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衣
(1)玉衣的起源
用玉随葬的习俗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安徽含山凌家滩07M23棺内葬玉呈现“人形”有序排列,蕴含了玉衣的早期雏形。
![]()
![]()
周代贵族继续使用葬玉,周王室姬姓贵族下葬常使用缀玉覆面覆盖脸上,用玉组佩、玉璧包裹身体。
![]()
![]()
汉代发展为“玉衣”,文、景时期,玉衣已经出现。
(2)汉代玉衣制度
在汉代文献中,玉衣又被称作“玉柙xiá”或“玉匣xiá”。《后汉书•礼仪下》中有明确记载:“守宫令兼东园匠将女执事,黄绵(黄色丝绵)、缇tí缯zēng(赤黄色的丝织品)、金缕玉柙xiá如故事……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hōng,皆令赠印玺、玉柙xiá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 ” 玉衣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皇帝、诸侯王等按等级地位不同,玉衣所用缕也不同。
西汉玉衣等级制度开始形成,东汉才严格起来。
![]()
(3)考古发现的玉衣
我国发现最早的完整玉衣是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和他的妻子窦绾[wǎn]墓。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被盗,盗墓贼把玉衣的金丝抽走,玉片留下不要,这件玉衣由4000余玉片组成,是我国玉衣中玉质最佳的一件。
![]()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出土玉衣和玉衣套(不完整的玉衣)的汉代墓葬79座,其中西汉40余套,东汉30多套,两汉之际2套。玉衣的使用在时间上贯穿了整个汉代。
![]()
(4)玉衣的功能
玉衣有什么作用呢?
巫鸿先生《黄泉下的美术》中认为,是转化玉体用的,就是将人的尸身转化为玉体,从而不朽。
![]()
玉也被一些人被当做引导升仙的神奇药物。汉武帝定期服用混合玉粉和甘露的仙药。《魏书》记载:北魏大将军李预把古玉研磨成粉,每日服用,结果死后尸体在七月中旬的大热天放了四天,“而体色不变”。 《后汉书•刘盆子传》中说:“赤眉发掘诸陵,取期货宝……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这些玉使尸身不腐的记载显然很荒诞,但反映了汉代人“玉有神奇功效”的思想。
![]()
![]()
总的看来,玉衣及其他配套敛葬玉器是身份地位的体现, 也蕴含了保护尸身以求不朽和追求升仙的丧葬思想。
![]()
(5)玉衣的消失
曹魏时期,民生凋敝,曹操和曹丕都主张薄葬,玉衣不再出现。
![]()
刘胜金缕玉衣(禁出文物)
西汉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刘胜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
![]()
长1.88米,用2498片玉片和约1100克金丝制作而成。
满城汉墓出土的两件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玉衣。
最内层是填充身体的“九窍”的玉塞。包括一对眼罩、耳塞、鼻塞,一件嘴塞、肛门塞和生殖器塞。东晋葛洪《抱朴子》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
玉衣按人体比例制作,可分为头、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分离。这件玉衣是量体制作的,“啤酒肚”都表现出来了。制作难度最大的是手部,由一百多片不同形状的小玉片按手部形状连缀而成,自然贴体。
![]()
刘胜头枕镶玉铜枕,玉衣之内胸前置玉璧14块,后背置玉璧4块,两手握璜形玉器。
![]()
窦绾wǎn金缕玉衣,全长1.72米,用玉片2160片,金丝700克。玉衣内玉璧15块,双手也握璜形玉器,左手还持一小铜镜。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