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月下摹帖
银潢洗笔夜森森,魏晋风神何处寻?
何事冰轮磨旧墨,要翻古帖写来禽。
"银潢洗笔夜森森,魏晋风神何处寻?"开篇即以恢弘意象破空而来。银河倾泻如墨池,夜色深沉似古宣,诗人执笔问天的姿态,将书法艺术升华为天地间的精神仪式。那森森夜气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黑暗,更是文明长河中无数求道者共同面对的迷雾——魏晋风骨这般高蹈的精神境界,究竟栖身于何处?这个叩问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本能追寻。
"何事冰轮磨旧墨"的设问堪称神来之笔。月亮这位永恒的见证者,竟被想象成研磨古墨的使者。月光与墨色在诗中达成奇妙的互文:清冷的月华如同千年不涸的墨汁,在宣纸般的夜幕上洇染出历史的纹理。这种将自然现象艺术化的处理,暗合中国文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当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草书笔势时,当怀素见夏云奇峰而得狂草神韵时,华夏艺术始终在寻找天地万象与笔墨语言的共鸣点。
![]()
末句"要翻古帖写来禽"陡转亮色。"来禽"典出王羲之《十七帖》中《青李来禽帖》,诗人特意选用这个充满生活趣味的细节,让玄妙的书法追求瞬间接通地气。月轮磨墨不为别的,正是要重现书圣当年书写家常果蔬时的那份从容意趣。这种举重若轻的转折,恰似赵孟頫日书万字仍保留着"写尽八缸水"的童子功,或是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强调的"熟后求生"——最高级的艺术追求,往往藏在最朴素的书写对象里。
全诗四句完成三次精神攀升:从仰望星空的茫然叩问,到与天地共磨墨的庄严仪式,最终回归到具体而微的艺术实践。这种螺旋上升的结构,暗喻着传统文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修行路径。当现代人面对电子屏幕逐渐丧失提笔能力时,诗人以月下摹帖的意象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博物馆里的碑帖拓片,而在于每个夜晚与古人隔空对话时,笔锋划过宣纸的那种战栗与顿悟。
![]()
七绝.婵娟落花
竹里新开一径斜,小庭风物近如家。
谁将桂子香中出,先借婵娟扫落花。
“竹里新开一径斜,小庭风物近如家。”诗的开篇,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在眼前徐徐展开。幽竹丛中,一条新开辟的小径蜿蜒曲折,引领着人们的视线深入这一方静谧的小天地。小庭院里的风物,是那么的熟悉、亲切,仿佛就是心中的家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让人不禁心生向往。那竹林间的小径,或许承载着诗人日常漫步的足迹;那熟悉的小庭风物,或许是诗人心灵的栖息之所,透露出一种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与眷恋。
“谁将桂子香中出”,此句笔锋一转,引入了桂子的香气。那馥郁的桂香,不知从何处飘来,弥漫在空气中,为这宁静的小院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韵味。诗人以一个巧妙的问句,引发读者的遐想,仿佛在这桂香背后,隐藏着一个神秘的使者。桂子,自古以来就象征着美好、高洁,它的香气不仅是一种嗅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在这桂香中,诗人似乎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也感受到了生活中那些细微而美好的存在。
![]()
而“先借婵娟扫落花”则是全诗的神来之笔。婵娟,指代月亮。诗人想象着是月亮借着桂子的香气出现,又仿佛是月亮先借来了这美好的氛围,然后轻轻地扫去落花。这一奇妙的想象,将自然现象与人文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一直代表着团圆、美好和神秘,它高悬于天空,默默地注视着世间的一切。在这里,月亮仿佛具有了生命和情感,它不忍看到落花凋零,便轻轻地将其扫去,展现出一种温柔而细腻的关怀。
整首诗,通过对竹里小径、小庭风物、桂子香气和月亮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美好、诗意的氛围。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将自然与人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的诗篇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重新找回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