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兴业研究
![]()
![]()
![]()
ESG,市值管理,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双碳战略的双重推动下,ESG已从单纯的社会责任范畴,转变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生要素。2024年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也正式把企业可持续发展纳入市值管理制度框架。
企业ESG绩效通过风险与机遇两条路径影响企业内在价值,而从企业内在价值再到企业市值,ESG主要通过ESG评级和ESG舆情两条传导路径形成对企业市值的影响:
一方面,ESG评级作为结构化量化信息,通过风险感知-资本配置-估值反馈路径作用于市值,其中环境维度主导收益差异、社会维度增强抗风险能力、治理维度稳定资本结构,多项实证研究证实评级变动与股价表现显著相关;
另一方面,ESG舆情作为非结构化情绪信号,通过信号传递-声誉放大-市场反应链条产生影响,正面舆情能强化投资者信任、提升估值稳定性,负面舆情则可能引发市值短期波动,而媒介策略是两者传导的关键中介。
当前部分企业将ESG视为合规附属或形象工程;数据治理薄弱,存在指标口径不统一、信息缺乏验证等问题;企业与资本市场间存在认知偏差,缺乏统一评价体系。对此,建议企业需实现从合规导向到价值导向的理念升级,通过标准化数据治理、多元化沟通机制、ESG与绩效激励绑定等举措,将 ESG优势转化为资本市场认可的价值增量。未来,随着信息披露规范化、数据治理智能化与评价体系统一化的推进,ESG将深度融入企业战略决策与资本市场生态,成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与资本市场长期稳健运行的关键支撑。
一、为何将ESG纳入市值管理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渗透全球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ESG绩效已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指标。随着气候变化应对、社会公平保障、公司治理优化等议题持续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企业的ESG绩效不再局限于社会责任履行与品牌形象塑造的范畴,更成为影响其长期核心竞争力构建与资本市场估值定价的关键变量。尤其在中国“双碳”目标推进与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深化的宏观语境下,ESG已从前期的理念倡导阶段,全面转向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生要素,其水平也日益成为资本市场与利益相关方评估企业综合价值、判断发展韧性的重要维度,为企业市值管理提供了更具可持续性的价值锚点。
1.1 ESG绩效与市场评价
企业ESG绩效是指企业在环境、社会与治理三个维度的实际经营行为与结果,体现企业在履行环境责任、承担社会义务与完善治理结构方面的真实水平。ESG绩效通常通过量化指标衡量,例如碳排放强度、员工多样性比例、董事会独立性、ESG披露完整性等。换言之,ESG绩效属于企业内部的“行为与结果层面”,是企业战略执行与管理实践的客观产出。
与之相应,围绕ESG绩效形成的市场反馈则是企业ESG绩效的外部呈现形式,即企业在公开市场的ESG评价,当前在资本市场主要通过ESG评级结果与ESG舆情形象两条路径被外部主体感知与反馈。可以说,ESG绩效是企业ESG行为的内在实质,而ESG评价是其外部信号与市场反馈——绩效决定评价的基础,评价影响绩效的感知,二者共同构成企业可持续竞争力在资本市场中被识别与定价的完整链条。
![]()
ESG评级主要反映企业内部治理体系的完善程度、环境管理与社会责任履行的客观水平,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量化体现;ESG舆情则反映企业在公众舆论与媒体报道中的ESG形象与社会认知状态,主要来源于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研究评论等非结构化信息。相较于评级表现,舆情表现更具动态性与情绪导向,能实时反映市场对企业ESG行为的反应与态度——正面舆情有助于提升企业声誉与投资者信心,而负面舆情可能引发声誉风险与市值波动。
![]()
1.2 ESG纳入市值管理的背景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张济建、苗晴 2010)认为:“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与合规的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市值管理是一种综合性战略管理活动,贯穿于公司经营、融资与治理全过程。从内涵上看,市值管理不仅包括对公司内在价值的提升(如提高盈利能力、优化资产结构、完善治理体系),也涵盖对资本市场外部定价的优化(如提升信息透明度、维护投资者关系、合理运用资本工具)。总体而言,市值管理最终目标是通过经营手段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场信任度和投资者预期。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功能不断完善,市值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得到监管层的正式确认。