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在巴西亚马逊雨林腹地——贝伦举行。来自近200个国家的决策者将汇聚于此,共同探讨全球气候治理的下一阶段方向。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重构、绿色转型进入深水区的关键节点,中国车企长城汽车以实际行动登上这一国际舞台。不仅向大会提供100辆新能源通勤用车,更联合生态伙伴推动“巴西首艘绿色氢能船舶”落地,并将在现场向全球展示搭载由未势能源打造的船用移动式氢能发电舱的绿色氢动力船。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多元能源形态、氢能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应用的窗口期,长城汽车选择在COP30释放其氢能技术成果,意义远不止“亮相”。它是企业单项技术的呈现,更是一场关于未来能源体系与全球产业链连接方式的深层次变革。
事实上,氢能正成为国际能源转型中最具战略价值的领域之一。从欧洲到日本,从能源巨头到交通运输业,全球范围内正加速构建氢能产业链基础设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代表力量,中国企业在纯电赛道上已取得领先,而氢能则成为进一步对全球能源体系提出“中国方案”的关键突破口。
于长城汽车而言,这一次在全球最高级别气候大会上完成生态成果首秀,正是其十年布局开始进入收获期的集中呈现,也标志着其已从氢能路线的坚定探索者,迈向全球氢能生态推动者与未来能源规则参与者。
为下一阶段新能源竞争“先布子”
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源体系的重构,已从单一动力替代走向多路径并行的系统性变革。在这一时代浪潮中,长城汽车从未“等风来”,而是选择主动提前布局,以全动力路线夯实新能源竞争的底层结构,为未来十年、甚至更长周期的全球化竞争“先布子”。
![]()
在行业普遍押注纯电赛道的背景下,长城汽车在汽油、柴油、混动、纯电、插电混动及氢能领域全面发力,坚持“油电协同、全场景覆盖”。其背后,便是对全球市场真实需求的深刻洞察。不同国家能源政策差异巨大,资源禀赋各异,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不同,单一动力路线难以满足全球消费者对效率、成本、补能便捷性与使用场景的平衡期待。基于这一判断,长城汽车持续构建“多路径、多技术、多场景”并行的技术体系,形成由燃油、混动、纯电到氢能的全动力协同格局。其中,Hi4技术体系的落地,是这一战略的重要标志。
作为新一代混动体系,Hi4实现“四驱性能、两驱能耗”,可为新能源用户带来远超传统混动体系的全场景体验。Hi4不仅是混动技术的突破,更是长城汽车构建多能源协同系统的重要节点,为未来氢能技术与电驱、混动的深度结合奠定了系统基础。
在长城汽车看来,氢能不是替代电能的“下一代”,而是与电能协同的“同代”。氢能具备高能量密度、绿色可再生、补能效率高等特性,在商用车、长途运输、重载场景、船舶甚至分布式能源领域有着天然优势,将在未来能源体系中发挥战略性作用。因此,氢能技术并非“边缘选手”,而是支撑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
![]()
长城汽车对氢能的投入,并非孤立动作,而是嵌入其“油—电—氢”全动力体系的长线战略。它既是体系中的“关键拼图”,更是面向未来全球化竞争的战略支点。通过油电基础的长期积累,长城汽车为氢能推进提供了研发、供应链、验证体系、跨场景经验等底层支撑,形成了从动力系统到整车,从制、储、运到应用场景的立体化成长路径。
长城汽车从不是跟随者,而是未来能源产业的塑造者。通过全动力体系的先手布局,它已站在下一轮全球新能源竞争的战略高位,为氢能技术全球化铺设通路,也为中国汽车产业构建了未来十年的技术底盘。
十年磨一“剑”,氢能技术迎来收获期
如果说全动力体系是长城汽车构筑未来竞争力的底盘,那么氢能技术的破局,则标志着其在新一轮能源系统竞争中进入“从积累到释放”的关键节点。此次亮相COP30的“船用移动式氢能发电舱”,就是长城汽车十余年深耕氢能技术的集中呈现。
