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
梁建章,携程的缔造者,一位兼具企业家与北京大学教授双重身份的思想引领者,多年来始终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的人口结构变迁。他不止一次发出警示:“40年后,印度人口或将达到中国的三倍。”这一判断并非耸人听闻式的夸张表达,而是基于严谨数据推演后对中国发展路径投下的一记战略预警。
3
这句预言背后,是对未来国力格局深刻重构的洞察——当人口红利渐行渐远,社会活力面临萎缩时,国家发展的底层动力正在悄然动摇。
![]()
4
家庭账本:生育为何成了“亏本买卖”
5
在当代语境下,孕育一个生命早已脱离了传统认知中“多添一副碗筷”的朴素逻辑,反而演变为一场需要精打细算、权衡利弊的重大财务决策。
6
每一对考虑生育的年轻夫妇,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都会在内心反复核算这笔长期投资的成本收益比。而现实是,育儿支出如滚雪球般不断膨胀,回报却日益模糊且不确定,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主动退出这场高风险博弈。
7
住房成本首当其冲,成为压垮生育意愿的第一座大山。在一线城市,一套普通住宅的首付动辄数百万元,往往耗尽夫妻双方父母两代人的毕生积蓄。年轻人尚且为实现基本居住自由而疲于奔命,何谈承担起养育后代的额外重担?
8
即便是在房价相对温和的三四线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依然催生出激烈的竞争环境,迫使家长不得不提前布局学区房、抢跑早教课程,育儿开销丝毫不逊于大城市。
9
教育领域的“内卷化”趋势更将育儿过程推向了一场没有终点的军备竞赛。从婴幼儿时期的双语启蒙班,到幼儿园阶段的兴趣拓展课;从小学课外补习的常态化,到初中升学的关键冲刺,再到高中三年高强度备考,每一环都伴随着巨额资金投入。
10
不少家庭粗略估算过,抚养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直至完成大学学业,在非一线城市至少需准备五六十万元起步,而在北上广深等超大型都市,轻松突破百万元已成普遍现象。
![]()
11
这些显性支出仅构成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更为沉重的是那些难以量化却真实存在的“隐性代价”。
12
“996”工作制几乎吞噬了都市青年全部可支配时间,下班后身心俱疲,连维系亲密关系都显得奢侈,组建家庭尚且困难,生育自然被无限延后甚至彻底放弃。
13
对于职业女性而言,生育行为更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巨大不确定性。孕期休假期间岗位空缺可能被迅速填补,重返职场后晋升通道收窄,绩效考核遭遇隐形偏见,甚至面临被迫离职的风险。
14
在“母亲”与“专业人士”这两个角色之间,许多女性被迫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这种结构性困境让不少优秀女性对生育望而却步,宁愿牺牲家庭规划来换取职业稳定。
![]()
15
曾支撑千百年家族延续的传统理念,如“养儿防老”“延续香火”,如今已难以激发现代人的生育冲动。
16
随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老年生活保障不再完全依赖子女赡养。与此同时,个体意识觉醒使年轻人更加重视自我实现与生活质量,他们渴望自由旅行、追逐理想、享受丰富人生体验,不愿一生被困于房贷压力与育儿负担交织的循环之中。
17
当生育带来的经济负担持续加重,而情感与社会回报却逐渐弱化,“选择不育”便不再是道德缺失的表现,而是理性个体面对现实约束所作出的务实抉择。
![]()
18
国家账本:三重资产流失的发展隐忧
19
千万个家庭层面的生育迟疑叠加起来,最终汇聚成国家发展蓝图上的系统性危机。
20
这种危机并非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是牵涉劳动力供给、创新能力储备以及社会保障可持续性的全面退坡,从根本上侵蚀着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根基。
21
首先是劳动人口“基本盘”的萎缩正直接冲击制造业竞争力。中国之所以能在过去几十年成长为“世界工厂”,核心优势就在于拥有庞大且成本较低的劳动力资源。
![]()
22
然而当下,“招工难”已成为跨行业、跨地域的普遍现象。无论是沿海地区的电子装配线,还是内陆县城的服务业门店,亦或是写字楼中的新兴服务业岗位,企业主无不感叹人力短缺之痛。
23
联合国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5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从历史峰值的8亿以上下降至约7.5亿。劳动力供给收缩必然导致用工成本上升,迫使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转移产能,或陷入利润缩水、生产萎缩的被动局面。
24
曾经赖以称雄全球市场的价格竞争力,正在人口结构变化的浪潮中逐步瓦解。
![]()
25
