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一场演出带火一座城
2025 年的敦煌文旅市场,《又见敦煌》用硬核数据刷新行业认知,截至 10 月中旬,该剧年度演出场次已突破 1000 场,观看人数超 50 万人次,若按单场最大承载量 800 人计算,场均上座率高达 62.5%。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数据还在持续攀升 ——11 月进入秋末旅游季,叠加敦煌冬春旅游优惠政策,演出票核销率较 10 月再涨 15%,淡季不淡的热度远超预期。
![]()
演出对城市旅游的带动效应更为显著,据敦煌文旅局统计,观看《又见敦煌》的游客中,45% 会选择延长停留时间,从常规 1.5 天增至 2.7 天;周边 3 公里内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 60%,“演出票 + 鸣沙山门票 + 民宿” 的打包套餐核销率超 90%。在入境游市场,该剧更是成为文化名片,配备多语言智能导览耳机后,境外观众占比从 12% 升至 28%,满意度评分达 4.8 分(满分 5 分),与莫高窟共同构成国际游客的 “必体验清单”。
二、从 “看戏” 到 “入戏” 的体验革命
《又见敦煌》的成功,本质是打破了传统演艺的边界,构建起 “文化 + 空间 + 互动” 的三维体验体系
1.让观众成为历史的 “参与者”
![]()
![]()
不同于固定座位的剧场模式,该剧采用 “流线式” 空间设计,观众需步行穿梭于 8 个不同场景,从张骞出使西域的戈壁到藏经洞发现的密室,从壁画修复的工坊到丝路商人的市集,每移动一步都在切换历史维度。这种沉浸式设计让 “观看” 变为 “亲历”,据剧组调研,观众对历史细节的记忆度从传统演出的 32% 提升至 78%,社交媒体分享率高达 65%。
2.用细节激活文化共鸣
![]()
演出以敦煌千年历史为脉络,但摒弃了宏大叙事的枯燥,张骞在沙漠中干裂的嘴唇、壁画师指尖的矿物颜料、藏经洞道士的纠结眼神,这些具象化的细节让历史变得可感。更巧妙的是,剧中融入反弹琵琶、飞天乐舞等非遗元素,与莫高窟壁画形成 “观演前预习、观演中印证、观演后回味” 的闭环,带动莫高窟 “壁画修复研学营” 报名量增长 40%,8000 元 / 期的高端产品仍一票难求。
3. 淡季运营的 “反周期” 策略
2025 年敦煌推出 “冬春旅游八条优惠”,《又见敦煌》率先响应 “全年不停演” 政策,打破以往 “旺季扎堆、淡季停演” 的行业惯例。配合演出票 7 折、“演出 + 景区” 联票 8 折的福利,1-2 月淡季演出场次反而同比增加 30%,成功将 “冬春冷季” 转化为 “文化暖季”,带动敦煌冬春旅游收入增长 52%。
![]()
三、从单一演出到文旅生态圈
《又见敦煌》早已超越 “一台戏” 的范畴,成为撬动全域旅游的支点,演出与莫高窟、鸣沙山等景区联动推出 “1+N” 套餐,游客可凭演出票享受景区快速通道、民宿延迟退房等福利,形成 “白天看景、夜晚看戏” 的经典动线,带动全域客单价从 800 元升至 1500 元;
基于演出 IP 开发的壁画纹样丝巾、飞天造型书签等衍生品,在剧场文创店月销超 20 万元,还入驻莫高窟数字博物馆线上商城,实现 “看完带走” 的文化延续;
剧组 180 名演职人员中,60% 是本地居民,其中 20 人来自周边乡镇,通过非遗技艺展示、群众演员等岗位实现人均月增收 3500 元,真正让文化红利落地。
四、行业启示:文旅演艺的 “可复制” 密码
《又见敦煌》的案例,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三大可借鉴经验:
- 文化要 “落地”:避免符号化堆砌,用微观视角挖掘在地文化的情感价值,让游客能触摸、能共鸣;
- 体验要 “沉浸”:打破空间与形式的限制,让产品从 “被动接收” 变为 “主动参与”,提升记忆点与分享欲;
- 运营要 “长效”:绑定地方政策,通过淡季优惠、业态联动实现全周期运营,摆脱对短期流量的依赖。
秋末的敦煌,鸣沙山的落日与《又见敦煌》的灯火交相辉映。这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证明:真正的文旅顶流,从来不是靠流量堆砌,而是用匠心让文化 “活” 起来,让每一位游客都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奇妙创意,快速落地
——创意江山旅游规划院会同欧盟中国委员会、欧盟基金,全国农联盟及多家央国企及上市公司,全国各地拓展EPC十f十0综合体落地.模式,拓展欧洲许多先进文旅ip,并在全国征召文旅及乡村合伙人。团队总策划为中国策划学创始人陈放老师,原创旅游、乡村ip几千个。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