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入冬后气温持续下降,人体血管会发生适应性收缩,这不仅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一种被称为“眼中风”(医学上称为视网膜血管阻塞)的眼科急症也进入高发期。11月11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姚小磊详细介绍了“眼中风”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眼中风”?
“中风”是指局部血管的栓塞或者出血,人体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中风”。而“眼中风”就是指的眼球的主要供血血管——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堵塞。
视网膜如同照相机的底片,需持续充足供血,一旦供血动脉或回流静脉突然堵塞,会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视觉功能迅速受损。
视网膜动脉阻塞病情极为凶险,供血主干道突然中断,少数患者发病前有短暂视物模糊、黑矇且快速恢复的预警信号。其典型表现为:突发无痛性视力急剧下降,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视力大幅衰退,严重者仅存光感或完全失明;视野缺损,感觉眼前某区域突然变暗,如窗帘遮挡。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情况更为常见,回流血管受阻引发眼底“淤血”和渗漏,表现为:突发性视力下降或模糊,程度不及动脉阻塞急剧;视物变形,看直线时感觉线条弯曲;视野中出现固定黑影,且不移动;视物变暗,眼前似蒙一层毛玻璃,色彩暗淡。
这两类血管阻塞的共同特点是突发、无痛,部分患者因无疼痛感易误判为“疲劳”,延误就医风险极高。
为何入冬后 “眼中风” 高发?
血管“热胀冷缩”。入冬后,气温持续走低,寒冷刺激导致全身血管收缩、痉挛,视网膜血管纤细且对温度敏感,更易闭塞。
冬季昼夜温差大,加剧血压波动,瞬间飙升的血压可能冲击血管内壁斑块,使其脱落形成血栓,堵塞眼底细血管。
血液“变黏稠”,天冷后,饮水量可能减少,体内水分不足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流动不畅,血栓形成风险大幅上升。医生提醒,以下五类人群在入冬后,尤其需要防范 “眼中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60岁以上)血管弹性自然衰退,眼底血管更脆弱;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会加速血管病变;已有动脉硬化的人群,眼部血管同样面临风险;长期吸烟者,烟草中的有害物质直接损伤血管内皮;青光眼患者,青光眼患者眼压偏高,影响眼底供血。
如何防治“眼中风”?
医生建议,应对“眼中风”,需建立“防、识、治”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科学规避风险。
防:未病先防,养生为重
1.保暖御寒:重点做好头、颈、足保暖,外出佩戴帽子、围巾,避免冷风直袭;配戴护目镜减少寒风对眼部刺激,日常用温水洗脸,避免冷水激惹血管。
2.稳控基础: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冬季尤其关注血压波动;医生提醒,“三高”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眼底检查。
3.饮食调摄:遵循“秋冬养阴”原则,多食银耳、百合、山药等滋阴食材,搭配黑木耳、山楂等活血化瘀食物;忌口生冷、油腻食物,保证每日充足饮水,戒烟限酒。
4.运动有度: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和缓运动,时间以午后阳光充足时为佳;避免突然发力、憋气等行为,防止血压骤变。
5.穴位按摩:每日早晚或用眼疲劳时,可按摩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等穴位。按摩方法:洗净双手、闭目放松,指腹轻柔按压,每穴1–2分钟,以酸、麻、胀为度,切忌暴力揉搓眼球。
识:抓住预警,争分夺秒
“眼中风”最典型的信号是突发性、无痛性的视力骤降,一旦出现相关症状,需立即警觉。
治:黄金时间,中西结合
1.黄金90分钟
发病到救治间隔越短,视力挽回希望越大,视网膜缺血缺氧超过90分钟可能造成不可逆损害,出现症状需立即前往有眼科急诊的医院,切勿等待观望。
2.治疗双管齐下
现代医学:通过溶栓、降眼压、扩张血管等方式紧急救治;
中医辨证施治:采用活血化瘀、通络开窍的中药及针灸治疗,改善眼底微循环,促进视功能恢复。
入冬渐深,寒意日浓。医生提醒,预防“眼中风”关键在于“治未病”—— 顺应天时养生,稳住基础疾病,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一旦出现突发性视力下降,务必把握黄金救治时间,及时就医,用科学的防护知识,为眼睛撑起一把保护伞,安然过冬。
通讯员姚小磊 朱芙蓉 裴翌尧 王鑫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