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是抗日战争中非常重要的一次会战,南京作为中国当时的首都,国民党军集结大量的守军进行防御为何输的这么惨呢?
首先来大致看一下南京保卫战的过程
1937年11月,上海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惨败后,日军挟攻取上海之淫威,果断的兵分三路直指南京,上海至南京一线无险可守。南京是守是退,国民党军界连续多日进行讨论,李宗仁认为,国民党军自淞沪会战,精锐损失惨重不说,武器装备也严重不足,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应该从南京进行战略撤退。也有官员提出,南京是首都,如果一枪不发就退出,未免过于难堪。最终蒋介石拍板:在南京与日军再战一场,至少争个面子。
![]()
日军进攻路线
既然要战,由谁来负责,这时间的国军将领一片沉默。此时国民训练部总监唐生智站了起来,表态愿与南京共存亡。在党国危难之时,总算有人能够挺身而出,蒋介石自然满心欢喜,唐生智随即被蒋介石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统管南京保卫战一切事宜。
唐生智,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曾遭排挤一度被夺去兵权,一直到918事变后才与蒋介石重新交好。唐生智本身的带兵经验严重不足,实战经验也不足,其任命后指挥的又多是中央军,从哪一点看都不足以胜任此战。
![]()
国民党将领唐生智
为保卫南京,国军调集约15万兵力,其中包括从上海战场上败退下来部队以及南京当地的守备部队和宪兵队。日军主将为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日军参与进攻的兵力约12万,为攻克南京高大的城墙还配备了七百门重炮。
南京保卫战从外围开始,12月5日开始,日军在句容,汤山一带与国军交火,8日经过激战,日军终于突破第一道防线。南线淳化一线,也在日军猛烈的火炮攻势下,一天以后宣告失守。8日,日军在重炮和坦克的支援下攻克南京外围牛心山防线,唐生智下令外围部队全线回撤南京城内。10日,日军攻至南京城下,从雨花台到紫金山,双方展开激战。11日中午,蒋介石发来急电,命令唐生智放弃南京,部队可有选择的渡过长江向北撤,或是向西突围。然而唐生智在战役开始时,将渡船全部停泊在江北,当命令下达时又产生了极度混乱,唐生智本人临阵指控经验严重不足,下达的撤退命令没能完全贯彻,导致部队在撤退时产生大范围混乱,近十万士兵拥挤到江边,然而江北渡船因没有接到命令故不敢擅自摆渡,唐生智本人却坐小汽船先行逃到江北。群龙无首之下,江南的士兵陷入一片混乱,整个南京保卫以失败告终。整个战役国军战斗减员不过2万,但被俘或死于逃亡者超过6万。
![]()
南京城下的战火
总结原因
总结南京保卫战之所以惨败的原因,大体有三点。
第一点、主将唐生智本人缺乏实战经验且指挥无方,接到撤退通知后,先放弃部下自己临阵脱逃,大敌当前的危急情况下产生全军混乱。
第二点是蒋介石用人不当,以唐生智这样的将领,蒋介石不应该仅凭其主动请缨即委以重任,况且南京之战意义重大,蒋介石应该仔细甄选合适守将。蒋介石一生中用人失误连连,从经济到军事,所用之人多为庸材甚至是蠢材,这样的治国之术不亡国都难。
![]()
前线战士
第三点,南京保卫战定性有误,在13天的激战中,国民党原本有时间从南京撤退大量的民众过江躲避战火,保卫战原本是为撤退而战,但却没有实施这一措施。既然一开始定性为撤退争取时间,就应该将撤退作为主要目的,一切的措施为全面撤退做准备,沿江应该多备船舶,而事实上却成为了为保卫战而战,为坚固士兵决心,将领下令船舶全部停于江北,最后的结果就是主力部队被长江阻断在南京城中,成为日军任意屠戮的目标。
南京城如李宗仁所言,根本无法守住,如若死命防守必然遭遇重大伤亡,且日军已经形成四面合围之势。当重炮部队出现时,所谓的坚固钢筋混凝土防御工事都无法抵抗更何况古代的城墙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