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记者谢莲 编辑胡杰校对刘军
35岁的维尼修斯·弗勒里土生土长于贝伦。这是一个位于巴西北部的小城,被热带雨林环绕,有着“亚马孙雨林门户”之称。他在这里出生、成长、结婚、工作,但他从未想象过,有一天这里会成为巴西的临时首都。
为配合将在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巴西总统卢拉11月4日签署法案,决定在11月11日至21日期间将巴西首都由巴西利亚迁至贝伦。
为气候大会临时迁都,彰显了巴西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承诺,也凸显了巴西要办好COP30的决心——很多人说,这是一场“不容失败”的气候大会。而这也非巴西首次采取类似行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也称“地球峰会”)期间,巴西就曾将首都从巴西利亚临时迁至了里约热内卢。
气候大会来到临时首都贝伦,维尼修斯将此视为一个强烈的变革信号,“贝伦代表着巴西的亚马孙地区,这里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和原住民社区。他们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
他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不管是临时迁都至贝伦,还是为气候大会重新完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这都代表着,“我们被看见了。”而在某种程度上,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讨论也是如此,它需要更多地“被看见”。
当地时间11月10日,COP30正式开幕。大会定于11月21日闭幕,虽然过往经验显示,闭幕时间总会延后数天。而这场凝聚着全球期待的气候大会能否推动落实往届COP作出的承诺,一切都要看未来两周的贝伦。
“在COP30大会上,你们的任务不是互相争斗,而是共同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在开幕式上对来自190多个国家的代表们说。
![]()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10日,巴西帕拉州首府贝伦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开幕。图/IC photo
选择贝伦,是让世界了解亚马孙
2023年5月26日,巴西政府宣布,联合国已正式批准贝伦作为COP30的举办地。贝伦开始进入全球视野。
为什么选择贝伦作为COP30的举办地?对此,巴西总统卢拉的解释是,在他参加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亚马孙总是成为核心话题,“那为什么不在一个位于亚马孙地区的州举办气候变化大会呢?”
亚马孙雨林素有“地球之肺”的美誉,对于调节全球气候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而坐落于亚马孙河流域的贝伦市,被称为通往亚马孙地区的重要门户。它是巴西北部帕拉州的首府,是该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面积大约1059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左右。
30岁的梅丽莎是维尼修斯的妻子,在她的眼中,贝伦是一座非常“多元”的城市:美食、音乐、时尚、自然疗法、宗教和文化传统,以及最美丽的风景和河流,这些让贝伦充满了魅力。
“我认为,贝伦是一座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城市。”她对新京报记者说。如今全球最盛大的一场气候峰会要在贝伦举行,她觉得这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维尼修斯也很开心贝伦能够成为巴西乃至世界的焦点,但他的感受更加复杂。“我对这座城市的感情源于一种反抗精神。”他说,“我为自己是贝伦人而自豪,因为它是巴西最贫穷、最被遗忘的地区。”
![]()
▲贝伦郊区。郭秋萍供图
贝伦始建于1616年,是亚马孙地区的第一个欧洲殖民地,1775年并入巴西。通过出口香料、谷物、水果、橡胶、可可等产品,贝伦在几百年间逐渐成为亚马孙地区最大、最重要的城市。到20世纪50年代,贝伦成为亚马孙地区的贸易中心。
但过去几十年间,位于北部地区的贝伦却逐渐落后。巴西是南美洲最发达的国家,但其内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北部地区,发展相当迟滞。有数据显示,2022年,巴西东北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27%,但GDP只占全国GDP的13.8%左右。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被忽视,无法得到发展。我们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得到的却比南部地区少很多。”维尼修斯希望,此次COP30的召开,能预示着巴西北部地区迎来新的未来。“北部地区居住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和原住民社区,多年来他们一直在为守护属于他们的土地和河流而奋斗,他们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历史。”
贝伦所在的帕拉州拥有多样的原住民族群,且留有许多的文物古迹。据新华社报道,11月5日,在贝伦气候峰会开幕前夕,卢拉在埃米利奥·戈埃尔迪博物馆与前来参会的各国领导人举行了双边会晤。埃米利奥·戈埃尔迪博物馆始建于1866年,是亚马孙地区最古老的科研机构之一。
让世界了解亚马孙,是巴西选择贝伦作为COP30举办地的一个重要原因。11月4日,卢拉在接受采访时说,要保护亚马孙地区,并非要把它变成人类的“禁区”,而是要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够依靠森林谋得生计,将生物多样性的财富转化为能够走向世界的商品。
也是因此,巴西政府决定将首都临时迁至贝伦。根据巴西政府发布的公告,贝伦在11月11日至21日作为临时首都期间,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权力部门均可在此办公,总统及部长签发的所有文件和指令均将签发地改为贝伦。公告说,巴西希望通过临时迁都凸显亚马孙地区在全球环境议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巴西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
