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足以割据一方的好牌,却被打得满盘皆输,只因一步错棋,彻底断了自己的后路,也成了千古骂名的开端。
![]()
吴三桂本是明朝辽东总兵,手握重兵镇守山海关,是明末抵御清军的关键力量。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吴三桂在清军和李自成之间摇摆不定,最终选择打开山海关降清,引清军入关,联手击败李自成。凭借这份“功绩”,吴三桂被清廷封为平西王,之后率军南下,剿灭南明残余势力,一路打到云南。
![]()
顺治十六年,吴三桂进驻云南,清廷让他镇守西南,节制云贵两省军政大权,甚至可以任免地方官员、征收赋税,几乎成了云南的“土皇帝”。此时的吴三桂,手握数万精锐部队,控制着西南富庶之地,麾下有不少忠心耿耿的旧部,甚至得到了当地部分土司的支持。清廷刚入关不久,根基未稳,对吴三桂采取“安抚为主”的策略,不敢轻易动他。可以说,吴三桂此时手里的牌硬得很,要么长期割据西南,要么等待时机谋求更大发展,哪怕是想反清复明,也有一定的资本。
![]()
可他偏偏走了最臭的一步棋——杀了永历帝。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榔(永历帝)在清军追击下,一路逃到缅甸。顺治十八年,吴三桂上书清廷,请求入缅擒获永历帝,理由是“断贼根株,以绝后患”。清廷批准后,吴三桂派大军压境,逼迫缅甸国王交出永历帝。康熙元年,永历帝被押解回昆明,关押在篦子坡金蝉寺。
![]()
当时,吴三桂的部下有人劝他:“永历帝是南明正统,杀了他会失尽天下民心,不如留着,万一将来有事,还能作为筹码。”甚至有南明旧臣哭着求他,希望能留永历帝一条性命。可吴三桂一心想向清廷表忠心,彻底断绝自己和南明的联系,毫不犹豫地下令将永历帝及其家属缢杀在金蝉寺。行刑时,永历帝质问他:“我何罪之有?你身为汉人,为何助纣为虐?”吴三桂当场被问得哑口无言,甚至不敢直视永历帝。
杀了永历帝,吴三桂确实得到了清廷的信任,地位更加稳固,可他也彻底背上了“汉奸”“弑君”的骂名。天下反清复明的势力本来还对他抱有一丝期待,觉得他或许有朝一日会反正,可永历帝一死,所有人都看清了他的真面目,再也没人愿意跟他合作。就连他麾下的一些汉人将领,也对他心生不满,暗中离心。
![]()
康熙十二年,清廷下令撤藩,吴三桂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终于起兵反清,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可此时早已物是人非,他杀永历帝的事深入人心,没人相信他的“复明”口号。各地反清势力要么冷眼旁观,要么直接拒绝和他合作。他的军队虽然一开始势如破竹,攻占了贵州、湖南等地,可由于得不到民心支持,补给越来越困难,部下也开始纷纷倒戈。
更讽刺的是,吴三桂起兵后,清廷正好以“弑君叛国”为由讨伐他,占据了舆论优势。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可此时他的军队已经节节败退,士气低落。仅仅五个月后,吴三桂就在焦虑和病痛中去世。他死后,叛军群龙无首,很快就被清军剿灭,他的家族也被满门抄斩。
![]()
回看吴三桂的一生,降清本是无奈之举,镇守云南时更是手握一副好牌。如果他当时没有杀永历帝,而是将其软禁,既能向清廷交代,又能保留民心,将来起兵反清时,“反清复明”的旗号或许能得到响应,结局可能会完全不同。可他为了一时的利益,亲手杀了自己最后的退路,也杀了所有可能的转机。
说到底,吴三桂的失败,根源在于他太贪心,又太糊涂。他想在清廷和南明之间左右逢源,却忘了民心是最大的资本。杀永历帝这步棋,不仅让他背上千古骂名,更让他彻底陷入绝境,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满门抄斩的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