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家训》里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40岁,是一个人寿命的的分水岭。
在这之前,身体健康的基础,是父母给的;在这之后,身体健康的底子,是自己积累的。
那些活到90岁的人,并非是基因异于常人。
而是从40岁开始就妥善保养自己的身体,不做这3件事。
![]()
1、不透支身体
《黄帝内经》有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且行动能力不衰退。
如今的人,年龄刚到五十岁就动作衰弱。
这并非时代差异造成,而是现代人过度劳累,透支了身体的健康。
物理学家杨振宁,活到103岁高龄。
他的作息,堪称“精准到分的生物钟”。
每工作一小时,就会起身散步十分钟。
让身体得以放松,以保持高效的研究状态。
年轻时在普林斯顿求学,美国学界盛行熬夜攻关,他仍坚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同事奥本海默笑他“比钟表还准时”,他却回应“物理研究需要清醒头脑,熬夜是透支未来的笨办法”。
即便是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应酬陡然增多。
他也会提前离场,绝不打乱就寝节奏。
晚年固定每晚10点50分上床,清晨6点50分起床,中午在沙发上小憩25分钟。
19年来,作息误差不超30分钟,刚好契合人体黄金睡眠节律。
到了一定年纪,才会明白:生命无价,健康可贵。
保持规律的饮食,三餐有序;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作息。
无论工作再累、生活再忙,都要保养好身体。
不过度消耗健康,才是真正的富有。
![]()
2、不无效社交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一向远离社交和应酬。
他曾自作《陋室铭》,称自家住处“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
对于没有实质意义的社交活动,他倾向于回避,不愿让这些事务挤占自己读书、思考和工作的时间。
在美国华尔街工作时,经人介绍结识了爱因斯坦。
尽管爱因斯坦是科学界的泰斗,但周有光并未刻意经营这段关系。
而是认为二人专业领域不同,和爱因斯坦的对话“没有多少学术价值”。
周有光在学术生涯中始终保持专注,较少参与无实际意义的聚会或社交活动。
他晚年居于北京的小书房,生活简朴,谢绝了许多应酬邀约,一心投入语言学研究和思考。
他更愿意将时间花在撰写文章、修改著作上,而不是周旋于各种热闹却无价值的社交场合之中。
很多人一直都在追求高朋满座,但其实朋友贵精不贵多。
与其把精力浪费在无效社交,不如花心思过好自己的生活。
![]()
3、不情绪内耗
少帅张学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36岁前,他是呼风唤雨的“少帅”,手握东北军重兵;
36岁后,西安事变落幕,他从权力顶峰跌入长达半世纪的软禁生涯。
最初几年,他也曾夜夜难眠,愧疚于东北军离散,纠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甚至动过自我了结的念头。
软禁岁月里,他摸索出了一套“大笑养生法”,让内耗无处滋生:
每日清晨6点,张学良准时起床登山。
来到山顶,他会用力吐出全身浊气,同时让身体不断放松。
然后对着群山发出笑声,将体内气体排空。
笑的过程中,张学良会暗示自己将烦恼全部笑出去。
连续大笑三次,然后放松片刻,待身心恢复宁静。
他说: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要让自己快乐。
想快乐,就要把心胸放宽,不要想烦恼的事。
心胸放宽了、身体松弛了,才能由衷地发出笑声。
父亲张作霖被日军炸死的血海深仇,曾是他心中的一根刺。
通过大笑,他想通:“恨一个人是在惩罚自己。”
不再执着于报复,而是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要的是未来”。
就连对软禁自己的人,他也选择原谅。
不是纵容,而是不愿让恩怨成为精神枷锁,耗损自己的余生。
当你保持宽广的胸怀,不瞎想、不乱猜。
心态自然年轻,寿命也会随之增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