与此同时,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监管层不断强化对上市公司质量与市值管理的要求。2024年11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以下简称《指引》),旨在引导上市公司关注自身投资价值,切实提升投资者回报。此项新规的推出,标志着市值管理从上市公司的自发探索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成为上市公司必须重视的“必修课”。《指引》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市值管理定义与目标,压实董事会、高管及控股股东责任,要求主要指数成分股公司制定市值管理制度、长期破净公司披露估值提升计划,并严格禁止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为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指引》出台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回应实践中部分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未合理反映、影响投资者信心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既引导上市公司牢固树立以投资者为本的意识,聚焦主业提升质量与投资价值;又通过明确合规边界规范市值管理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
随着“双碳”目标与可持续金融体系的建设,可持续发展已从理念倡导上升为中国企业战略管理与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ESG绩效正在成为投资者判断其长期价值、社会形象与稳健程度的重要依据[1]。《指引》也顺应市场发展明确提出:“董事会在建立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体系时,薪酬水平应当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相匹配”(《指引》第四条)。这一政策导向标志着ESG已被正式纳入市值管理的制度框架,成为企业实现市值稳健增长与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
国务院国资委2024年12月发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国资发产权规〔2024〕100号)明确要求全面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完善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管理体系,高水平编制并披露ESG相关报告,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示范作用。
二、从ESG绩效到企业市值
探讨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作用机制,已成为学术界、监管层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从长远价值的角度来看,ESG绩效与企业财务状况、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息息相关,是评判企业业绩表现的重要先行表征。从投资学的角度看,企业价值可分为账面价值、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账面价值通常所指的就是企业的净资产——账面价值越大,代表着过去越成功,但资本市场喜欢的不是当期而是预期。因此企业管理层在关注账面价值的前提下,还必须重视企业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又称为非使用价值(Non Use Value,NUV),指的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存续时间内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内在价值对于资本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企业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是公司估值的基础,是评估投资和判断企业吸引力的核心手段。市场价值指的是企业整体出售可能取得的价格,也就是所谓的市值——对于股份公司来讲等于该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总数乘以股票价格的乘积,实质上就是资本市场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认可程度[2]。
2.1 ESG绩效与企业内在价值
2.1.1 ESG行动与企业经营
1)环境(Environmental)维度
在气候行动与资源管理领域:上市公司如果积极开展碳排放管理(范围1/2/3),可降低碳足迹以应对碳关税(如欧盟 CBAM)、生态环境处罚等政策风险,同时通过能效提升降低能源成本。而在资源利用端,上市公司通过积极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如余热回收、水资源循环等,可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同时提升品牌环保形象。
