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拓培非格司亭(2mg)有效降低化疗所致CIN/FN发生风险,多周期护航!
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CIN)和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是肿瘤治疗过程中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严重影响治疗进程,增加死亡风险及经济负担。因此,早期识别FN和感染并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对减少化疗所致CIN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治疗安全及抗肿瘤化学治疗的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刺激成熟、功能性中性粒细胞的产生,是预防FN发生的重要药物。其中,长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效果尤为优异,但目前对于其最佳治疗时机仍是临床探讨的焦点。
近期一项题为《拓培非格司亭用于高危或中危非髓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预防: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1]发表于BMC Cancer杂志,旨在评估PEG-rhG-CSF拓培非格司亭(2mg)在预防化疗所致CIN/FN中疗效与安全性。
值此之际,医学界肿瘤频道特别邀请该研究主要研究者福建省肿瘤医院何鸿鸣教授郑艳彬教授、江苏省肿瘤张琰教授河南省肿瘤李佳教授以及树兰(杭州)医院廖琴教授,共同剖析CIN/FN的危险因素,深入解读该项研究研究数据及其临床实践的指导价值。期待通过五位专家专业的分享和权威的解析,为临床医师、患者及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更为深入且全面的学术参考。
探寻CIN/FN预防最优解:从厘清危害与风险因素到优化G-CSF预防策略
何鸿鸣教授表示,CIN/FN常导致化疗推迟或剂量降低,因此CIN/FN的发生可影响抗肿瘤治疗的整体疗效和长期生存获益。在患者生存质量方面,CIN持续时间延长将显著增加感染风险,这将进一步加重患者与我国医保体系的经济负担。谈及开展该项研究的初衷,其表示,尽管现行指南普遍推荐在化疗后24-72小时内使用长效G-CSF,但最佳给药时机仍是临床实践中持续探讨的焦点。本研究旨在比较第2天与第3天给药在预防3/4级CIN和FN方面的疗效与安全性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的疗效区别,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同时验证该药物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拓培非格司亭作为一种新型长效G-CSF,其2mg的剂量及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使其与传统G-CSF药物有所不同——具有更低的用药剂量和更优的安全性特征。目前,拓培非格司亭的疗效与安全性已经大型III期临床研究验证。
有效降低CIN/FN风险,拓培非格司亭强效低痛,多周期护航,一级预防显优势
拓培非格司亭的临床获益与亮点分析
本项多中心、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纳入110例患者,共206个化疗周期。根据拓培非格司亭的用药时机将患者分为第2天组,即化疗后24小时内给药(n=83,161个周期),以及第3天组,即化疗后48小时内给药(n=27,45个周期)。研究主要终点为3/4级CIN的发生率,次要终点包括FN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和感染发生率等。
郑艳彬教授指出,本研究结果显示 [1] ,两组3/4级CIN的发生率分别为5.59%和8.89%,P=0.284,未见统计学显著差异,表明拓培非格司亭在化疗后第2天给药与第3天给药在预防重度及以上CIN方面疗效相当。在FN发生率方面,第2天组无FN病例,第3天组发生率为2.22%,两组虽无统计学差异,但第2天组呈现出更优的趋势。在抗生素使用率与感染率方面,第2天组为0%,第3天组为2.22%,提示24小时给药可能更具临床优势。在中性粒细胞变化趋势方面,第2天组在首次及多次化疗周期后均显著升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而第3天组变化幅度较小,可能与其基线值较高有关。两组在相同周期内中性粒细胞水平无显著差异,这表明拓培非格司亭在不同给药时间下均能有效提升中性粒细胞计数。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一级预防组3/4级CIN发生率显著低于二级预防组(P=0.028),提示一级预防更具优势。
结合该项研究最新成果,李佳教授表示,该研究成果与拓培非格司亭自身特性有关,其独特Y型分支状PEG修饰结构赋予了该药更长的半衰期与更稳定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即使在2mg低剂量下,拓培非格司亭仍能维持持久的生物学活性,并显著降低骨痛发生率;其次,研究证实第2天组与第3天组给药在预防CIN/FN方面疗效相当,灵活的给药方案有助于优化住院流程与床位使用效率。 在安全性方面,拓培非格司亭的骨痛发生率极低。纳入的110例患者中仅报告1例严重骨痛,且无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整体安全性优于传统PEG-rhG-CSF制剂。
Y型分支结构助力拓培非格司亭强效且低痛
张琰教授指出,从本项真实世界研究结果可以看到拓培非格司亭在降低给药剂量的情况下仍可保持对CIN/FN卓越的预防效果,成功实现了“减量不减效”的临床目标。具体而言,在第2天组中,3/4级CIN发生率仅为5.59%,这一结果直接证明2mg剂型足以提供强大的预防CIN/FN效果。此外,在多周期治疗过程中,该药物可持续发挥骨髓保护功能。即使在≥2个治疗周期时,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仍显著高于基线值且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提示患者未出现过激反应。由此可见,拓培非格司亭的温和减量策略和持久的刺激方式,避免了造血干细胞的过度耗竭,使骨髓在多周期化疗后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反应性与储备功能。
除上述疗效外,李佳教授也补充道, 拓培非格司亭的强效作用还体现在能够快速且持久的实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的提升。第2天组在5天内达到ANC峰值(超过10×10 9 /L),且23天后ANC仍维持在理想水平(约为5×10 9 /L),这种“起效迅速、保护持久”的特性确保其完整覆盖了CIN/FN关键窗口。
制约一级预防的相关因素与提高一级预防的具体措施
廖琴教授指出,在临床上,化疗患者的CIN/FN发生率并不低,然而一级预防比例仍显不足。目前,由于经济、医保以及预防理念的因素影响,医师的临床决策仍多依赖于经验判断,倾向于在患者出现CIN/FN后予以干预,而非主动开展预防性管理。事实上,一级预防的适用人群非常明确——除接受高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外,部分中风险化疗合并高危因素的患者也应纳入考量[2]。
