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行政执法监督码管理规定》建立执法监督码运用的长效机制,给执法行为装上“电子眼”。 南都记者 胡可 摄(资料图)
昨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圳市行政执法监督码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以立法形式全面推行“扫码入企”制度。
该规定旨在用制度为涉企检查立规矩、减负担,让执法行为全程透明,成为一本“明白账”,从而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深圳市行政执法监督码管理规定》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深圳在规范涉企执法、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迈出了制度化、长效化的关键一步,为全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深圳经验”。
从“试点探索”上升为“制度规范”
3月以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在全国推开,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领跑者,深圳早已行动起来。
深圳市司法局局长蒋小文在发布会上介绍了《管理规定》的总体情况。她指出,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领跑者,深圳自2023年年底便开始谋划建设行政执法监督码系统,以破解行政执法不规范的难点。经过前期试点,目前该系统已正式启用并在全市推广。实施一段时间以来,执法人员的入企检查频次有所下降,企业满意度有所提升,成效初显。
蒋小文表示,出台《管理规定》是将上级的“顶层设计”转化为基层“生动实践”的关键一步,将“扫码入企”这一好做法从“试点探索”上升为“制度规范”,确保了创新成果的长效运行。
《管理规定》的核心是强制“扫码入企”,给执法行为装上“电子眼”。蒋小文强调,这使执法人员更加注重行为规范、言行文明,从源头杜绝“随意检查”“任性执法”,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同时,执法监督码不仅是企业的“护身符”,也是“服务码”。执法监督主体可精准发现和纠治突出问题,企业也可通过系统提出建议、反映诉求并获取惠企政策,有效增强获得感。
全程留痕、一键投诉、协同监督
深圳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市律师行业党委专职书记陈明详细解读了《管理规定》的三大核心亮点。该规定共25条,构建起“一码统筹,企业、执法、监督三方协同”的执法监督体系。
其中,“扫码”入企,规范全过程,要求涉企执法必须登记,全程留痕。针对突发应急等特殊情况,设计了先行检查后补码、系统故障后补录的灵活机制,确保监督不缺位的同时不影响执法效率。
“用码”监督,畅通企业监督“直通车”。《管理规定》赋予企业实时查询权、评价权和投诉权,对不规范行为可“一键投诉”。让企业从过去的“被动迎检”转变为“主动监督”,切实提升企业的话语权。
“一码”集成,构建协同监督“共同体”。《管理规定》要求行政执法监督机构通过监督码系统实时分析检查数据,跟踪投诉处理情况,定期通报各单位工作成效。
市司法局将采取专项督导、严格问责等举措保障落实,对不扫码、虚假扫码等行为,将约谈单位主要负责人并严肃处理。
焦点
执法监督码覆盖率如何?
380多万家企业已赋“保护码”
目前,执法监督码覆盖率和知晓率如何?企业是否能便捷获取、愿意使用?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副局长杨东浩介绍,市中小企业服务局以“深i企”平台为抓手,做好监督码系统企业端的赋码、宣传和应用服务保障,让便捷高效的赋码服务和监督渠道直达每一个市场主体。
据悉,企业用户登录“深i企”,就能方便地查询、申领自己的专属电子监督码,过程简单顺畅。目前已完成“深i企”平台注册用户380多万企业的赋码,其中包括98.4万的个体工商户,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四上”企业等重点企业实现了100%的覆盖。
为了让执法监督码“知晓”更广泛,市中小企业服务局通过“深i企”平台的主页推送、精准短信等多种形式,向广大中小企业密集宣传监督码系统的意义和使用方法,特别是针对专精特新等重点企业,手把手教企业怎么用码、怎么监督。
下一步,深圳将依托“深i企”平台,高效准确地完成全市商事主体的赋码工作,让监督码成为全市中小企业的“标配”,积极收集企业对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意见,把监督码系统的应用推广和效果评估工作纳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扫码入企”试点效果如何?
试点区域涉企行政检查频次大幅下降
去年8月,深圳上线全省首个行政执法监督码,并率先在龙华区、光明区等区试点推行“扫码入企”,一年多时间过去,成效如何?
龙华区副区长高辉亮出了龙华区试点成效:截至目前,各行政机关开展扫码入企11700余次,全区涉企行政检查次数同比下降45.47%,入企行为从源头上得以规范,企业迎检负担有效减轻。
龙华区作为深圳产业大区,聚集了50余万家市场主体,此前个别企业面临“多头检查、重复填表”的困扰。推广应用“扫码入企”后,龙华区强化系统统计分析功能,智能抓取行政机关入企频次、检查时长等关键数据,持续加强对行政机关入企行为的动态监测与深层分析,对入企频次偏高等异常情况的单位,及时核查问题,督促整改纠偏,切实规范涉企检查行为。
光明区副区长王崇峰亮出了光明区试点成效:全市首单“扫码入企”在光明产生,截至目前,全区入企次数由21301次减少至统筹后的8741次,减少了12560次,频次下降59%,相关做法获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推介。
光明区构建“区级统筹、属地街道牵头、涉企部门全参与”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推行统筹入企。比如,对某科技企业涉跨部门的问题,属地街道组织相关部门一同入企、现场办公,达到检查时间减少、处理意见明确、整改措施可行的效果,入企频次也相应减少。同时,减负增效为企办实事。创新推行“入企日-宁静日”,推行分时段错峰入企等举措,合理安排入企规模及时间,让企业在入企日有心理预期,在宁静日安心生产。
采写:南都记者 蔡宇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