“随时可能下雨”的贝伦
如果不是要做一个和COP30相关的项目,郭秋萍大概率不会来到贝伦。
郭秋萍是一家中巴合作企业的员工,大部分时间都在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工作和生活。今年5月,为了推进河海大学和巴西联邦农业大学合作的一个热带雨林保护项目——他们本希望在COP30期间做一个展会,郭秋萍在贝伦待了两个月。
展会最终取消,她在贝伦的生活体验也不是很好。“贝伦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城市,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善,最重要的是,气候非常不稳定。”郭秋萍对新京报记者说,短居贝伦的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会下三四场雨,雨总是又大又急,大概20分钟后雨停了,然后热辣的太阳又出现了。
“每天又热又闷又晒,天气非常极端,让你防不胜防。”郭秋萍说,当地人或许已经习惯这种天气,但她和其他同事都非常不适应。除此之外,贝伦的基础设施不完善,COP30期间的物价更是飞涨,这导致展出成本剧增,他们最终放弃了这个项目。
不适应的不仅是郭秋萍等旅客,还有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贝伦被称为赤道线上最大的城市,终年高温多雨。但在维尼修斯的眼中,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贝伦的气候正变得越来越极端。
![]()
▲巴西帕拉州首府贝伦。维尼修斯·弗勒里 摄
维尼修斯说,在他小的时候,贝伦被称作“每天下午三点都会下雨”的城市,这曾是这座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但从他青少年时期开始,贝伦的雨季变得越来越不规律。“现在,任何时候、任何时刻都有可能下雨。”
维尼修斯记得,以往,在拿撒勒圣像节游行(贝伦市宗教节日,时间为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期间一般都会下雨,但近年来并非都会发生。“更不要说这座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热,这让日常生活很不舒服,尤其是在白天工作时间内。”维尼修斯无奈地说。
也是因此,维尼修斯对于COP30抱有很大期待。一方面,它让贝伦被看见了,也让贝伦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得到了明显改善。“譬如,交通堵塞、文化遗产遗弃、缺乏文化休闲激励等,这些在COP30到来前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维尼修斯说,“我们第一次真正体验到了‘城市权利’。”
但更重要的是,维尼修斯说,贝伦及其背后的亚马孙地区处于气候变化影响的前线,越来越严重的气候危机可能会对亚马孙地区的文化习俗、生存环境、土著文化带来严重的影响。这些都是他希望COP30能够关注并推动解决的问题。
郭秋萍也关注到,普通巴西人也许不会将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这样的词汇挂在嘴边,但气候变化给他们的生活确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影响。尤其是在亚马孙雨林地区,由于雨林砍伐问题严重,土壤逐渐退化,这导致很多农户的可种植面积越来越少。她说,这或许也是巴西希望通过举办COP30让全球关注的一个问题。
某种程度上,贝伦是世界的一个缩影。今年10月,来自23个国家87个机构的160名科学家共同撰写并发布了《全球临界点报告》。报告称,世界已达到第一个气候临界点。而随着全球变暖突破1.5摄氏度的临界阈值,世界正迅速逼近一系列灾难性临界点。
形势极其严峻,全球变暖已成现实,极端天气更是逐渐成为不可预测的常态。据世界气象组织预测,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34至1.41摄氏度,2015年至2034年这20年间的平均升温幅度将达到大约1.44摄氏度。虽然这一升温幅度仍在《巴黎协定》设定的阈值范围内,但已足够警醒人类。
根据《巴黎协定》提出的控温目标,到本世纪末,应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内而努力。
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1月4日发布的《2025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巴黎协定》框架下最新气候承诺仅能小幅缓解本世纪的全球气温上升趋势,世界仍面临气候风险与损害严重加剧的局面。
报告指出,要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如把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或1.5摄氏度,2035年全球温室气体年排放量需较2019年分别削减35%与55%。鉴于所需减排规模之巨、实施时限之紧以及具有挑战性的政治环境,全球气温上升幅度在未来10年内很可能会出现超过1.5摄氏度的情况。
也由此,在11月6日的贝伦气候峰会领导人全体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发出了迫切的警告:“谈判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是落实、落实、再落实的时候了。”
气候大会的“贝伦时间”
如果以大小划分,今年的贝伦COP30无疑是一场“大COP”。
从时间上来看,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第30年,也是《巴黎协定》达成的第10年,更是各缔约方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的关键节点。从地点上来看,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首次在亚马孙地区举行,也是全球性气候大会时隔33年回到巴西。
1992年5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当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其间开放签署这项公约。1994年,公约正式生效,签署的国家近200个。
1995年开始,公约缔约方每年召开一次缔约方会议(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COP),以评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其间,除了2020年因新冠疫情将大会延期至2021年外,每一年的缔约方大会都顺利召开。
