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泽平宏观团队
摘要
2025年11月11日,央行发布2025年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这是央行向市场传递信号的重要文件,读懂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可以帮你跟着货币政策提前布局。这次报告释放七大信号。
核心观点:
第一,央行对国内经济基本面的担忧升温,认为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加力巩固。前三季度GDP取得5.2%的增长,全年保5的目标大概率无虞,但近几个月经济数据延续边际放缓,消费、投资、地产销售等数据偏弱。2026年是“十五五”开局之年,并面临高基数,政策需要蓄力为明年经济开门红储备弹药,今年底明年初仍有降准降息的必要。
第二,通胀方面,央行延续“促进物价合理回升”的表述,新增“需要宏观政策协同发力”。近期经济有触底、结构性回暖迹象,CPI、PPI触底回升,反内卷企业部分盈利改善,但不宜过度乐观,有部分季节性因素和输入性因素。巩固物价回升势头,仍需政策持续发力扩大内需。
第三,对于海外经济,虽然贸易摩擦暂告一段落,央行研判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关税影响逐步显现。今年中国出口彰显韧性,明年存在隐忧。一是外需可能走弱,美国劳动力市场降温,二是抢出口效应有所透支,三是高基数可能使明年出口持续超预期存在一定压力。10月份,我国出口增速(亿美元计)同比下降1.1%,是3月以来首次降温。
第四,货币政策总体延续宽松,“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总基调变化不大,短期重在“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长期“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关注四季度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底明年初有可能进一步加力,降准降息可期。
第五,央行强调理性看待贷款增速回落,引导市场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强化“价格型调控”信号。自2023年4月以来,信贷增速持续下降,从11.8%降至2025年9月6.6%左右,引发市场担忧。央行开辟专栏“科学看待金融总量指标”,认为贷款增速略低一些是合理的,未来央行更“注重发挥价格型调控”,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
第六,利率方面,央行表述变化不大,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新增专栏“注重保持合理的利率比价关系”,未来着力理顺政策与市场、长期与短期、存款与贷款等利率比对关系,畅通传导机制,真正发挥利率指挥棒的作用。
第七,汇率方面,央行对汇率的担忧显著减轻,删除“三个坚决”的表述, 10 月以来,人民币汇率迎来强势表现,10月16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件一度收复7.10关口,创2024年11月以来新高。 美联储降息打开政策窗口。 未来全球开启货币政策放松周期。对中国而言,是资本流入、政策空间打开的重要窗口期。
正文
1 央行对基本面的担忧升温,认为国内经济仍需加力巩固
央行对当前经济内外部形势均有担忧。外部,中美关系进入缓冲期,但不确定性因素仍较多,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内部,新增“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加力巩固”表述,需要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
有必要启动新一轮大规模经济刺激。前三季度GDP取得5.2%的增长,全年保5的目标大概率无虞,但近几个月经济数据延续边际放缓,消费、投资、地产销售等数据偏弱。2026年是“十五五”开局之年,并面临高基数,政策需要蓄力为明年经济开门红储备弹药,今年底明年初仍有降准降息的必要。
2 通胀方面,央行延续“促进物价合理回升”的表述,新增“需要宏观政策协同发力”
Q3报告中,央行对通胀的关注依然较高,表态没有太大变化,延续“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表述。央行认为近期物价运行有所改善,核心CPI持续回升,PPI降幅收窄,未来需要反内卷、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振消费等宏观政策协同发力,推动实体经济供需良性循环。
近期经济有触底、结构性回暖迹象,CPI、PPI触底回升,反内卷企业部分盈利改善。10月CPI同比由-0.3%升为0.2%;核心CPI同比1.2%、涨幅连续第6个月扩大,有部分节假日消费升温的季节性因素。PPI同比增速连续三月改善,环比年内首次转正,主要源于“反内卷”政策以及输入性因素。巩固物价回升势头,仍需政策持续发力,扩大内需,通胀中枢有望温和抬升。
![]()
3 对于海外经济,虽然贸易摩擦暂告一段落,央行研判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关税影响逐步显现
虽然Q3中美贸易摩擦暂告一段落,但央行对海外的担忧高关税持续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央行关注四大海外风险。一是关税对贸易的影响或逐步显现,拖累全球经济增长,二是全球金融市场风险仍需关注,三是财政可持续性隐忧依然存在,四是地缘政治冲突可能影响经济金融稳定。
今年中国出口彰显韧性,明年存在隐忧。一是外需可能走弱,美国劳动力市场降温,二是抢出口效应有所透支,三是高基数可能使明年出口持续超预期存在一定压力。10月份,我国出口增速(亿美元计)同比下降1.1%,是3月以来首次降温。
4 货币政策定调“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新增“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总体延续宽松
Q3货币政策总基调“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比Q2“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变化不大。
短期来看,央行新增“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表述。近期央行重启国债逆回购、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开始投放,我们预计央行动用各类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关注四季度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底明年初有可能进一步加力,降准降息可期。
长期来看,央行新增“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表述。这预示央行兼顾长短期目标,更多政策空间用于定向支持关键领域,推动新旧动能平稳转换,为新的发展格局服务。
5 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理性看待贷款增速回落,引导关注“价格型调控”信号
总量方面,央行淡化市场对“数量型指标”的关注,强调“价格型”指标。自2023年4月以来,信贷增速持续下降,从11.8%降至2025年9月6.6%左右,引发市场担忧。央行开辟专栏“科学看待金融总量指标”,认为贷款增速略低一些是合理的。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金融总量指标回落与经济增速回落相一致;二是银行货币创造渠道更加多元化,贷款派生货币减少,但银行购债等直接融资比例上升,仍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未来央行更“注重发挥价格型调控”,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
结构方面,央行注重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快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谱系。强化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作用,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着力推动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目前的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占比约70%,科技贷款新增额占全部贷款新增额比重为30.5%。
6 利率方面,央行表述变化不大,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新增专栏“注重保持合理的利率比价关系”
央行促进推进推动信贷成本下降。截至2025年9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24%,较上个季度下行5bp。一般贷款利率、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企业贷款利率分别较去年同期变化2bp、0bp、8bp。未来央行仍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Q3报告新增专栏“注重保持合理的利率比价关系”,未来央行将发挥好利率的指挥棒作用,逐渐以价格型调控代替数量型调控。所谓利率比价,是指央行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的关系、商业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利率的关系、不同类型资产收益率的关系、不同期限利率的关系、不同风险利率的关系。理顺利率传导机制和关系,才能真正发挥价格型工具的作用。
![]()
7 汇率方面,央行未提及三个坚决,人民币汇率企稳回升,美联储重启降息,中国政策空间正在打开
Q3央行对汇率的担忧显著减轻,未提“三个坚决”。即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10月以来,人民币汇率迎来强势表现,10月16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件一度收复7.10关口,创2024年11月以来新高。
美联储降息打开政策窗口。随着9、10月美联储重启降息,并宣布12月1日结束缩表。特朗普施压美联储降息,如果下一届美联储主席换上鸽派主席,未来全球开启货币政策放松周期。对中国而言,是资本流入、政策空间打开的重要窗口期。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