在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领域:上市公司的废水 / 废气达标率直接影响合规风险,超标排放可能导致工厂停工或声誉危机。例如,化工企业若废水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社区抵制与监管处罚。而上市公司如果忽视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则可能面临法律诉讼或市场准入限制。
2)社会(Social)维度
在员工权益与职业健康领域:多元化与包容性一直是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和谐、包容的员工团队往往创新能力更强,流失率更低。此外,员工的身心健康也与上市公司的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定期体检福利、心理健康辅导等可降低企业运行事故率进而可减少停工损失,最终提升员工忠诚度、公司活力和长期竞争力。
在负责任供应链与社区贡献领域:当前,供应链的ESG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工或环保问题可能导致订单中断,反之可增强供应链韧性。而对于上市公司特别是出海企业而言,社区贡献与公益活动如参与乡村振兴、抗疫支援、社区招聘等可提升品牌美誉度,吸引消费者支持。
3)治理(Governance)维度
在董监高决策机制领域:上市公司运营对董事会成员的独立性与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总体而言独立董事占比高的董事会能有效监督管理层,降低代理风险。与此同时,部分领先上市公司开始尝试将高管薪酬与ESG绩效挂钩,如碳排放下降目标、员工满意度提升等,可以激励企业的长期可持续行为。
在合规与风险管理领域:企业如果积极开展合规经营,重视反腐败与商业伦理,可有效避免法律诉讼与声誉损失。
在股东权利和披露领域:企业如果重视保障中小股东投票权,提升分红政策和信息披露透明度,可增强投资者信任,降低融资成本。
2.1.2 ESG绩效与内在价值传导
总的来说,ESG绩效已经从锦上添花的软性指标演变为直接影响公司内在价值的核心要素。企业的ESG行为和相应的绩效,主要通过有效降低风险、提升未来现金流的确定性与增长潜力两条传导途径,最终转化为更高的公司内在价值。
1)风险缓释:提升现金流的确定性
内在价值是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而不确定性(风险)是折现率的关键组成部分。前文提到,企业ESG行动能显著降低多种风险:
① 环境(E)风险:有效管理碳排放、污染和资源消耗,有助于规避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带来的罚款、停产或碳税成本,避免资产搁浅风险;
② 社会(S)风险:保障员工权益、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维护和谐的社区关系,能够减少劳资纠纷、生产事故和项目延期风险,保护公司声誉;
③ 治理(G)风险:健全的董事会结构、反腐败措施和透明的信息披露,能够防止内幕交易、财务造假等丑闻,避免公司价值因治理危机而瞬间崩塌。
传导机制:降低ESG风险→增强未来现金流的可预测性→降低折现率→内在价值提升。
2)机遇扩张:提升现金流的增长潜力
除了帮助上市公司有效应对风险,ESG更是效率和竞争力的源泉,能直接创造收入和节约成本:
① 驱动创新与开拓市场:对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催生了巨大的新市场。例如致力于绿色创新(如新能源、节能技术)的公司能抓住新的增长点;
② 优化运营成本:投资能源效率、水资源管理和循环经济,能直接减少长期的公用事业费用和原材料成本;
③ 吸引人才与提升生产率: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包容性文化的公司,更能吸引、激励和留住顶尖人才,降低员工流失率,提升生产效率;
④ 增强供应链韧性:对供应链进行ESG尽职调查,可以避免因供应商的ESG失误(如环保丑闻、劳工问题)而导致的供应链中断,确保业务连续性;
传导机制:收入增加 + 成本降低 + 效率提升→扩大未来预期自由现金流体量→内在价值提升。
![]()
2.2 从企业内在价值到企业市值
企业在环境、社会与治理领域的实际经营绩效对企业内在价值的影响,而从企业内在价值再到企业市值,则通过ESG评级和ESG舆情两个外部认知维度被资本市场感知和传递——前者是第三方评级机构基于企业披露信息与量化指标体系形成的综合评分,代表了市场对企业ESG绩效的系统化评估;后者则反映社会公众与媒体对企业ESG行为的情绪反馈与声誉认知,体现出非结构化信息在投资者心理与市场预期中的传播作用,两者共同构成了企业ESG绩效的外部信号体系并最终反映在企业市值。
2.2.1 ESG评级的市值传导机制