![]()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9日,巴西贝伦,一支载有拉丁美洲各地土著代表的船队抵达,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做准备。图/IC photo
多位气候领域观察人士、学者都表示,今年的COP30定位是“落实的大会”。这也是巴西政府一直在向外界传达的信号。
“选择位于亚马孙雨林地区的贝伦市为COP30举办地,卢拉总统是想表明巴西的‘回归’,声明巴西将重新成为气候变化领域的建设性参与者。”早在2024年11月20日,COP30首席执行官、巴西环境与气候变化部气候变化国务秘书安娜·托尼(Ana Toni)在巴库COP29期间接受新京报等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希望COP30成为一个落实的COP。
托尼是全球气候危机的见证者之一,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亲身参与者之一。1992年首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召开时,她就在现场。如今,COP30回到巴西,她还在那里。
在巴库,托尼强调,世界必须加快行动速度、加快减排规模,“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做什么,现在我们需要去做这些事情。我们需要从一届又一届的COP大会中,回到具体需要做的事情上。所以,希望巴西能够推动所有人加快落实。”
为了加速“落实”,东道主巴西准备了满满当当的议程——包括145个独立议题,讨论全球变暖、绿色转型、气候适应以及未能兑现过去承诺等问题;以及一场名为“贝伦气候峰会”的预备活动,为即将到来的COP30谈判提供“政治方向”。
11月6日、7日的贝伦气候峰会结束后,出席峰会的各国领导人和代表团团长共同发布了“关注饥饿、贫困和以人为本的气候行动的《贝伦宣言》”。其间,巴西还正式启动了“永远的热带雨林基金”。
“预热”结束后,COP30也于当地时间11月10日正式开幕。来自世界各地大约5万人涌入贝伦,他们之中,有政府代表、外交官、科学家、公益组织代表、企业代表、青年学生以及媒体记者等。
在贝伦,艰巨的任务正在等待着他们。首先,各缔约方能否提交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也称为NDC3.0,这是弥合排放差距、守住1.5摄氏度温控目标的关键。但截至目前,提交新一版NDC的缔约方仅占三分之一左右。中国于11月3日正式提交《2035年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报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5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若各国全面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承诺,本世纪全球变暖幅度预计将达2.3至2.5摄氏度,而基于现行政策则将达到2.8摄氏度。因此,必须通过更快、更大幅度的温室气体减排来控制气温升幅,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气候风险与损害,并尽可能在2100年前回归1.5摄氏度目标,尽管这将面临巨大挑战。
除了NDC之外,落实新的融资目标、把气候融资的路线图清晰地规划出来,细化国际碳市场机制、把碳市场转化为实地项目,也是本届COP大会期间,主席国巴西需要推动落实的重要议题。
作为“全球南方”国家之一,巴西举办COP30的一个焦点在于公正转型。一位曾多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工作的研究人员指出,发展中国家希望在今年的COP30上建立一个公正转型的工作机制,这也是中方一直试图推动的一个领域。
除此之外,全球适应目标、损失与损害基金、绿色能源转型、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等预计也将成为本届COP大会的焦点议题。只不过,许多观察人士指出,全球地缘政治仍然动荡,多边主义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这让本届大会重要性更加凸显的同时,面临的挑战也更多。
一个重要的变量或许是美国。有分析指出,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初始就第二次退出《巴黎协定》,这对于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极大的冲击。据路透社消息,美国代表团缺席了贝伦COP30,但民主党籍的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新墨西哥州州长格里沙姆预计将前往贝伦参会。
或许也是因此,主席国巴西一直在强调多边主义。COP30主席安德烈·科雷亚·多拉戈在11月8日的公开信中指出,本届气候大会的三个优先事项:加强多边主义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气候机制,将气候机制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实体经济联系起来,加快落实《巴黎协定》。
多拉戈说,在与各方代表团的磋商中,他听到各方对多边主义和《巴黎协定》的“坚定不移的承诺”,人们期望在《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之际,加强气候治理不再仅仅是谈判,而是走向协调落实。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多拉戈强调,各国谈判代表要践行“mutirao”——这是一个源自巴西土著语的词汇,指的是一群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协作。“要么我们主动选择共同改变,要么我们将被迫接受悲剧带来的改变。”多拉戈说,“我们可以改变,但我们必须携手并进。”
维尼修斯希望通过这次大会看到更多的改变,也希望看到巴西与中国有更多的合作。和许多在COP30期间离开贝伦的居民不同,作为摄影师、电影制作人的维尼修斯将一直待在贝伦,其间他将和许多中方人员一起工作。
维尼修斯已经学习了大半年的中文,他说,希望了解中国的发展成就,尤其是中国尊重他人、尊重历史的理念。“我希望有一天能去中国待上几年,为巴西观众制作一些关于中国如何成为值得效仿的榜样的短纪录片。”
值班编辑 王丹妮 古丽
![]()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