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东北的广袤大地上,松花江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奔腾不息,滋养着两岸的生灵,孕育出独特而灿烂的文明。在漫长的岁月里,江畔衍生出了一个神秘而庄重古老声韵——喊江,它犹如一首古老的歌谣,传唱着先辈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期许。
![]()
远古时期松花江两岸的部落居民过着与江水息息相关的生活,江水既是他们的生命之源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与灌溉之利,又是令人敬畏的存在,时而温顺如羔羊,时而咆哮如猛兽,泛滥的江水能瞬间吞噬家园与生命,每年开春之季人们面对江面祈愿确保平安。
![]()
面向江面大声祈福喊江的源头,要回到千年前以渔猎为生的岁月中。在漫长的冬季,冰封的江河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将丰富的水产资源紧紧锁住,让渔民们的生活陷入寂静与等待。当每年初春四月春天的脚步悄然临近,气温逐渐回暖,厚厚的冰层开始松动、开裂,沉睡的江水即将苏醒。这一时刻,对于靠江吃江的渔民来说是无异于生命的曙光。开江,意味着新一年的渔猎季即将开启,意味着生活的希望与富足。于是,为了迎接这一重要时刻,为了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喊江的雏形便在人们的期盼与敬畏中诞生了。于是,在每年开江之际,人们相信江水中的神灵苏醒,主宰着这一年的收成与平安。为了取悦神灵、祈求庇佑,面向江面大声“开江了”也叫“喊江”应运而生。
![]()
“喊江”源来自赫哲族生活习俗,据《开元新志》记载”速末水”(松花江)初春之时冰排从上而下沿江东去,冰排流到额提齐(敖其)斡里城(桦川万里霍通)福题希(富克锦)喇喇(混同江)与黑龙江汇合。每居住的赫哲村寨的赫哲族人们站岸面向江面齐声大喊,“祭祀”。
![]()
祭祀完后,人持阿刺吉(自制烧洒)席地而坐,火烤鱼胞(烤鱼)歌饮竞入。赫哲族,作为世代生活在松花江畔的古老民族,他们与这条江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在每年开之季,赫哲族的传统仪式庄重而神秘。身着鱼皮衣的赫哲族,用最古老的《伊玛堪》韵律唤醒沉睡的江河。《伊玛堪》,这一赫哲族的说唱艺术,其旋律中蕴含着古老渔猎生活的图景,那是赫哲族人与松花江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手持鹿皮“神鼓”,吟唱着开江祭词,每一个音符、每一句祭词都承载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这延续千年的开江仪式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到开江期时,部落的萨满会作为人与神沟通的使者,主持神圣的仪式。他们身着五彩斑斓、缀满神秘符文的服饰,头戴高耸的神帽,帽上的羽毛随风飘动,仿佛连接着天地。萨满手持神鼓,鼓面上绘着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赫哲族人们一边击鼓,鼓点声清脆而有节奏,仿佛是与神灵对话的密码;一边吟唱着古老的祭词,那语言晦涩难懂,却饱含着对江水的感恩与敬畏。当萨满的祭词结束,喊江的高潮便来临了。男女老少们身着盛装,从简陋却温暖的木屋中走出,汇聚到江边。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庄重与期待,手中拿着象征吉祥的物品,如红色的布条、新鲜的花朵。人群整齐排列,面向奔腾的江水。随着一声号令,众人齐声呐喊。那声音,起初低沉而雄浑,仿佛是大地的轰鸣,是对江水力量的致敬;接着逐渐高亢,如同一群雄鹰在天空中翱翔时的嘶鸣,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与勇气;最后,声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冲破云霄,仿佛要将天地间的阴霾一扫而空。在呐喊声中,人们仿佛能感受到江水的回应。江面上泛起层层涟漪,仿佛是江水在微笑;江风轻轻拂过,仿佛是江水在抚摸着人们的脸庞。这一呼一应之间,人与自然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和谐,人们相信,他们的声音已经传达到了神灵的耳中,这一年必将风调雨顺、渔获满仓。
![]()
喊江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祭祀活动,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宴会。餐桌上摆满了用江鱼制作的各种美食,鲜美的鱼汤、香嫩的烤鱼,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美食,讲述着过去一年的故事,欢声笑语回荡在江畔。
年轻的男女们则会在江边翩翩起舞。他们的舞蹈动作模仿着江水中鱼儿的游动、鸟儿的飞翔,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舞蹈中,他们互相表达着爱慕之情,寻找着自己的伴侣。这是生命的律动,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同时,老人们会向孩子们传授捕鱼的技巧、生存的智慧。他们讲述着松花江的传说,那些关于英雄与神灵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尊重自然、珍惜生活。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如今,虽然科技的发展让人们对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喊江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依然熠熠生辉。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进步,都不能忘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停下脚步,倾听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
在新时代,喊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成为了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松花江畔,参与到喊江的活动中,感受这古老节日的魅力。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松花江的古代喊江,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是松花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江畔人民的生活变迁,传承着赫哲族的民族精神。虽然岁月流转,时代更迭,但喊江所蕴含的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如同松花江的江水一般,永远流淌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瑰宝。
![]()
作者 李生
2025.11.8
![]()
作者简介: 李生,字:康石,1974年下乡知青,1980年返城在佳木斯电视台专题部当摄影记者。拍摄过很多纪录片 :2004年拍摄《佳木斯一一东北小延安》2014拍摄纪录片《铁血三江》2014年拍摄 《决战黎明》 喜爱用文字书写自然风光、生活趣事,人生感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