投资机构将ESG纳入估值与风险管理体系,进而引发学术界对ESG评级表现与企业市值关系的广泛研究。Gibson et al.(2021)从评级分歧角度切入,发现股票收益与ESG评级差异程度呈显著正相关(Brandon, Krueger, and Schmidt 2021):评级分歧较高的企业往往承担更高的风险溢价,其中环境维度的分歧效应尤为突出,表明市场对环境绩效的不确定性感知会直接影响资产定价。Shanaev and Ghimire(2022)进一步验证了ESG评级变动与资本市场表现之间的风险因子效应(Shanaev and Ghimire 2022):ESG评级上升通常伴随股票收益率上升,评级下降则导致收益下滑,说明评级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刻画市场风险预期并引导投资者行为。Luo(2022)的研究发现ESG得分与股票收益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方向性结果有所不同(Luo 2022):低ESG评级企业的短期超额收益更多源于流动性与风险补偿,而高ESG评级企业在长期表现上具有更强的稳健性。Teti et al.(2023)通过基于ESG评分构建多空投资组合,实证发现高ESG评级组合在危机情境下的风险调整收益显著优于低ESG评级组合,说明ESG因素在市场波动期具备价值稳定效应(Teti, Dallocchio, and L'Erario 2023)。
综合既有文献可以发现,ESG评级表现通过“风险感知→资本配置→估值反馈”的路径作用于企业市值管理。评级的变动不仅传递出企业在可持续治理与风险控制方面的动态信号,还影响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稳定性与资本成本的预期,从而引发市场定价的调整。评级上升意味着信息透明度提高、治理改进或社会责任强化,投资者会下调风险溢价,推动股价上涨;评级下降则释放负面信号,投资者提高风险补偿要求,引发估值收缩。这一机制体现了ESG评级在资本市场中作为“非财务信号”的定价功能。
从细分维度看,ESG评级在环境、社会、治理三方面对企业市场价值的传导机制存在差异:
(1)环境维度:风险溢价
环境绩效反映企业在节能减排、碳管理、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合规与创新水平,是市场评估其长期经营稳定性的重要依据。高E评级企业通过降低环境事故概率与政策处罚风险,减少经营波动;同时在绿色信贷、碳资产和绿色供应链中具备先发优势。研究发现,环境绩效良好的企业通常风险溢价较低,融资成本下降,形成“绿色溢价”效应(Krüger 2015)。但当评级机构间对环境数据口径不一致或披露不充分时,投资者会提高风险补偿要求,导致短期内估值波动(Gibson et al., 2021)。因此,E维度通过减少信息不确定性与环境风险暴露影响资本成本与风险定价。
(2)社会维度:声誉与信任
社会绩效体现企业与员工、供应商、客户及社区的关系管理水平。高S评级意味着企业具备良好的劳工保障、产品责任和社会投入机制,能有效降低社会舆论与信任危机风险。研究表明,社会责任履行提升了投资者与消费者的信任预期,在危机时期具有显著的“声誉护盾效应”(Lins, Servaes, and Tamayo 2017)。高S评级企业的股价下行弹性较低,市值波动更小,从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与市场韧性。
(3)治理维度:透明与约束
治理评级主要衡量公司治理结构、股东权责与信息披露质量。高G评级企业能够通过强化内部控制、提升透明度与防范代理问题来降低财务舞弊风险和系统性波动。研究指出,良好的治理质量可显著降低资本成本,提高企业估值的稳定性(Cremers and Ferrell 2014)。治理机制通过约束管理层道德风险、改善信息披露与审计质量,增强投资者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识别度,从而实现市值的稳健增长。
![]()
总体而言,环境维度主要通过风险溢价机制影响收益差异;社会维度通过声誉与信任机制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与估值稳定性;治理维度通过透明与约束机制降低资本成本与市场波动,三者共同构成ESG评级表现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传导路径。
2.2.2 ESG舆情的市值中介效应
企业的信息披露关乎复杂主体和利益相关方,企业主导的舆情介入可以调控信息披露以平衡多方利益,提高自身的市场曝光度和市场影响力,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减少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达成企业价值提升的目的。而媒体主导的舆情能够提升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发展道路的认同感,获得更多的外部舆论支持,媒体的积极宣传能够提升企业的曝光度,放大ESG信息披露对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媒体的负面报道虽能促进信息披露与外部监督,但也可能引发舆论压力,阻碍企业市值的提升。
在资本市场中,媒体舆论是ESG绩效传导机制的重要中介,其传播方向和内容特征决定了ESG绩效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方向与强度。具体而言,正面ESG舆情事件通常能够强化投资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信心,增强市场主体对企业长期价值的认同。当企业主动披露环境治理、社会责任履行或公司治理优化等积极信息时,媒体的广泛传播不仅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与品牌美誉度,还能促进资本市场对企业内在价值的重新定价。正面舆情通过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降低信息不对称和融资成本、增强投资者信任,从而提升企业股价表现与市值稳定性。此外,积极的ESG传播还能在外部冲击中发挥缓冲效应,提升企业的抗风险与估值修复能力。
