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猎关
每天唤醒我的不是闹钟,不是梦想,而是我旺盛的食欲、窗外破土动工的机器轰鸣,以及,作为一个活人,对新的一天必须要有的交代。
醒来。
我不想再去看那个心理医生了,作为颇有名头的医生,排期满,事务忙,他对情绪宣泄到放肆的患者有隐忍的耐心,对不爱哭的孩子就不给糖吃,以至于每次见到我时,我都有一种错觉,那就是,他要在诊疗我的这段时间里开始休息了。他对我说的话好像和我无关,而是在给自己做精神桑拿。我觉得心理医生也需要被治愈一下,在和我排在同一队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情绪外放的患者与逐渐疲惫不堪的医生之间,夹着一个不知道该去哪儿的我。
我对陪我来的朋友说,喏,你看到了,这个门有魔力,是个结界,只要进去就会瞬间崩溃。
他模仿着我的口音劝我:“结界(姐姐),你应该哭一哭”,随即切换成很普通的普通话:换个认真对待你的医生吧,在谁手里吃药都一样,但你需要情绪疏导,他做不到啊。
听起来很像我分手时想追着前任复合,别人劝我别吃回头草的话:换个认真对待你的男人吧,和谁恋爱都一样,吃饭看电影亲亲抱抱,但你需要情绪价值,他做不到啊。
我掏出厚厚一叠报告单,它们被我用推夹器夹好,印着病情的历次变化。如果我的论文能像这些东西一样厚就好了,持之以恒地写作会不会就是持之以恒地在错误的医生面前演示病情呢?
我常想,几组数据几个图表,就能把我的问题定下来吗?人得了心理或精神病,和得了生理病是不同的。
生理病留给人的想象空间和变数,没那么大而多,它更一锤定音,留一些劫后余生的庆幸和余音绕梁的恐怖。
心理和精神病的问题,私人定制一样,何时发病何时痊愈,病程与结果完全失去预测的可能,凭你的运数和本事。
三分之一的人直接疯癫了,他们意识不到真正的自己了,这样最可怜,但也许也最幸运;
三分之一的人从确诊的日子就开启了无限怀疑,怀疑被重判或轻判了,怀疑自己太有病了又怀疑自己好像没病,怀疑好不了了没希望了,怀疑药开错了、副作用太多了、周围人都不理解我、世界烂透了;
剩下的三分之一,理性麻木或如释重负,觉得现在的社会,心没有杂质的人太罕见,自己无非也属于有病的大多数。
朋友等我出来,我们穿过消毒水味的走廊,在售卖机前买芭乐味的汽水。酒药依赖诊室门口坐着零星几个垂着头的人,他们的脖子向下伸长,看得我发困。是午饭时间了,我不饿,但像刚吃饱饭晕碳一样困,我机械地咬着口腔黏膜,想快点回到我的床上。
我从小就很懒,低精力,而且一向需要长睡眠,所以起初有嗜睡症状的日子里,我以为那只是天气和温度导致的。
我的前任其实对我很好,他为了叫醒我买了一个腰鼓,贱嗖嗖地扭着敲,我为了制止他就会从床上爬起来。买之前,他在腰鼓和唢呐之间犹豫,我很感谢他没有选择用唢呐折磨我,他敲鼓时面无表情,我想吹唢呐也一定是同一副样子,就像吹竖笛的章鱼哥那样。
我是一个瓶子,装着不开心。瓶子可以竖起来,可以移动,可以横放,移动的时候,里面的不开心就涌动起来,冲撞瓶壁,不再平静。于是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再运动,只是静静地站、坐、躺,然后退化到只想躺着。我相信感情是需要见面才能维系的,因为不想见人,我躺过了许多个台风天,等我想要散步的时候,我独自绕着湖走了很多圈,走得身上出了薄汗,心里却有一个很清晰的山谷在呼叫,我捡起一根小树枝,意识到我的社交网和情网都被大风吹碎了。
我太爱躺着,我不想这样,无数次想从床上离开,但我无能为力,我有很多朋友和我断联,或是我主动或是他们主动,我知道,我们已无法现实中同行,自律且昂扬的人看我就是恨铁不成钢。我害怕他们对我说:今天天气很好,我们出去玩吧。
这真的很好吗?
我的世界在下暴雨,床是我的安全港。
躺着的滋味没有多好,要很久才能睡着,我心里的坏情绪静止不动,却从未消失。记忆的书被无形的手翻开,随便打到一页,掉出尴尬、愠怒、迷惘,坏情绪总翻不出好故事。床头灯开着,我坐起来,用手放在头上比手影,去比一个猫头鹰的轮廓,困了躺下,听心鼓如雷。
有时我故意不去撵走或拍死小飞虫,也包括蚊子,它们应该比我更认真在做自己的事。我躺着,脑子不停想莫名其妙的事,这些事的底色都一样灰,躺着困了了又睡不着的时候,我不知道该做什么,该去哪儿。
躺着不只是躯体化的表现,还代表了我的畏惧和失望,我觉得重复的事还不如重复的睡眠有意义,我们需要熬过很多重复的事才能有机会获得那一小点点特别的东西。
我如此懦弱,但我还是要努力,趁着有精力的时候,在熬过重复之后,做些增加生活痕迹的事,我仍贼心不死,想为生活文身。
没什么好的办法,好的暗示,坚持,仅此而已。
我住的城市,季节分明,没有台风。
封面图源:Pexels
渡过青春节主题征稿
暂停与重启
2025年第三届渡过情春节以“暂停与重启”为话题,分享关于反对污名化、正视精神疾病,以及从精神疾病中重启生活等话题,给更多人以信心和方向。
目前征稿已经终结,我们会将入选作品依次刊登于渡过公号等平台,点击阅读已经刊登的作品:
渡过公号同时日常征集对抗抑郁、双相等精神疾病或陪伴、见证家人、朋友等抗击疾病的经历、感悟,邮箱:zhangjinduguo@163.com。
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探索青少年抑郁解决方案,关注获取更多帮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