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三十年的市场主导权像一块温热的铁板,曾经被三星高高举起的两大支柱——存储和晶圆代工,如今在 AI 大潮前变得格外脆弱。2025年的第一季度,DRAM 这张老牌的胜负盘终于出现了“轮换式”结果:SK海力士以36% 的全球份额,超过三星的34%,成为全球第一。这个数字虽只差2个百分点,却是自1992年以来,三星丢掉 DRAM 头把交椅的时刻。紧随其后的是晶圆代工市场的滑坡:三星的份额降到7.7%,而台积电依旧高居70% 以上的份额,大厂之间的距离前所未有拉大。你若去看背后的逻辑,会发现并非只有“技术参数”在说话,更多的是信任与商业模式的裂痕在发酵。
与此同时,三星还在对未来押注第二条战线——HBM 高带宽内存。2025 年,HBM 的市场格局已被 SK 海力士重新定义,其全球份额稳定在70%左右,美光紧随其后。三星的 HBM 路线则遭遇持续的良率与认证问题。内部传出的消息显示,三星自家的 12 层 HBM 产品直至 9 月才通过英伟达的认证测试,而在此之前,SK 海力士和美光已经牢牢锁定了大客户。HBM4 的布局成了新的赌注,然而产线要从旧的制程跳跃到 ECDRAM 的新工艺,时间线被拉长,市场需求的窗口也在缩小。
在代工领域,三星并非没有动作。美国得州的2 纳米超级工厂原本计划如火如荼地推进设备安装,但据传因为缺乏稳定的大客户订单,EUV 光刻机的到位延后,厂房的设备闲置问题逐步显现。这不是单点故障,而是一连串结构性信任危机的信号灯:客户不愿将设计秘密托付给一个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对手厂商。苹果、英伟达、高通等顶尖客户的转头,像连锁反应一样把三星推向了被动挤压的境地。
![]()
但更讽刺的是,与三星齐头并进的却是市场对“纯代工”模式的信任度。台积电不生产手机、不设计芯片、只做代工,客户把设计和生产的边界交给它时,风险最小、机遇最大。三星的多元化布局看似强大,实际却成为最大顾虑——如果客户担心信息泄露、担心技术被自家竞争对手利用,信任就会变成他们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在 AI 时代,像 HBM 这样高端的存储组件价值极高,单价比普通 DRAM 高出若干倍,利润也随之抬升。SK 海力士在 HBM3/3E 的领先,不仅让它在高端存储市场站稳脚跟,也让其在营收结构里逐步放大利润比重。2019 年 HB M 只占公司总收入的 3%,到 2025 年已跃升到接近四成的比例。这对三星而言,不只是市场份额的下滑,更是利润结构的快速转移。
三星的跨界“全栈作战”在 AI 时代变成两难困境。一方面,代工业务需要稳定的客户组合与强大的工艺信任,另一方面,三星又要为自家设计的 Exynos、Galaxy、甚至电视和笔记本供货体系背书。这种“自保式”的防火墙,恰恰让外部客户对三星的机遇成本心存疑虑。有人提出拆分晶圆代工单独上市的声音,尽管尚无定论,但已足以看出市场对三星商业模式的深层质疑。
![]()
对三星而言,AI 的爆发让高端存储和代工两条路上的“先天性缺陷”被放大。高端存储的高毛利区块,原本被视作抵消代工波动的缓冲,如今却因为新入局者的快速崛起而变得越发拥挤。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新玩家以更低成本切入中低端存储市场,价格战把全球存储市场的利润空间压缩,三星80%-90%的产能还在传统DRAM与NAND 的领域,已难以在 AI 领域维持领先节奏。
这场行业震荡还带来一个直观的市场信号——资本正在重新评估半导体企业的价值链与风险点。2024 年底,三星市值在一日内蒸发 1220 亿美元,让外界意识到,谁掌握了未来的关键工艺,谁就能把控利润的命脉。2025 年初的预算缩减、产线调整、人员转岗,仿佛是在对市场发出一个信号:别再把战场想象成“同样的赌注、同样的筹码”,要用更清晰的边界和更精确的协同去面对 AI 的需求。
三星内部的策略调整显现出一个清晰的方向:聚焦核心,抑制扩张过度带来的风险。晶圆代工的投资被压缩,HBM 的产线被优先化,得州工厂的设备部署节奏放缓。这些动作本身说明,三星并非没有尝试;只是外部环境对其提出了更高的“信任”门槛。客户不愿意成为测试平台,愿意把自己的设计交给一个不会成为竞争对手的厂商。台积电的纯代工模式因此成为了最具说服力的参考模板。
与此同时,三星对外的合作也在调整步伐。与特斯拉签订的价值达 270 亿美元的长期合作,意在通过 2 纳米 AI 芯片实现一个新的增长点。这是一次“以大单救急”的尝试,若未来真的落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代工端的资金压力和客户焦虑。
![]()
HBM 方面,三星选择直接跳过 HBM3E 的窗口期,转向下一代 HBM4 的研发,试图通过提前布局来抢占未来市场。可问题在于,ECDRAM 制程的良率问题、产线转型的时间成本,以及英伟达等大客户对认证与量产的严格要求,都会把这条路走得异常崎岖。到了 2025 年 9 月,三星的 HBM 认证仍滞后于对手,市场份额已被SK 海力士和美光瓜分,三星仅处于“第三梯队甚至边缘”的位置。
在财经圈和科技圈的讨论里,声音分化明显。一部分人同情三星的处境,认为这家曾经无所不能的巨头在 AI 时代遇到“结构性瓶颈”,更关键的是商业模式与时代需求没能同步。另一部分人则直指管理层的短视:没有在早期就把代工与自家设计严格隔离,导致信任危机早早埋下种子。还有人提出,AI 时代需要的是“专注型”企业,台积电的纯代工模式就是最典型的成功案例。也有人呼吁,三星若能在 2 纳米上真正落地,再把 HBM4 与自家存储协同做深,或许还能挽回部分信心。
![]()
从长远来看,三星的困境并非仅仅是技术落后或市场份额的下滑那么简单。核心在于“同一公司内的多条战线互相牵制”的结构性矛盾。AI 时代的高端晶圆代工和高端存储都需要极致的专注、极强的对外信任与稳定的客户生态。三星如果继续走“自家路线的两端同时发力”,很可能在信任与协同之间继续吃力。我的判断是,未来三星需要在三方面拿出决断力:
若能在 2 纳米甚至更高级别的工艺上,结合一条清晰的代工独立化路径,三星或许仍有机会在 AI 时代重新抢回部分话语权。不过路难走,天花板也比想象来得更高。要做到这一点,内部结构性改革比市场热度更关键。
您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