为提高一级预防的实施率,郑艳彬教授建议,首先应加强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通过分享本院或他院的成功案例与真实数据,推动临床观念的更新。其次,需要优化医保与医院管理政策,拓宽一级预防用药报销范围,并简化审批流程,从而为一级预防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持。最后,深化患者教育与共同决策,帮助患者理解预防性用药的意义,进而提高治疗依从性与信心。
拓培非格司亭的优异表现对不同瘤种患者的意义
郑艳彬教授表示,由于淋巴瘤的治愈高度依赖于高强度、足剂量、按计划完成的化疗,因此任何延迟或减量都可能影响治愈率。而且,淋巴瘤患者本身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一旦发生FN,患者发生重症感染及死亡风险则显著升高。拓培非格司亭有助于患者平稳度过化疗周期,最大限度地维持治疗强度,为治愈提供关键保障。
从临床反馈而言,廖琴教授指出,拓培非格司亭最突出的优势在于骨痛发生率较低,这对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至关重要。从本科室收治的以消化道肿瘤为主的患者的反馈来看,拓培非格司亭的依从性较好,且经多周期化疗后,其疗效依然较为稳定,因此拓培非格司亭在预防用药方面的价值尤为显著。综上所述,拓培非格司亭药物机制稳定、骨痛反应少、患者依从性高,助力临床真正实现“稳住骨髓,稳住方案”的治疗目标。
注射笔新剂型上市,有效且可及,引领临床实践新方向
张琰教授强调,当前的核心目标是推动一级预防成为临床常规用药的标准与习惯。本项真实世界研究已证实,一级预防在降低CIN/FN发生率方面显著优于二级预防。因此将其作为在首周期常规性使用方案,不仅可防患于未然,还可显著减轻患者因疾病与治疗带来的身体负担。“预充式注射笔”设计极大简化了操作流程,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负荷,让宝贵的医疗资源能更集中于复杂的抗肿瘤诊疗。
拓培非格司亭预充式注射笔剂型的创新,廖琴教授指出,可使预防关口前移,有望成为未来标准实践。患者经指导后,可在化疗结束后24–48小时自行完成注射,这使患者依从性提高,更愿意坚持规范用药。此外,拓培非格司亭的骨痛发生率低,用药体验更好,同时也减少了因FN导致的急诊就诊和住院需求,提升了整体医疗效率。
何鸿鸣教授表示,本研究为提升CIN/FN防治水平带来重要启示。数据证实[1],对中高危患者及早启用一级预防,有助于保障化疗的足量足周期进行,同时维持治疗强度与连续性,从而为患者争取更好的治愈机会。研究同时表明,无论在化疗后24小时或48小时给药,拓培非格司亭均展现出良好的预防效果与安全性,这提升了用药便捷性与灵活性。随着化疗联合免疫、靶向等联合治疗模式的广泛应用,治疗相关的血液学毒性管理日趋复杂,未来需要临床进一步深入探索G-CSF在新治疗背景下的应用策略、治疗疗效与安全性。此外,随着人工智能(AI)的发展,后续可开发临床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大数据及AI系统自动评估患者FN风险并生成预防建议,从而提升用药的准确性与规范性,推动CIN/FN防治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专家简介
![]()
何鸿鸣 教授
福建省肿瘤医院
淋巴瘤及头颈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福建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福建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协会老年肿瘤专委会淋巴血液肿瘤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委员
专家简介
![]()
张琰 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学博士,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皮肤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淋巴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江苏省抗癌学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委员
江苏省免疫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江苏省免疫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整形美容协会头颈部肿瘤整合分会委员
江苏省抗衰老学会肿瘤精准防治分会常委
专家简介
![]()
李佳 教授
河南省肿瘤医院
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博士
河南省卫生健康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河南省卫健委中青年科技创新杰青人才
河南省中医药学科拔尖人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食管癌、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6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7篇。曾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专家简介
![]()
郑艳彬 教授
福建省肿瘤医院
副主任医生
福建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免疫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
CSCO-UCLI福建省抗淋巴瘤联盟委员
专家简介
![]()
廖琴 教授
树兰(杭州)医院
副主任医师,肿瘤科主任助理,医疗组长,教学主任
浙江省社会办医协会肿瘤专委会秘书长、青委会副主委
杭州市抗癌协会肿瘤MDT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特医食品应用专委会委员
浙江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委会常委
浙江省数理医学会妇瘤专委会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专委会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委会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热疗青委会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肿瘤精准治疗青委会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肿瘤 MDT青委会委员
浙江省健康服务业促进会肿瘤防治专委会委员
参考文献:
[1].Zheng YB , Zhang Y , LiJ, et al. Telpegfilgrastim for the prophylaxis of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 in patients with high- or medium-risk non-myeloid malignancies: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2].刘波,张宏艳.肿瘤相关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J].中国新药杂志,2025,34(14):1457-1464.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