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24 日以色列和伊朗正式停火生效后,各方围绕战场成果的表态呈现鲜明对立。
伊朗被动防御组织负责人戈拉姆雷扎・贾拉利准将在 6 月 24 日后的采访中明确表示,该国几乎所有地下及山体导弹设施均完好无损。
未出现特殊问题,地下导弹基地及仓库在以色列军事侵略期间均未受损。
与此同时,美国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冲突中美军为抵御伊朗弹道导弹齐射,发射了逾 100 枚可能高达 150 枚的 “萨德” 导弹,这一数量占美国该型拦截器库存的约四分之一。
美国共部署七套 “萨德” 系统,其中两套在此次冲突中投入协助以色列使用,一边是 “毫发无损” 的设施宣言,一边是消耗巨大的拦截数据,勾勒出这场短暂战争的复杂图景。
导弹能力的两种叙事
以色列特拉维夫方面曾宣称,侵略期间摧毁了伊朗部分导弹能力,但这一说法遭到伊朗军方的直接反驳。
伊朗指挥官穆罕默德・雷扎・纳格迪准将在停火前的表态中强硬回应,称伊朗的导弹连一丝划痕都没有,导弹能力完全未受损,同时强调伊朗已对以色列的军事侵略作出相应反击。
从实际行动来看,伊朗的反击确实触及关键目标。
![]()
其武装部队不仅打击了以色列 “被占领土” 上的战略目标,还对位于卡塔尔的乌代德空军基地实施了打击,该基地是美国在西亚地区最大的军事基地。
这种反击力度从侧面印证了伊朗导弹系统仍具备有效运作能力,与以色列的 “摧毁论” 形成明显反差。
这里能看出,现代战争中 “战场真相” 往往被各方叙事包裹。
以色列需要通过 “摧毁对手能力” 来证明军事行动的价值,而伊朗则必须强调 “战力完好” 以维持威慑力,双方的说法都服务于各自的战略需求。
但美军消耗 150 枚 “萨德” 导弹的事实,客观反映出伊朗导弹突击的强度,这或许是比双方言辞更真实的战力参照。
美国角色
美国在这场 12 天的冲突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伊朗方面明确指责美国介入战争,称其轰炸了伊朗三处核设施,此举严重违反国际法。
据公开信息,美军在 6 月 22 日实施了 “午夜之锤” 打击行动,动用 7 架 B-2 轰炸机对福尔道、纳坦兹核设施投下 14 枚钻地弹,还对伊斯法罕核设施发射了战斧导弹。
军事介入的背后是巨大的装备消耗。
![]()
美军发射的 150 枚 “萨德” 导弹占其库存的四分之一,这种高端拦截弹的大量消耗可能影响美国在其他地区的防空部署。
有分析认为,美国的库存消耗暴露了其防空系统在应对大规模弹道导弹齐射时的压力,即便技术先进,也难以承受持续的饱和攻击。
这种消耗也让美国的战略处境更微妙。
![]()
一方面要支持盟友以色列,另一方面又需权衡自身装备储备,这种矛盾可能会影响其未来在地区冲突中的介入力度。
毕竟高端武器库存的补充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时间,短期內很难快速恢复到冲突前的水平。
伊朗的持久战姿态
面对以色列的袭击和美国的介入,伊朗展现出长期对抗的准备。
伊朗少将穆罕默德・雷扎伊明确表示,该国在以色列袭击后已经做好了打一场为期两个月战争的准备,战争策略是通过合理调度,逐步实施更有效更具毁灭性的打击。
![]()
这种姿态并非空穴来风,贾拉利在采访中进一步放出狠话,称伊朗正准备在未来遭遇重复侵略时,对美国和以色列实施 “更沉重的打击”。
停火后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也公开表示,以色列的重要设施遭受重创,敌人妄图摧毁伊朗核设施的阴谋彻底失败。
从这些表态能看出,伊朗在停火后并未放松戒备,反而在强化战争准备和战略威慑,这种 “以战止战” 的思路,既是对此次冲突的回应,也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侵略的预警。
对于伊朗来说,保持军事威慑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手段,尤其是在核设施遭袭、人员伤亡惨重的背景下,强硬姿态成为必然选择。
结语
这场 12 天的冲突虽已停火,但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150 枚 “萨德” 拦截弹的呼啸声与伊朗 “毫发无损” 的宣称,共同构成了战后博弈的起点。
![]()
以色列宣称削弱伊朗导弹和核能力,伊朗则强调战力完好并做好持久作战准备,美国夹在中间面临库存消耗与战略平衡的难题。
停火协议本身的脆弱性更凸显了局势的不确定性,这只是一份口头协定,缺乏正式文件支撑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加上双方根深蒂固的敌意,擦枪走火的风险始终存在。
地下的导弹或许暂时静默,但地上的言辞交锋和军事准备从未停止,新一轮威慑与反威慑的序幕已经拉开,地区安全局势仍面临诸多挑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