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在苏北骆马湖的大刀湾“白鹭岛”,数千只白鹭在此繁衍生息,构成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然而,近年来,一些不和谐的景象却时有出现。当地护鸟渔民反映,部分摄影者为追求“万鸟齐飞”的壮观场面,不惜燃放鞭炮、操控无人机低空惊扰鸟群,使本应记录自然之美的生态摄影,异化为对野生动物的侵扰。
作为苏北重要的内陆湿地,骆马湖凭借丰富资源与幽静环境,成为大小白鹭、灰鹭、夜鹭等水鸟的理想家园,“白鹭岛”也因数千只白鹭在此繁衍生息而得名。生态摄影本是守护这片净土的重要力量:一张白鹭凌波的照片,能让更多人知晓湿地之美;一段雏鸟学飞的影像,可唤醒公众的保护意识。摄影与护鸟本可相得益彰,用视觉语言搭建人与自然的沟通桥梁。但当部分摄影者为追求“万鸟齐飞”的场面而蓄意点燃鞭炮,为获取独特视角而操控无人机穿梭鸟群,甚至无视安全距离围堵投喂时,摄影便彻底背离了保护初衷,沦为对鸟类的侵扰。
这些行为危害深远。白鹭对生存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繁殖期的干扰尤为致命。突如其来的巨响和无人机嗡鸣声,轻则导致亲鸟弃巢、雏鸟夭折,重则引发鸟群大规模逃逸,在混乱中极易造成个体死亡。对于迁徙候鸟而言,这种无端惊扰还会打乱其觅食休息节奏,直接影响种群生存。
骆马湖的扰鸟现象并非孤例。据了解,目前正值山东东营的观鸟季,部分摄影爱好者为追求极致视角,使用多架无人机在鸟群中穿梭追拍,导致鸟类受惊或受伤。
在笔者看来,这些所谓的生态摄影行为催生出的“为拍摄而拍摄”乱象背后,既有“出片至上”的错误创作观作祟,也暴露出法律监管的短板。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对无人机惊扰、鞭炮惊吓等新型干扰鸟类生息繁衍的方式缺乏明确界定和处罚标准,导致巡护人员在实际劝阻中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法律、技术与观念的三重防线。在法律层面,应参照《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将重要湿地划设为无人机禁飞区,明确干扰行为的违法边界和处罚措施。在技术层面,可试点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现对违规飞行器的实时追踪与预警。
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重塑摄影者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摄影的终极价值,不在于斩获多少奖项,而在于为自然发声、为生命护航。当我们举起镜头时,敬畏生命应始终先于追逐画面。保持安全距离,拒绝诱拍摆拍,用耐心等待替代强行干预……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恰恰是对自然最深沉的尊重。
群鸟翱翔与碧波蓝天相映成趣,这本就是自然馈赠的最佳画面。莫让追求“大片”的冲动,惊扰了生命的宁静;莫让科技工具异化为伤害的利器。唯有让摄影回归记录与守护的初心,我们才能用真正的生态影像传递出生命的力量与自然的尊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