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节传来重大喜讯,在中国军号发布的空军微电影中,证实攻击-11无人机已加入人民空军现役,就此,攻击-11成为全球第一架服役的飞翼布局无人作战机——同类型的美国X-47B已胎死腹中,法国“神经元”项目陷入停滞,俄罗斯的S-70距离完成更是遥遥无期。
更令人激动的是,画面中出现了攻击-11 无人作战机、歼-16D 电子战机与歼-20 隐身战斗机在同一战斗序列中训练与协同作战的画面。
由此代表中国空军已经超越其它国家空军力量,成为全球首支真正意义迈向“有人/无人编队信息协同作战”的新时代空军。
这三款战机各有所长:攻击-11 作为隐身无人战斗航空器承担侦察、突防与打击;歼-16D 以电子压制与反制为核心职能;歼-20 则承担隐身突击、制空权争夺与网络化指挥节点的作用。
把它们放在一起训练/作战,不只是平台性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寻求用分工明确、能力互补的体系去实现战场效果的最大化。
![]()
从情报感知与目标获取的链条看,攻击-11 可在危险环境中承担高风险情报搜集与战场透视任务。它能够在不暴露有人飞行员的情况下深入被对方防区,收集雷达、光电与电子信号情报,为编队中的有人飞机提供“先手”情报或引导精确打击。这样一来,歼-20 的突防路径与武器选择可以基于更及时、更真实的感知数据来决定,减少试错与暴露风险,从而提高第一突击波的生存率与命中效率。
歼-16D 在体系中扮演“电磁护航”与“防区削弱者”的角色。其搭载的电子战吊舱和机载电子对抗系统能执行电子支援、电子压制与对地/对空防御系统的干扰,从而为歼-20 提供更有利的战场电磁环境,亦能保护相对暴露的 攻击-11 进行任务时免遭过早发现。歼-16D 与攻击-11、歼-20 的协同,体现了“用电磁空间赢得物理空间”的现代空战理念。
此外,在作战编队与任务分配上,人机协同是关键价值所在。隐身有人机(歼-20)与隐身无人机(攻击-11)可形成“有人决策—无人执行”的链条:有人机负责复杂态势判断、授命与最终指挥控制,无人机则执行高风险或高重复性任务(例如前出诱敌、精确突防或弹药补给/回收等)。
这种编队既能放大每个平台的优势,也能在损失发生时把人的风险降到最低,从而提高整体任务持续性与攻防弹性。此类训练符合解放军关于“信息化/智能化局部战争”和“联合联合作战”训练纲要的方向。
![]()
同时,三者协同对敌方防空与指挥控制系统构成多维威胁。隐身突防、电子压制与多谱感知的叠加,会迫使防御方不得不在更多频段、更多角度分散其探测与拦截资源。若敌人不能同步提升跨域感知与抗干扰能力,其防区的有效性将被逐步侵蚀。
由此可见,三款战机的联合训练/作战不仅是为了检验单机性能,更在磨合指挥链、数据链与电子战合作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实战价值角度总结,攻击-11、歼-16D与歼-20的联合训练与实战化运用具有三方面的战略意义:一是提高首次突击的成功率与部队的突防能力;二是通过电子战与隐身平台的结合,放大对敌防空体系的削弱效应,创造纵深打击与纵向穿透的条件;三是推动空军作战理念从“单机作战”向“体系对抗、信息主导”转型,从而更适应未来联合作战的需求。
与此同时,要把这些潜力转化为可靠战力,需要在联合作战指挥、数据链安全、无人系统的长期保障与法律伦理框架等方面同步推进。
![]()
并且,这三款战机的协同训练/作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未来双座版歼-20S、新型无人制空战斗机、新型协同作战无人机(忠诚僚机),以及第六代战机都会加入到这套体系当中。
例如未来可能会出现由歼-20S(指挥)、攻击-11(侦察/突防)、制空无人战斗机(空优争夺)、忠诚僚机(综合协同)以及歼-16D(电子压制,未来或其它型号取代)为组合的新型空中打击群。在这个组合中,歼-16D位于后方压制,歼-20S非必要情况也无需涉险,绝大部分的作战任务都将用无人战斗机群完成。
总之,把 攻击-11、歼-16D 与歼-20 置于同一训练和作战体系,是现代空战向编队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的具体表现。
它既能在战术层面带来直接的作战优势,也将推动作战理论、训练方法与后勤保障的全面改革。对于任何一支追求信息化与体系化作战能力的空军而言,类似的联合训练既是必然选择,也是走向未来战场的必经之路。
只是令人兴奋的是,这条路我们正处于绝对的领先位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