负面ESG舆情事件则可能成为企业价值受损的重要诱因。当媒体曝光企业在环境污染、劳工权益侵犯、治理违规等方面的负面行为时,社会公众与投资者会迅速调整对企业风险的认知预期,引发股价下跌与市值缩水。虽然负面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外部监督、敦促企业改进信息披露与治理结构,但舆论压力也可能带来声誉损失、融资约束加剧及市场信任削弱等后果,尤其对中小型企业而言,其恢复能力较弱,负面冲击更具持久性。与此同时,若媒体过度渲染负面信息,可能导致市场过度反应,使得企业价值偏离其基本面。
具体而言,正面ESG舆情通过双重机制推动企业市场价值提升(Tan, Yan, and Chen 2025):一是信号传递机制,向资本市场清晰传递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风险管控水平的积极信号,帮助投资者更准确判断企业长期价值;二是声誉放大机制,依托舆论传播强化企业在利益相关方中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巩固品牌溢价与市场信任基础。与之相对,负面ESG舆情则通过外部监督与舆论约束的复合机制发挥作用:虽能倒逼企业正视ESG短板、规范经营行为,推动行业整体ESG实践水平提升,但短期内易引发市场恐慌情绪,导致投资者避险行为增加,给企业带来阶段性估值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ESG行为往往并非直接作用于市场价值,其影响需通过媒介策略这一关键中介变量实现传导。从实践来看,高ESG绩效水平企业更倾向于采取积极主动的媒介传播策略:一方面通过系统化披露ESG关键信息(如环境减排数据、社会责任投入、治理结构优化成果),保障信息透明度与完整性;另一方面借助与权威媒体合作、参与行业ESG交流等方式,主动构建正面舆论场,让市场充分认知其ESG价值。这种正面ESG舆情在资本市场中扮演“声誉放大器”角色——不仅能显著提升企业在投资者群体中的信任度与品牌美誉度,还能通过改善市场预期、降低融资成本(如债券利率优惠、股权融资溢价),同步增强企业估值韧性与抗风险能力。反观低ESG绩效水平企业,其媒介策略多呈现保守特征:或因ESG实践成果不足而减少信息披露,或缺乏专业传播规划难以有效传递价值,导致即便存在部分ESG投入,也难以转化为资本市场认可的价值增量。进一步分析可见,ESG媒介策略的中介效应存在显著的正负舆情差异:正面舆情通过增强投资者信心、优化外部信息环境,直接推动企业市值稳步上升;负面舆情虽能发挥外部监督效能、敦促企业整改,但短期内会放大市场悲观预期,引发股价异常波动甚至市值阶段性下滑。
总体而言,媒介舆论在ESG绩效表现与企业市场价值之间,实则发挥着价值放大与风险调节的双重作用。对企业而言,制定并执行高质量的ESG媒介策略,既是将 ESG 绩效优势转化为资本市场认同的核心路径,也是实现企业市场价值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
![]()
2.3 ESG对市值影响的传导机制总结
综合来看,从ESG到影响企业市值的传导路径和机制可以总结为:企业的ESG绩效,主要通过有效降低风险、提升未来现金流的确定性与增长潜力(即风险与机遇)两条传导途径,直接作用于企业内在价值;而从企业价值再最终间接作用于企业市值,则主要通过基于企业ESG绩效形成的ESG评级与ESG舆情两种形式作用于企业市值。
![]()
ESG评级属于基于标准化指标与第三方评估体系的结构化量化信息,强调长期性、稳定性与可比性,其传导路径主要体现为“风险感知—资本配置—估值反馈”链条。ESG评级的变动向市场传递出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层面的动态信号,进而影响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稳定性与资本成本的预期,从而引发风险溢价与估值的调整。ESG评级上升通常意味着信息透明度与治理质量提升,投资者据此下调风险溢价、扩大资本配置,推动市值增长;ESG评级下降则释放负面信号,引发市场避险行为与估值收缩。总体来看,ESG评级机制以理性预期和风险定价为核心,信息传导相对缓慢但影响持久,在资本市场中承担着长期价值识别与风险定价的功能。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ESG舆情表现属于由媒体报道、公众讨论与社会认知共同构成的非结构化感知信息,具有短期性、高频性与情绪性特征,其传导路径更多体现为“信号传递—声誉放大—市场反应”的链条。正面舆情通过强化企业可持续形象与社会信任,发挥信号传递与声誉放大双重机制作用,快速提升投资者信心与市场预期,从而推动股价上行与市值稳定;负面舆情则通过外部监督与舆论约束机制倒逼企业改进ESG实践,虽有治理促进效应,但短期内易引发市场情绪波动与估值下滑。相较于评级机制,舆情机制更依赖市场心理与传播效应,传导速度快、反馈强度高但持续性有限。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企业ESG评级表现和ESG舆情表现不是完全互相独立的,两者也会互相影响:例如企业ESG评级上调会带来短期正面舆情,而重大负面ESG舆情则会导致ESG评级下调并锁定一段时间。总之,ESG评级与舆情共同构成了企业ESG表现影响市值的理性评估与情绪反射的双传导通道——ESG评级提供稳健的长期价值信号,ESG舆情则放大即时市场认知。
三、企业ESG市值管理案例研究
