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咖啡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最近这家店的名字引发了不小争议,连央媒都下场点评了。
我之前没听过这家店,但看了相关信息才发现,它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街边摊——招牌用“人民咖啡馆”,店内装修、产品包装甚至宣传标语都是经典红色主题元素,靠着这种特别的风格吸引了不少人打卡。
![]()
原以为是某个主理人自以为别出心裁开的小店,没想到已经在全国18个省份、20个城市开了近30家直营店,规模着实不算小。可
体量摆在这里,店名和装修风格自然就带来了舆论争议:一家咖啡店到底能不能用“人民”这两个字?我个人觉得不应该,下面从几个方面说说我的看法。
![]()
法律层面:无注册商标却敢用,行为本就不合法
一开始我挺奇怪的,这店都开起来了才说不合适,是不是有点离谱?按说这种店名在注册时就不该通过,现在通过了又说不合适,多少让人观感不好。
结果看了报道才知道,商家是真有胆子——它压根就没有“人民咖啡馆”的注册商标。自2022年起,这家公司先后多次申请“人民咖啡馆”商标,全都被驳回了,目前仅持有“潮人民咖啡馆”“要潮人民咖啡馆”两个注册商标。
![]()
但在实际经营中,店面直接挂出“人民咖啡馆”的招牌,这种行为本身就不合法。单从这一点来看,如果不及时整改,它现有的注册商标都有可能被撤销。
而且就算不看注册情况,“人民咖啡馆”这个商标本身也不该被通过。在我们国家,“人民”这个词有着特别的含义,随意在商业活动中滥用,必然会降低这个词的严肃性。
这和舆论场里用娱乐化解构严肃政治内容的做法性质类似,都不合适。退一步说,哪怕不细究其中的政治内涵和社会情感,最朴素的一点是,这样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店面有官方背景——毕竟一般能叫“人民”开头的单位,都有着明显的公共属性。
无论是《广告法》第四条规定的“广告禁止含有引人误解的内容”,还是《商标法》第十条“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内容不得作为商标使用”,都能成为这个商标不被允许的依据。
价值导向:娱乐化解构会消解词语严肃性
从更严肃的角度来说,“人民咖啡馆”这个名字其实是一种娱乐化解构。如果这种做法被允许,接下来肯定会有更多离谱的商品为了吸引眼球,纷纷冠以“人民”的名义,大家稍微想象一下就能明白后果——最后会让“人民”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彻底失去严肃性,进而可能导致社会基础凝聚力的缺失。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严肃概念被商业化滥用的担忧。
再从文化匹配度来看,就算不纠结“人民”二字,咖啡馆和这个主题也没什么关联。它的宣传语是“用咖啡讲述中国故事”,但我们国家并没有长期的咖啡文化。
我倒不至于说喝咖啡是外来文化入侵,那太夸张了,但至少咖啡不是那种在红色装修风格所代表的年代里,普遍存在于广大劳动群众中的饮品。用咖啡讲中国故事,难道是讲民国太太和公子哥们的故事吗?单从产品和主题的匹配度来说,就已经很离谱了。
商业逻辑:既不亲民又避重就轻,噱头大于诚意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商品价格特别便宜、特别亲民,或许还能把“人民”解读为价格亲民的意思,但“人民咖啡馆”的实际价格并不便宜,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它的宣传也站不住脚。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老板到底是真有情怀,还是单纯利用噱头赚钱?这其实也是网上常见的“真爱国还是吃爱国饭”的争议。
目前来看,很难相信是前者。因为舆论发酵后,涉事企业发了声明,却没解释为什么非要用“人民咖啡馆”这个名字,只说会整改。
更神奇的是,整改还有范围——中国港澳地区和其他海外地区的店面,依然坚持用“人民咖啡馆”这个名字。这说明整改单纯是基于法律规定的要求,而不是企业自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而且老板也没出面解释,是否是基于个人情怀和朴素情感才用这个名字。不过我觉得这确实很难解释,所以实际情况更可能是利用噱头进行商业经营。
说到底,商品经济里利用一些元素吸引眼球无可厚非,但该有的底线和原则不能丢。不能为了追逐商业利益,就抛弃本该坚守的价值观。
“人民”二字承载着厚重的意义,不该成为商家博眼球、赚快钱的工具。“人民咖啡馆”的争议也给所有商家提了个醒:商业创新可以有,但触碰底线的噱头坚决不能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