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重庆人民热议“三区合一”:
依托两江新区国家级新区,撤销江北区、渝北区,设立两江新区,并科学划分北碚区与两江新区行政区域。
这是近年来重庆最大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
它意味着,两江新区从单纯的经济功能区,成为行政区。也意味着,作为行政区的江北区、渝北区将不复存在。
尽管此前坊间一直流传“三区合一”的消息,但真正官宣的时刻,还是充满了历史节点性的时空感。
不少人跑到原江北区政府大门前拍照合影,纪念曾经的江北区。
江北发布、江北新闻等官微发布停更公告,正在征战渝超的江北信也科技队也宣布更名为两江信也科技队。
我是土生土长的江北人,在这继往开来的时刻,有些感慨,有些惆怅,也有些憧憬。
江北之于重庆,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地名始于明代,重庆府在巴县境内设江北镇(今江北城)。
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重庆府特设同知署,专门署理江北镇事务。
到了1754年,重庆府同知署移驻江北城,置江北厅。
5年后,江北厅独立建制,管辖原属巴县(重庆城区)的两江以北区域,形成“江巴分治”。
到了民国时期,1913年江北厅改江北县。
此后,今天的江北城及沿江区域被纳入重庆城区范围,逐渐从原江北县脱离。
这个区域先后成为重庆商埠督办江北办事处、重庆市江北市政管理处、重庆市第五区、第九区、第十区、第十六区。
进入新中国时期,1950年,调整为重庆市第二区。1955年10月,更名为江北区。
从1955年10月成为江北区,到2025年11月整体并入两江新区,以江北为名,作为重庆市的行政区,一共存在了70年。
这大半个世纪,也是几代江北人的乡土记忆。
我从小在江北长大,念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生活了19年。虽然大学、工作、居住不在江北,但父母亲戚仍然还在那里。
户口本和身份证上的江北印记,伴随了我几十年。
对于我来说,江北是真正的家乡,我也眼见了江北的发展变化。
对于爷爷婆婆辈而言,过去江北的中心在江北城。直到1966年,嘉陵江大桥通车,中心逐渐往观音桥一带转移。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从唐家沱坐车到观音桥,就算是进城了。江北商场、嘉陵广场、洋河公园,构成了童年的观音桥记忆。
再往北走,过了红旗河沟,就是农田,江北机场更是一个遥远的存在。
1990年建成的江北机场,不在江北区,而在当时的江北县。
小时候,我一直弄不明白江北区和江北县的关系,但前者更像城市。
当时江北区拥有长安厂、三钢厂、东风造船厂、望江厂、前卫仪表厂等大型国有企业,而大人口中的江一中、江二中,却都在江北县。
1994年,江北县更名为渝北区,结束了40年的县区同名。
1997年重庆直辖,作为江北中心的观音桥更是进入城市化高潮,众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化商超涌现。
百年润发的巨型广告牌下,红色奥拓从建新南路飞驰而过,车窗外是一往无前的时代。
彼时,江北首个现代化大型超市家乐福开业,红极一时。
2003年,江北区启动观音桥商圈建设,北城天街、新世纪、茂业、远东、新世界等百货商场相继进驻,成为比肩解放碑的重庆第二大商圈。
几乎同一时期,江北城启动旧城改造,大剧院、科技馆拔地而起,直到成为后来的江北嘴CBD。
又过了20年,观音桥商圈已经是重庆繁华、时尚、精致的城市商业核心,每逢节假日人流量更是跻身全国五大商圈。
江北区常住人口约95万,面积只有220.77平方千米,在重庆中心城区,仅仅比渝中区和大渡口区大。
但江北区却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区,2024年GDP达到1924.3亿元,在重庆所有区县中排名第三位。
长江、嘉陵江的水涨了又落,落了又涨;铁山坪的风吹了又停,停了又吹。
2025年11月6日之后,重庆再无江北区。
作为行政区的江北区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其骨架与血脉融入两江新区,开启新的征程。
但我还是很怀念它,怀念那个承载我们少年青春时光的家乡。
时间流逝,空间永存。
就像很多年前,坐上唐家沱开往观音桥的公交车,50分钟的时间里,那些熟悉的地名一一掠过:
太平冲、港城工业园、朝阳河、水口、黑石子、寸滩、茅溪、虾子扁、溉澜溪、五里店、鲤鱼池、大兴村、建新东路……
别了,江北区。期待,两江新区越来越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