早在十余年前,长城汽车便开始布局氢燃料电池、电堆平台化开发、储氢系统及组件国产化等核心技术路径。长城汽车坚持以产业化为目标,自行构建研发体系、供应链体系、测试体系和验证体系,完成从材料、核心零部件到整套系统的垂直整合能力。这为其氢能产品的商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形成了行业高门槛壁垒。
![]()
“船用移动式氢能发电舱”的成功出海,就是长城氢能技术演进与体系能力成熟的标志性成果。
它不仅是实验室成果的外显,更是氢能从研发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节点。发电舱可作为船舶推进动力,替代传统燃油动力,同时又具备作为移动式分布式能源基站的能力,可在偏远地区、临时场所实现零排放供能。这意味着,氢能不仅可以驱动车辆,还能重塑海洋交通、港口能源乃至区域能源供给方式,极大拓展了氢能的应用边界。
更为重要的是,长城汽车得以实现跨场景应用,依赖于其对氢能核心技术链条的深度掌控。从燃料电池系统、电堆、电控系统到储氢系统,再到与应用终端的适配整合,长城汽车均具有自主研发能力,能够快速根据不同场景需求进行模块化重构。正是这种可塑性,使得发电舱从“车用系统”脱胎为“通用型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向全球展示了氢能产业真正的工业化潜力。
![]()
这一成果,也验证了长城汽车十余年来坚持氢能技术路线的正确性与前瞻性。当前,全球氢能战略多处于试点示范阶段,大规模商业应用并不普及,技术体系和成本结构仍待突破。而长城汽车却已率先完成从研发到落地的关键跨越,这不仅表明其技术路径正确,更体现其体系能力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换言之,中国氢能正在从“技术跟随”走向“体系引领”,从“区域示范”迈向“全球输出”。
从“卖产品”到“卖体系”
氢能技术的成熟让长城汽车掌握了站在未来能源竞争前沿的关键筹码,也实现了在巴西推动氢能生态化落地,更标志着其全球化战略真正完成了从“技术走出去”向“生态扎下去”的跨越。
巴西不仅是拉美地区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更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具备发展氢能的天然优势。长城汽车选择在此落地氢能技术,既顺应了国家能源结构,也抓住了全球氢能产业竞争的战略要点。
从工厂投产、供应链搭建,到将船用氢能发电舱引入当地海洋场景,长城汽车正在完成从“输出技术”到“输出体系”的进阶。它把产品带到了巴西,更把研发、制造、供应链乃至生态组织能力一同带到了当地。这种从“技术海外输出→产业海外成型→生态海外生长”的链条式跃迁,是中国汽车企业全球化模式的新样本。
![]()
正如长城汽车一直强调的,出海从不是单向贸易,而是系统性的“价值共建”。
过去,长城汽车选择以体系化能力参与海外竞争,通过本地生产、本地研发、本地供应链联动、本地人才培养,形成深度融入当地的产业发展路径。如今,长城汽车全球用户已超过1500万,海外销售渠道超1400家,海外累计销量突破200万辆,建立起覆盖泰国、巴西等地的全工艺整车工厂,并在多个国家布局KD工厂,真正实现汽车工业能力全球化落地。这不仅提升了品牌影响力,也有效带动当地就业与产业链进步,为企业赢得更广泛的社会共识与政府信任。
今年8月份时,长城汽车巴西工厂竣工投产,巴西总统卢拉亲临现场并在首台下线车型哈弗H6(参数丨图片) GT车身上签名,对长城汽车“生态出海”模式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长城汽车不仅助力巴西汽车产业升级,也推动中巴两国在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深度交流。这份认可,既来自于产品本身,更来自于长城将“研—产—供—销—服”全链路能力带到当地,协同当地产业共同成长的责任感与前瞻性。
![]()
而这一次,随着氢能船舶项目在COP30亮相,长城汽车将生态扩展至更高层级:从汽车产业链,迈向区域能源体系。
因此,巴西之于长城汽车,不仅是海外工厂所在地,更是氢能生态全球化输出的前沿阵地,是其连接拉美、辐射全球的重要枢纽。以巴西为起点,长城汽车正在构建面向未来的全球多基地、生态化、体系化产业布局,为中国汽车品牌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行动模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