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经有挺长一段时间没在罗罗这里写分享了。一方面是我和罗罗有一个共同的顾虑:现在关于学习的内容,不太想写,重复来重复去且容易引发焦虑,而很多个人经验,不一定对所有人成立。
这么一想,反而不知道该写什么了,总觉得要下笔的内容得对大家 “有用”或者“好玩”才行。于是,我和罗罗说,这周我“随意”一次,抛开那些实用的条条框框,就写点我自己平时没事爱琢磨的、纯属个人兴趣的、甚至有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大家就当成一次朋友间的脑洞吧。

我自己一直是个喜欢天马行空的人。不管是工作生活之余,还是和孩子聊天时,我都保持着一种年少时的习惯:去想那些目前看来没什么实际用处、别人听了可能觉得是奇谈怪论的东西。
但我很享受这种“胡思乱想”。我觉得这对我的大脑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我始终保持一种对未来的好奇和热忱。
Part 01
代码会“退居幕后”
我们先从眼前的AI说起。现在大家还在热议要不要让孩子学编程,但我想,编程这件事本身,在未来对普通人来说可能会“隐形”。
这就像我们现在用电,不需要懂发电原理;用手机,不需要懂通信协议。当前的AI是“数据驱动”的,但我在想,未来会不会出现“物理驱动”的AI?它不仅学习人类的语言和数据,更从底层就学习和遵守物理规则——比如力学、光学、材料学的规律。这样的AI才能真正理解和操控物理世界。
到那时,我们可能不需要用代码去详细规定每个步骤,只需要用自然语言下达指令。比如,对设计桥梁的AI说:“在这里建一座桥,要兼顾美观、坚固和成本。” 复杂的代码和物理计算会由AI在后台自动完成。代码从一项需要人人掌握的手艺,变成了少数专家维护、AI自己使用的底层工具。 那么对大多数人来说,关键就不再是写代码,而是你能否清晰、有创意地定义问题,并理解物理世界的基本逻辑。
Part 02
脑机接口时代,比的是“内涵”不是“词汇量”
如果有一天,技术真的成熟到可以把海量知识(比如一门语言的所有词汇、所有语法)直接“传输”到大脑里,那会怎样?
到那时,死记硬背的“词汇量”可能就没那么有价值,就像现在没人会以能背圆周率后一万位为荣。那么,什么会变得更有价值?
我想,是理解、运用和创造的能力。当你脑子里瞬间有了一整座图书馆,你就不再是“移动硬盘”,而必须成为一个“大厨”。你需要有自己的品味和见解,知道如何筛选信息,如何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组合出新的观点、新的作品。深厚的文化积淀、批判性思维和独特的创意,会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因为你拥有的只是素材,能否烹饪出美味佳肴,全靠厨师的本事。
Part 03
虚拟和现实的世界会深度重叠
最后一点猜想,是关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它可能不会是一个我们“进去”和“出来”的平行世界,而是会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深度重叠、交织在一起。
这种重叠会比我们现在想象的更深入。比如,你走进圆明园的废墟,眼前的设备可以瞬间在原地重建起它辉煌时期的景象,你可以“看到”大水法的喷泉涌动,甚至可以“遇到”同样在这个虚拟场景中游览的、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大家能即时交流感受。一段历史就这样完整地“叠加”在现实空间里。
再比如,一场重要的学术讲座或一场音乐会,可以在一个虚拟的“全球广场”同时容纳数百万人,每个人都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你不再是盯着屏幕上的小窗口,而是感觉自己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化身”坐在一起。
到那时,我们可能无法严格区分“纯现实生活”和“纯虚拟生活”。你上午可能在真实的办公室处理工作,下午就可以“切换”到虚拟的南极科考站进行一场沉浸式考察。我们不再是“上线”或“下线”,而是随时在现实和虚拟之间无缝切换。 虚拟不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增强、注释和扩展现实。
那么,我们的孩子,可能就不是如何“抵制”虚拟世界,而是如何在这种深度虚实交织的环境里,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判断力和真实的感受力,如何利用虚拟世界来更好地理解历史、连接全球、创造新的体验,同时又能安心地感受现实世界的风吹草动。
最后说两句:
这些猜想,纯粹是我个人的胡思乱想。但我想,无论未来如何变化,有些东西是不会过时的:比如保持好奇、持续思考、拥有整合信息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以及一颗能安于当下、感受真实世界的心。
这么一想,面对未来,反而没那么焦虑了。我们现在对孩子最大的期盼还是:平安、健康。
![]()
我邀请拿云妈妈来咱公号做些分享,就是因为我属于认真有余,创意不足的那种人,而她所喜欢和擅长的方向,恰巧是我最缺的点,和她的沟通过程,总会让我得到很多启发。
今天这篇是朋友间的胡思乱想,但我很喜欢,可能很多读者会认为无用,但在我心里,很多时候,无用或许才是大用。人的规划中永远不会出现自己认知外的东西,就像平时坐马车没见过汽车的人,大概率有理想,也是想造出一辆更快的马车,而在那个世界造出汽车的人,可能是真正拥有创造力的天才,也可能是从各种途径拓展了自己认知的人。
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多规划就是大人在做,所以,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多关注孩子底层能力的培养,而非复制适用于过去二十年的成功路径,避免用最大的力气往最偏的方向上跑,可能就是我邀请拿云妈妈来咱公号写专栏,最大的价值。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够拥有保持好奇、持续思考、拥有整合信息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以及一颗能安于当下、感受真实世界的心。
Read More
育儿干货I好物分享I诚意满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