其次,创新动能的“源头活水”正在枯竭。真正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从来不是孤立发生的奇迹,而是建立在一个活跃、多元、充满探索精神的年轻群体基础之上。
26
年轻人不仅是新思想的创造者,也是新技术的首批使用者,更是推动消费迭代的核心力量。无论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还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拓展,都需要海量年轻用户参与测试、反馈与优化。
![]()
27
但当前我国年轻人口总量呈持续下滑态势,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增速放缓,而科技型企业对高素质青年人才的需求却逐年攀升。供需错配的局面正在拖慢新兴产业的成长节奏,如同河流失去上游补给,创新生态系统的活力不可避免地趋于减弱。
28
最令人警觉的是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结构性失衡”。中国正加速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自2022年中国总人口达到14.1亿的历史高点后,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标志着人口拐点正式到来。
![]()
29
这意味着未来缴纳社保费用的在职劳动者比例将持续下降,而领取养老金、使用医疗资源的老年人口则快速增加。长此以往,养老基金极有可能面临收支失衡乃至穿底的风险。
30
在日本,七旬老人仍在出租车驾驶位上奔波、在便利店通宵值守已是常见景象。梁建章据此提出警示:今天的“90后”很可能不得不工作到七八十岁才能真正退休,否则将难以维持体面的老年生活。
![]()
31
全球视角:人口博弈下的战略紧迫感
32
跳出国内视野,放眼全球竞争格局,人口结构失衡所带来的战略焦虑愈发凸显。
33
日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反面教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日本便进入人口负增长周期。尽管政府陆续推出育儿现金补贴、扩建托育设施、延长产假等多项激励措施,却始终未能扭转低生育率的社会惯性。
![]()
34
如今的日本,劳动力严重不足,社会整体氛围趋于保守沉闷,年轻人普遍存在“三不”倾向——不恋爱、不结婚、不消费,形成了典型的“低欲望社会”。这种状态直接导致经济长期停滞,被称为“失去的三十年”。
35
日本的经历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若不能及时应对人口挑战,未来或将重蹈其覆辙。一旦低生育文化固化为全民共识,再强大的政策干预也将收效甚微,治理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
36
2023年,印度正式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不同于中国曾经历的严格计划生育政策,印度广大农村地区仍普遍信奉“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生育意愿保持高位。
37
更重要的是,印度人口结构极为年轻,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预示着未来数十年将持续释放巨大的劳动力红利和消费潜力。
38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正同时承受老龄化加剧与青壮年人口萎缩的双重挤压。两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国际市场争夺中的相对地位,或将因人口基本面的差异而发生根本性转变。
![]()
39
梁建章之所以提出“四十年后印度人口或达中国三倍”的判断,正是立足于这种跨国比较的宏观视野。
40
他意在强调:中国的人口问题已超出内部事务范畴,演变为影响国际竞争格局的战略变量。在全球化时代,人口规模与结构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创新密度与发展韧性。缺乏健康的人口支撑,任何强国梦想都将失去根基。
41
在全球竞合的大棋局中,谁掌握了人口优势,谁就更有可能掌握未来的主导权。
![]()
42
结语
43
要扭转生育颓势,必须拿出实质性举措:向育儿家庭发放直接补贴,切实减轻经济压力;推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打破“择校热”困局;构建支持育龄女性的职业发展机制,消除职场歧视;打造全生命周期友好的社会环境,让生育回归本应有的温暖期待。
44
这些投入不只是为了提升出生率,更是为国家积蓄最关键的可持续资本。
45
人口从来不应被简化为统计报表上的冷冰数字,它代表着亿万鲜活的生命、无限的可能性以及民族延续的根本依托。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都是对未来的一次投票。
46
今天在人口政策上多一分前瞻布局与真金投入,明天就能少一分发展危机与社会震荡。这是一笔回报周期虽长、但收益最为深远的国家级战略投资。
47
信源:
48
![]()
4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