某中国大型矿业上市公司(下称“该公司”)早年因不重视ESG管理,导致ESG绩效水平长期较低,继而导致矿山开采污染、尾矿库安全隐患、社区纠纷、信息披露不充分等负面舆情事件频发,在资本市场备受风险折扣,股价长期处于低位。
自2021年起,该公司将ESG管理提升至战略高度,成立ESG管理委员会,系统推进环境减排、尾矿治理、安全健康管理、供应链责任机制、治理结构优化及信息披露透明化。在环境维度,公司开展清洁能源替代、关闭高污染厂区、降低碳强度;在社会维度,该公司强化员工安全、完善社区关系、提升品牌舆论形象;在治理维度,公司优化股东架构、增强内控审计、按期发布ESG报告并取得评级机构升级。随着上述举措落地,市场对其经营风险的预期显著改善,投资者逐步降低其风险溢价、给予更高估值,该公司股价从低迷区间稳步回升,多数额外利好叠加下市值突破高位;同时,绿色融资工具等入口改善也反向支持其资本成本下降及估值提升。
![]()
1)ESG缺位阶段:该公司在2010年曾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尾矿库泄漏、酸性废水排放)导致舆情严重、监管处罚和投资者信心大幅下降。在此后若干年,公司股价长期承压,市值一直处于相对低位。有环保组织指出该公司在欧洲某地涉嫌未经当地同意、未取得适当许可而开展活动,导致当地环境污染。此外,有关该公司在南美矿区非法采矿、暴力袭击等安全和社会责任问题也频繁见诸报端。
2)治理转型阶段:2021年3月20日发布《2020年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该报告引用了国际通行的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标准核心选项,反映该公司“将环境、社会与治理纳入企业战略规划”“建立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ESG)委员会”等机制。该公司在2024年发布了首份按照IFRS S1标准编制的ESG报告。在环境管理方面,该公司积极推动“低碳未来”战略,其2024年可开采铜产量达1.07百万吨、金产量达73吨,显示其生产规模和资源保障能力提升。该公司公布了“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培训”计划,对旗下规划线、各分支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ESG工作实践的培训。在官网可持续发展专栏中,该公司将ESG纳入其“战略与可持续发展”路径中,并明确推进全球矿产材料向低碳未来转型的使命。
3)市值修复阶段:随着治理改善成果显现,该公司多次被评级机构或资金方提及其风险控制、绿色矿山能力增强。该公司于2025年5月16日首次入选财富杂志“中国ESG影响力榜2025”,官方称该入选体现其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与社区参与方面的显著努力。该公司还被授予“2025中国 ESG Leader”标识,由国内评级机构颁发,表彰其在环境、社会与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领先地位。在其可持续发展公告中,该公司提出将在全球范围内建设更多可再生能源项目,如在其矿山及冶炼厂点开发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设施,以支持能源转型。该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财报中披露:截至2025年中,其铜产量同比增长逾9%,生产效率提升,反映其在资源利用、运营效率与绿色生产方面取得进展。相应地,该公司股价也在近几年从低位区间开始逐步回升,并在绿色转型、并购及市场信心提升时期加速上涨并迎来市值历史新高。
总结来看,该案例清晰体现:ESG治理改善→ESG绩效水平提升→市场信号传递与声誉提升→风险溢价下降与投资者信任增强→股价同步提升。
四、总结与建议
尽管ESG在市值管理中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仍面临理念认知滞后与数据治理能力不足等多重挑战。部分企业仍将ESG视为外部合规披露或品牌建设的附属活动,未能真正将其嵌入核心战略与价值创造体系之中。这种被动披露式的管理模式导致ESG信息缺乏战略深度,难以成为资本市场有效定价的依据。同时,ESG数据管理体系的不完善进一步制约了企业市值管理效能。当前在ESG数据采集、指标核算与信息披露过程中,普遍存在口径不统一、质量参差和缺乏验证等问题,导致数据的可比性、真实性与透明度不足,使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在实践层面,企业与资本市场之间还普遍存在ESG认知偏差。一方面,部分企业仍将ESG视为形象工程或社会责任的延伸内容,未能真正将其融入战略性价值创造与长期资本规划;另一方面,投资者与分析机构在ESG绩效评价标准、权重设定和信息解释上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的衡量体系,削弱了市场对ESG信息的定价效率。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在数据采集、指标定义和披露环节存在碎片化与不一致问题,ESG数据治理能力薄弱,使得企业难以通过透明、可验证的信息向资本市场有效传递价值信号,进而限制了ESG在市值管理中的正向作用发挥。
为破解这些困境,企业必须在认知层面与技术层面同步升级:一方面,应完成从合规导向到价值导向的理念转变,将ESG视为企业市值增长和风险对冲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应夯实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标准化、数字化、可验证的ESG信息管理体系,以数据驱动的方式实现科学决策与精细化市值管理。
