,项目目前已吸纳70名周边农户稳定就业,后续随着产能逐步提升,用工需求还将持续增加。
湟中作为青海省马铃薯种植主产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约13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年产马铃薯25万吨,充足的原材料和优良品质,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依托2025年“西宁—海东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遇,湟中与海东地区交通便捷、运输路程短,该项目每年还可消纳海东地区马铃薯不少于1万吨,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共赢。
![]()
成品车间。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往年我们的洋芋都销往宁夏固原,运输成本高、周转时间长。今年这个厂子建成后,每天能往这送7、8车甚至10车,大概几百吨洋芋,不仅运输成本降低了,销路也更稳定,给广大薯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海东市乐都区存学马铃薯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先辉说。
如今,满载马铃薯的货车穿梭于田间与基地之间,生产线昼夜不停运转,曾经不起眼的“土疙瘩”正稳步变身乡村振兴的“金宝贝”。湟中马铃薯产业以精深加工项目为支点,撬动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升级,让丰收的喜悦持续转化为农户可持续的增收成果。(甘海琼、俞惠珍、范晓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