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智囊团中华裔顾问被开除,并且表示馊主意都是他出的!这就是鸟尽弓藏现实版!
这位顾问早年靠研究中美关系崭露头角,在特朗普2016年竞选时就进入团队,凭借对中国议题的“熟悉度”逐渐挤入核心圈。
他的“本事”主要体现在炮制针对中国的强硬策略:从推动对华加征关税清单,到游说国会收紧中国科技企业投资限制,再到在涉疆、涉港问题上主导舆论攻击,几乎每一项对华鹰派操作都刻着他的印记。
比如2018年中美贸易战打响时,他力主扩大加征关税的商品范围,将37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纳入清单,信誓旦旦称“关税会让中国制造业崩溃,美国企业将回流”;2020年字节跳动旗下的TikTok在美国遭遇围猎,他又是那个在听证会上拍着桌子喊“必须封禁,否则美国数据安全永无宁日”的关键人物;更不必提他在涉疆议题上如何把“强迫劳动”的谎言包装成法案,试图切断新疆棉花、太阳能产业与全球产业链的联系。
这些政策出台时,他曾多次在保守派媒体上邀功,称自己是“让中国付出代价的人”。可现实给了他响亮耳光:对华加征的关税最终由美国零售商、消费者和企业埋单,纽约联储报告显示,贸易战导致美国家庭年均多支出831美元;TikTok不仅没被封禁,反而在全球收获超15亿用户,成为美国年轻人最爱的社交平台之一;涉疆谎言在国际社会屡遭打脸,连BBC都不得不承认“没有实地证据支持强迫劳动指控”。当特朗普在2024年大选连任受挫、支持率持续下滑时,这些曾被他奉为“对华利器”的策略,反而成了拖累选情的“毒药”。
被解雇后,这位顾问的社交媒体动态耐人寻味。他先是抱怨“辛苦制定的政策没人记得”,接着又隐晦提及“某些人只需要出主意的狗,不需要摇尾的狼”。
有接近白宫的消息人士透露,真正让他失势的不仅是政策失败,更在于他总想在决策圈刷存在感,比如在特朗普与中方高层通话前,他擅自向媒体泄露“谈判底线”,试图以此证明自己不可替代;又比如在涉台问题上频繁发表激进言论,惹得共和党金主不满,担心影响对华商贸合作。
这出“鸟尽弓藏”的戏码,让人想起澳大利亚那位华裔博士的遭遇。他曾公开表示“中澳冲突会第一个冲锋”,结果主持人冷笑反问“你可能第一个进集中营”。
无论是特朗普的华裔顾问,还是澳大利亚的“效忠者”,本质都是把他乡当故乡,把个人野心绑在错误的政治赌桌上。
他们误以为迎合反华情绪就能换取身份认同,却忘了在西方政治游戏里,少数族裔的建议再“精准”,也不过是政客需要的工具——好用时捧为座上宾,用废了便弃如敝屣。
更深层的悲哀在于,这些人的选择暴露了部分海外华人对“强大祖国”的认知错位。他们或许以为“搞垮祖国”能换来住在国的接纳,却不知当中国综合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时,任何针对中国的恶意攻击都会反噬自身。
就像这些年,中国企业在5G、新能源领域的突破,让“中国威胁论”在欧美越来越站不住脚;中国与东盟、中东的深度合作,让“脱钩断链”的企图沦为笑话。
那些曾试图借反华牟利的“智囊”,最终发现自己的“馊主意”早已不合时宜,而祖国的发展却成了海外同胞最坚实的底气。
再看美国当下的困境,何尝不是这种短视的反噬?当中国通过进博会、RCEP等平台持续扩大开放,当“一带一路”倡议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分享发展红利,美国的对华鹰派还在抱着“遏制”老黄历不放。而那位被开除的华裔顾问,不过是这场矛盾里一颗被牺牲的棋子。
历史总在证明:把个人命运寄托在他国的政治博弈中,把国家发展寄希望于遏制他国崛起,终究是缘木求鱼。
真正的智慧,是认清“国强则民安”的朴素道理。当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海外同胞的安全感、获得感只会越来越强;而那些仍在做“反华梦”的人,终将被时代的浪潮拍在沙滩上。
至于那位特朗普的前顾问,他的“鸟尽弓藏”或许才刚刚开始,当他离开权力中心,失去“对华专家”的标签,谁还会记得他曾是那个出馊主意的人?
又有谁会在意他曾为错误政策推波助澜?这或许就是政治丛林里最残酷的真相:工具用钝了,就该被丢进垃圾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