传统的市值管理体系以财务绩效为核心,主要包括四类工作:一是内在价值提升,通过改善盈利能力、优化资产结构、降低成本费用来增强企业基本面;二是资本市场沟通,通过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塑造市场预期;三是资本工具运用,包括股份回购、股权激励、再融资等,以调节市场供需和股价表现;四是舆情与监管应对,在资本市场波动中稳定投资者信心。这种模式强调财务信号和短期市场反应,忽视了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维度的长期影响。
随着资本市场价值评估逻辑的转变,企业市值管理正从纯财务导向走向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综合导向。具体而言,上市公司将ESG表现融入市值管理的核心在于形成从战略制定到绩效反馈的动态闭环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资本市场价值创造的有机统一:
1)首先,在战略层面,上市公司需明确ESG在市值管理中的战略定位,明确其作为长期价值创造的重要驱动力,而非单一的社会责任行为。企业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系统纳入公司整体战略规划,确立以长期价值与市场预期协同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线。例如,部分领先上市公司已将碳中和目标、员工多元化战略与创新研发投入等关键指标纳入企业战略蓝图,以此增强资本市场对其长期稳定增长潜力的认可。
2)其次,在组织机制方面,上市公司应建立制度化、系统化的治理架构。董事会应在顶层设计中明确ESG的战略意义与责任边界,将其纳入公司治理体系的核心议程;管理层需负责战略执行与绩效管理,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协同的工作体系。同时,可通过设立ESG委员会、首席可持续官等专职岗位,推动跨部门协作,确保ESG战略在组织内部落地。
3)再次,在执行机制上,企业需将战略目标细化为具体行动路径,将抽象的ESG理念转化为可量化、可评估的实践指标。同时,企业应通过多渠道的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和媒体沟通,积极展示其ESG成果,以提升市场认同与品牌公信力。
4)最后,在评价与反馈机制中,上市公司应构建“ESG绩效—市值表现—战略优化”的内部体系,建立ESG与财务绩效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将ESG成果纳入高管绩效考核与激励体系。
在对外沟通内容与形式上,上市公司应坚持短期成果与长期规划相结合。一方面,要将现有的ESG工作成果积极向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呈现;另一方面,要对公司未来的ESG战略规划做好阐释和引导,让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在ESG方面的发展计划和努力方向有清晰的认知。沟通方式上,要坚持多形式、多渠道并行。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梳理ESG投资者的兴趣和偏好点,有针对性地借助电话会、邮件、策略会、正反向路演等方式强化对外交流。除了在法定媒体定期披露ESG报告,企业还可以在公司官网设置ESG发展模块,将公司在ESG方面的实践、内部制度流程等内容对外公开,方便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公司在ESG方面的总体情况和最新进展,提升投资者对企业的认可度和投资意愿。
在技术层面,上市公司还应建立系统化的ESG数据平台,对ESG信息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管理,完善数据采集、审核与披露流程,引入第三方审计或评级机构以提升信息透明度与可信度,从而增强资本市场对企业ESG表现的信任与定价响应。企业还可通过量化模型和AI智能化分析工具,将ESG绩效与市值变动、风险控制、投资者预期相联动。最终,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基础设施,构建企业级ESG数据库与可视化监测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环境绩效、社会责任和治理结构的动态追踪与预测分析,从而将ESG融入企业战略决策与资本运作全过程,助力市值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
最后,建议上市公司积极开展ESG评级管理。随着ESG理念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上市公司的ESG绩效水平,资本市场也出现了很多针对企业ESG绩效的投资偏好,大多数投资者会将ESG评级作为其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上市公司要重视并积极参与ESG评级活动,通过评级反馈的情况,及时检视在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提升行动。上市公司除了比照ESG评分结果逐一进行校正和改善外,还需要加强与评级机构分析师的沟通,动态反馈企业的一些更新做法,并及时获取评级机构对这些做法的意见,做到信息沟通的双向性、动态性、及时性[3]。
