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谭思静
在南通,每年都会驶出110余艘新造船舶,2.4万标箱集装箱船。风电运维母船、浮式天然气生产装置等一艘艘“世界最大”“亚洲首制”从长江口驶向世界;在泰州扬子江龙凤堂中药产业园内,传统中药生产实现“无人化”,效率较传统提取工艺提升近3倍;在徐州徐工矿机,纯电、混动、氢能等多技术路线,让动辄数百吨的“钢铁巨兽”告别浓烟,实现零碳作业……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采访团走进江苏。发现活力江苏的背后,智能制造、农文旅融合、老手艺焕新生等关键词正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诀。
“不到100克的运动鞋”智能产业这样赋能经济
“这个鞋子小号还不到100克,是最轻、最耐穿的运动鞋,舒适度非常好,镂空设计也体现出材料的特征,它可以疏松透气,也可以减震。”在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园区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看到一双双3D打印鞋。该实验室主任杨继全介绍,实验室和园区共同目标是围绕3D打印赛道,把重点实验室落户到园区,在培养人才以及科技攻关的同时,把上下游产业链都移过来。
园区内的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则打破制约3D打印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目前,企业成果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冶金机械、模具制造、科研院校等行业。
在徐州经开区弘元新材料(徐州)有限公司恒温恒湿的洁净车间内,记者看到长达600米的自动化产线上,7道精密切割工序环环相扣,每道工序都在自主研发的智能装备精准控制下完成,一片片比白纸还要薄的硅片悄然诞生。
控制台前,该公司电池片产线负责人于佳正在指挥自动化设备——制绒、碱抛、正膜、金属化、测试分选,“看,经过特殊处理后,硅片表面这层蓝膜可以提升转化效率。”于佳介绍,业内N型TOPCon光伏晶硅电池理论转换极限效率为28.7%,而目前公司量产的N型TOPCon电池片转换效率已经从出片初期的25.8%提高到了27.1%,正向着极限值无限靠近。
1.3个百分点的背后,是企业在设备精度、材料科学和工艺创新的综合体现。其研发团队攻克表面形貌腐蚀工艺等一系列难题,让光能得以更高效转化为电能。
车间的另一端,新下线的电池片正在打包,即将发往德国、新加坡等全球市场,目前,其电池片年产能达到20GW,相当于能够产生200亿度绿电。去年,徐州绿色低碳能源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
科技创新如同一个强磁场,持续吸引着智能产业的上下游企业集聚,为江苏经济持续赋能。
十八般武艺齐上阵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经济
“我们村的西瓜一年种两季,还能贴上‘上海迪士尼专供’标志。”淮安市大福村党委书记胡海荣介绍,大福村的西瓜通过错季种植、优选品种和科学轮作,大福西瓜在市场上始终抢手。不止于此,350亩村民创业点上,有着近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14家企业入驻带来260余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作为城区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有近1万人次学生来大福村收稻谷、摘果蔬。
乡村产业振兴,反哺民生百姓。大福村收回废旧厂房改造,建成近200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幸福院,包含娱乐、助餐、健康问诊等服务。“照顾好一老,一小也要守护好。”胡海荣介绍,村里的孵化兴趣班里退休教师、返乡大学生当志愿老师,琴棋书画等课程让留守儿童收获成长。
发展乡村产业,因地制宜是关键。如皋市如城街道钱长村持续放大草坪产业附加值,从单一种植向“草坪+文旅”跨界突破。“我们打造蜗牛艺术营地,整合科普教育、生态体验、文化创意等功能,将其作为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构建特色乡村体验场景。”如城街道农业农村工作负责人刘卫介绍。
在兴化市东罗村,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被看见:靠着当地特有的地貌——垛田,东罗村在油菜收获后种植菊花,办起品蟹赏菊等旅游活动。历经10余年发展,“春看菜花,秋品菊花”成为这里的旅游名片。最终,该村靠着“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的创新合作模式,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突破3.4万元,被联合国旅游组织评选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
东罗大礼堂原为村民开会的活动场所,目前不仅成为兴化特色农产品和村庄规划展示场所,也成为东罗村面向村民和游客的公共服务场所。彭佳瑶/摄
而在姜堰区溱湖湾,三个村庄演绎着“美美与共”的精彩:小杨村的“菇菇部落”,每年吸引8万学子,一颗蘑菇玩转研学经济;河横村的“椿野咖啡”,在麦田里飘香,成为年轻人的潮流打卡地;湖南村的摇橹船上,年长的船娘在家门口工作月入两千多元,摇动着水乡人家的幸福时光。
农业-农村-农民,江苏正在用生动实践诉说乡村产业振兴、农村美丽宜居,农民安居乐业的圆满闭环。
老手艺焕新生 新农人们闯出更多可能性
在宿迁沭阳县的扎下镇,一群新农人将传统盆景玩出新花样——企业通过搭建开放式矩阵直播间,将场地、产品、技术等资源集中供给,吸引了全县超5万从业者投身花木直播。“这一创新效果很明显,一场4小时的直播销售额突破200万元也并不少见。”江苏新艺园林有限公司董事长胡道中介绍。
![]()
在扎下镇艺森园盆景基地,主播通过镜头,向全国客户热情推介特色花木产品,在沭阳这种盆景的宣传推介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夏茹/摄
在新河镇周圈村,当地则发挥沭派盆景大师的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售价从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的集成式庭院产品,通过线上指导和上门服务,覆盖从养护到修剪的全流程,将产品销售延伸为包含技术与艺术的长期服务,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
一个产业,激活一个乡村。如今沭阳集聚主流电商平台60%的花木类卖家,花木直播销售额占全国三分之一。这条年销售额达350亿元的产业链,已带动35万农民增收致富。
而在有“中国优质茧丝绸生产基地”美誉的海安市,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改变延续五千年“蚕以桑叶为食”的传统模式,自主研发蚕全程饲料喂养与工厂化养殖技术,实现“自动喂料、蚕上蔟结茧、采摘蚕茧”的全流程作业。
鑫缘集团将养蚕流程拆解,构建“工厂培育小蚕、农户养殖大蚕”的协作模式。海安当地村民吴冠群改造自家农舍后,通过养蚕每年实现纯收益超1万元。目前,海安已有40户农户采用“家庭蚕房”模式,带动1万户家庭实现稳定增收。
![]()
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桑蚕制品的展示厅:包括丝巾、衣物、壁纸、抱枕、桑蚕酒、面膜、茶、护肤品、洗衣液、卫生用品、口罩等。彭佳瑶/摄
不止于此,鑫缘集团还探索了“一根蚕丝”的无限可能。“我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研发团队合作,通过从天然蚕茧中提取丝素蛋白,制成全球首创的‘蚕丝蛋白’骨钉,力学性能超越钛合金,并且这种钉能被人体自然吸收,骨折患者用上后无需二次手术。”鑫缘集团党委书记储呈平介绍,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大规模注册临床试验,该技术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预计近年实现产业化。
为老手艺安装上创新新翅膀,“广阔天地 大有可为”成为新农人的生动实践和鲜活奔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