![]()
总结来看,纳入ESG理念后,传统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内涵与边界被重新定义:一是战略前置化,上市公司需在顶层设计中将ESG纳入长期战略目标,将其作为驱动企业市值增长与风险防控的核心要素;二是数据可溯化,上市公司需构建ESG数据治理体系,实现信息采集、监测与披露的标准化、数字化和可验证化;三是沟通多元化,除传统投资者关系外,上市公司还需通过ESG报告、媒体传播、社会责任项目等多渠道展示其可持续价值;四是激励协同化,上市公司需将ESG绩效纳入管理层考核和激励机制,实现以ESG促企业价值的正向循环。相较于传统市值管理模式,纳入ESG的可持续市值管理更注重从战略制定、执行落地到市场反馈的闭环机制建设:上市公司通过环境治理、社会责任与治理优化提升内在质量,以高质量披露与舆情管理传递正面市场信号,从而在资本市场中实现估值修复与价值再定价,实现社会价值与资本价值的协同增长。
![]()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市场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ESG纳入投资决策的考量因素中,也对企业的ESG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关注和积极开展ESG管理工作是企业顺应市场趋势、满足监管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提升市值管理的重要途径。
致谢:浙江大学张昊楠
参考文献:
Brandon, R. G., P. Krueger, and P. S. Schmidt, 2021, ESG Rating Disagreement and Stock Returns,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77, 104-127.
Cremers, M., and A. Ferrell, 2014, Thirty Years of Shareholder Rights and Firm Value, JOURNAL OF FINANCE69, 1167-1196.
Krüger, P., 2015, Corporate goodness and shareholder wealth,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15, 304-329.
Lins, K. V., H. Servaes, and A. Tamayo, 2017, Social Capital, Trust,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Valu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JOURNAL OF FINANCE72, 1785-1823.
Luo, D., 2022, ESG, liquidity, and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 MONEY 78.
Shanaev, S., and B. Ghimire, 2022, When ESG meets AAA: The effect of ESG rating changes on stock returns,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 46.
Tan, W. J., E. H. Yan, and X. H. Chen, 2025, Positive Press, Greener Progress: The Role of ESG Media Reputation in Corporate Energy Innov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33, 5162-5184.
Teti, E., M. Dallocchio, and G. L'Erario, 2023, The impact of ESG tilt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stock portfolios in times of crisis,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 52.
张济建, 苗晴, 2010,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 会计研究, 82-88.
注:
[1]参考资料:腾讯财经,清华大学张健:双碳和ESG关系相辅相成,赋能全球可持续发展[EB/OL], 2025/01/25[2025/10/12], https://mp.weixin.qq.com/s/jGJD04K7myHMSE55FUqTGw
[2]参考资料:马永斌,市值管理与资本实践[EB/OL], 2025/04/10[2025/11/11], https://read.qq.com/read/1022980876/6?source=m_jump
[3]参考资料:董事会杂志:做好ESG:市值管理水平提升新思路[EB/OL], 2025/04/17[2025/10/2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TC5EU4T0530IE6O.htm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